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產業快速變遷的時代,政府應審視我國產業特色,訂出近、中、遠三階段目標,循序漸進推動產業進步、培養多元跨域的優秀人才,如此方能讓台灣在有限的資源中,展現無限潛能、重現海盜勇於冒險挑戰的精神;世界各國均在探求未來產業的下一波成長動能何在,才能搶占潮流先機。因此科技部在「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之前,以「探索未來產業」以及「培育產業人才」為主題先舉辦會前會,徵詢產業的想法,期能收集業界需求,以及釐清未來產業趨勢,藉此找出翻轉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方法。
本次會議共邀請九位產業界重量級人士,包括BiiLabs執行長朱宜振、精誠集團AGP 營運長蔣居裕、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營運長蔡明順、心元資本執行合夥人成之璇、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經緯航太董事長羅正方、將來銀行籌備處策略長吳建頤、緯創資通資深董事長特助吳思本、鈦隼生物科技執行長陳階曉等,共同與會討論,盼能得到第一線業者寶貴的意見與看法。
科技部帶頭勾勒發展藍圖 落實技術創造產業循環
提到「探索未來產業」這個宏觀議題,朱宜振直言,產業金牛總有一天會走到落水狗,建議科技部應積極地建立高層級的方法論,站在國家的制高點之上,先嘗試建立原則,進而讓政策、補助有跡可循,適當分配資源。蔣居裕接著呼應朱宜振的看法指出,科技部自己要有台灣科技發展藍圖,描繪出短、中、長期的階段目標,再循序漸進地往前走。
「台灣要勾勒合適的藍圖,要先總結現在跟過去,才可以知道未來。」羅正方延續蔣居裕的藍圖說指出,每個國家的未來發展都不同,政府要認清台灣自身的需求與優勢,也要打造出優秀的內需市場,公部門應努力讓新創公司的技術,有可以落地的實驗場域,如此才能讓台灣新創的產品,真正被量產、被國際看見。
陳階曉則觀察到,我國產業成長已呈現M型化,大公司跟新創公司很多,可是中型的企業卻在逐漸消失,建議政府可以鼓勵大公司跨產業收購、投資中小型公司,如此便能讓有經驗的創業者,可以拿著被收購後的資金,再次投入創新市場,如此可加速產業循環,並協助中型新創公司成長茁壯、促進產業健康循環。
AI無所不在 產業人才跨域整合
面對產業的潮流瞬息萬變,蔡明順觀察到,從108課綱的推動到高教學程的安排,可以預見,AI相關產業在未來備受注目,建議政府當務之急是從短期的產業人才來著手,推動人才培育機制,「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便是基於這樣的潮流所設立。
張嘉淵與蔡明順抱持不太一樣的看法指出,未來產業不一定就是AI,但是所有產業都會因為AI而有進一步的變革,所以AI是乘法,能跟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結合。由此可見,多元跨域是未來潮流,人才的培訓要如何跟產業接軌,是政府與產業都需要留心。
吳建頤從金融科技領域談到,金融科技技術大幅度進步,且金融的本質是生活,因此更加重視跨領域技術經驗結合,產業發展需要不同人才來推動。可惜,目前多數人才不敢貿然嘗試跨領域活動,希望科技部能與教育部在人才的培育上,多促進跨越的學養,讓人在擁有專業知識同時,也可以橫向知道其他產業。
長年觀察全球市場變化的成之璇則表示,台灣產業在國際上有點被孤立,希望政府可以幫助企業跟上數位化時代,帶動產業跨域趨勢,進而媒合不同領域的產業合作,另外,政府也可吸引更多國際產業研發中心在台灣落點,讓人才有就業機會,如此便可解決人才不足以及外流的問題。
在會議的尾聲,專家學者們建議,國家的發展不宜盲目追求新穎,政府要先統合自身的優勢與資源,規劃明確的目標,如此業界與學界方能有所歸依,且無論是人才或是企業,都要有多元的能力,如此方能加快我國產業與AI技術結合,驅動產業轉型並引爆創新創業能量,再創台灣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新高峰。
數位時代響應這次的意見徵集活動,準備200份數位時代電子雜誌,提供給前200名參與意見回饋的民眾領取。只要參與這次會議所提供的意見徵集問卷,就有機會獲得,數量有限,送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