業界人士建議政府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廣納各國人才與技術,並適度解構體制法規限制,如此才能讓台灣產業順利接軌國際,並落實產學合作,在新科技時代,再一次開創台灣奇蹟。
身處資源有限的環境,如何有效地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以及持續深化我國科研能力,已是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為了追求產學永續發展與正向循環,科技部特別以「提升國際競爭」為主題,舉辦【關鍵科技x創新應用】會談,邀請Google Taiwan 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台杉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翁嘉盛、Taiwan Startup Stadium 台灣新創競技場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邱啟華、PIXNET執行董事陳正然、波士頓顧問公司台北辦公室負責人、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徐瑞廷、Mesh Ventures 董事總經理喬國筌、喜門史塔雷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彥允、HTC Vive 亞太區負責人吉慶等產業界重量級人士,共同與會討論,希望透過廣納產業專家的意見看法,作為2020年「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的意見導向,藉此強化產學連結,擘劃未來科技新藍圖。
用開放態度迎接國際 凝視自我才能展望未來
提升國際競爭之前,必須先找出競爭優勢。對此,翁嘉盛表示,台灣有很多強處,但若與美國、以色列高度重視「軟體」投資的趨勢相較,我國在軟體的投入力道稍弱,尤其如何把AI作為未來重要的產業項目,落實AI於產業中,政府政府應在這方面多加琢磨。他並且呼籲產業,不要困在自己的舒適圈中,要將台灣的技術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更要努力邁向國際。
接續翁嘉盛的說法,陳正然則指出,目前國際傾向全球分工合作,各國在技術的導入導出都非常開放,倒是台灣相對封閉,因此無法吸納運用全球力量,建議政府應該要啟動具有開放性的計畫,吸引海外團隊進駐,如此方能讓科研人員,有機會跟世界合作。
專注於自駕車領域的丁彥允認為,以台灣的資本與技術來看,發展軟體比發展硬體更適合,建議我國可嘗試發展放諸四海皆可用的基礎設備,或是研發整合性的平台,如可以對接無人車設備的訊號基地軟體。
吉慶則說,台灣科技人不懂得藝術文化,所以出來的東西缺乏底蘊,如何把現有的東西跟文化結合,永續經營才是重要的,點出台灣雖有製造硬體的能力,但在應用層的表現不佳,建議企業要注意自己的強項何在,將科技融合文化,才不會出現跟風、無特色、無亮點的弊病。
打造科研沙盒 推動國家數位轉型
在討論如何提升國際競爭的概念時,簡立峰特別提到,台灣在許多方面有著結構性問題,如台灣產業多以B2B市場為主,這樣的產業結構是否穩固、會不會發生變化,值得重視。另外,人口結構也是重大隱憂,目前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但在政策上,仍用大國思維來制定方向,恐有不妥之處。簡立峰又說,現在台灣有2400萬人,但出生率一直下降,代表我們將走向一個養不起的未來,政府應該正視人口問題。
隨後,會議內容聚焦結構性進行討論,專家們舉出兩個可以實行的方向,一個是建構科研沙盒,從小地方開始實驗試行,讓新科技有落地的可能;二是設立數位轉型辦公室,藉由跨部門的力量,來協助國家轉型。
喬國荃指出,數位轉型這個想法需要跨部門整合,但台灣目前許多科研計畫的走向,是為了學校的KPI而生,因此缺乏實際生產價值。邱啟華則抱持另一種看法,認為並不是所有研發都要商轉,也不是所有教授都適合創業,核心問題在於執行預算要怎麼樣才可以更加精確。徐瑞延則認為,數位轉型辦公室雖是國家層面的東西,但不需要由政府一手包辦,建議政府單位可以負責展示主要的科技,然後邀請產業來參看,由政府居中媒合,如此便能促進產業循環。
綜而言之,專家們認為台灣無論要追求何種科研發展,都要先回歸到社會真實問題上的觀察,且為了讓產學界各式各樣的想法,真的能落實,建議可藉由科研沙盒的設置,鬆綁部分法令,先小部分試驗先行,而在大方面則有賴政府設置數位轉型辦公室,帶動台灣整體產業提升轉型,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數位時代響應這次的意見徵集活動,準備200份數位時代電子雜誌,提供給前200名參與意見回饋的民眾領取。只要參與這次會議所提供的意見徵集問卷,就有機會獲得,數量有限,送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