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大咖相挺!這間德國新創公司,為什麼是Uber空中飛車頭號對手?
汽車大咖相挺!這間德國新創公司,為什麼是Uber空中飛車頭號對手?
2019.09.12 | 併購

高度都市化帶來的壅塞車流難以紓困,人類為了處理運輸管理的問題,努力克服地心引力向藍天發展,如同《第五元素》穿梭在紐約高聳建築間的「飛行計程車」,電影裡的未來交通畫面逐漸發展成真。

與科幻飛車不同,現實中的「飛車」外型看來更像台直升機,多依循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設計打造,以克服都市缺乏跑道、大樓林立的空間問題,被許多企業視為脫離地面的未來交通解決方案之一。

uber
透過螢幕一覽Uber Air模擬飛行的VR影片,觀眾可以360度觀望乘坐空中優步時的環境。
圖/ YouTube截圖

今年6月,Uber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釋出Uber Air(空中優步)概念影片,其中模擬的乘坐環境與模型,透露其布局空中共乘服務的野心。雖然機艙還在改良階段,Uber Air卻已在美國德州達拉斯、加州洛杉磯兩座城市試飛過,除了美國之外,Uber也表示第一個海外市場為澳洲墨爾本,將於2020年測試營運,2023年商業運轉。(延伸閱讀:航站設計每小時可起降千架飛機!Uber空中計程車海外第一站選定澳洲墨爾本

而在德國,有間新創公司腳步比共享巨人更快,還獲得不少汽車產業的大咖支持。

快Uber一步,VoloCity搶在今年底漫遊新加坡天際

德國新創Volocopter自2011年開發飛行計程車以來,曾在杜拜與德國概念性試飛成功。該公司首款商用飛行計程車「VoloCity」於今年8月21日發表,接著在同月30日,VoloCity的2X原型機在芬蘭的赫爾辛基機場的成功試飛。

VoloCity身為德國新創公司第4代的eVTOL,配有18個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螺旋槳,以及一個增加飛行與直升平穩度的穩定器。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在今年7月發布的國際安全標準——要求飛行計程車在發生故障後,能夠進行受控的緊急著陸;以及安全飛行至目的地、在合適的機場著陸,「VoloCity的開發符合這些標準」該公司的網站說。

VoloCity於8月30日在芬蘭赫爾辛基機場試飛
Damian Hischier
試飛員Damian Hischier在赫爾辛基機場操作X2的實際畫面。
圖/ YouTube截圖

VoloCity於8月30日在機場的成功試飛,無疑是飛行計程車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一步,讓空中叫車實現商用營運的日子更近了。怎麼說呢?理想中安全又高效的飛行計程車,被允許在城市上空短距飛行的先決條件是:不與其他飛機的航線打結。

進一步來看,航空秩序仰賴航空交通管理系統(ATM)與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UTM)的整合,因此Volocopter勢必得融入不同的航空管理架構,以達到商務人士與航運機制的認可。最後,該公司成功與多家航空管理系統供應商達到良好的合作,證明了新型空中載具與傳統大型航班共存的可行性

再者,當Uber的空中4人共乘叫車服務距離商用還有一大段距離,最多可乘載兩名乘客(包含商務手提行李)的VoloCity則在飛行員屢次操作試飛的經驗累積前提下,對外表示「實際移動範圍達35公里、最高飛行速度為110公里/小時」等飛行計程車的實際數據,有鑑於相當成熟的飛行模式,Volocopter很有可能搶在Uber之前,達到「未來3年內飛行計程車商轉」的目標。

VoloCity試飛
VoloCity在赫爾辛基機場試飛時相當平穩,間接宣告了Volocopter在飛行計程車競賽中扳下一城。
圖/ YouTube截圖

另一方面,Volocopter宣布將於2019年第四季(10-12月)在新加坡測試營運,在新加坡交通部(MOT)、新加坡民航局(CAAS)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的支持下,展開相關基礎設施與商用系統的發展——與星國當局合作管制空中交通,並在城市廣設起飛與降落的「VoloPorts」,或許大家在近期內將很快的可以看見飛行計程車在該城市國家的天際線大行其道。

Volocopter除了放話年底前在新加坡測試商轉,此前還受到杜拜的青睞,眼看該公司在各家「未來交通先驅」的布局爭奪戰脫穎而出,引來試圖不在這波趨勢落後的外部企業投資;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德國新創企業聲勢似乎廣獲外界看好,其資金來源的相關話題也在近幾天以來廣獲大眾討論。

杜拜試飛
Volocopter於2017年在杜拜的試飛一鳴驚人。
圖/ YouTube截圖

歐洲議會擋不住,空中叫車橫生中資控股隱憂

為了做出不同於「直升機吵雜、燃油飛機高支出」的自駕飛行載具,全球數十家航太業者正打造各自的飛行計程車。其他對空中商機傾心的,像是航空巨頭波音(Boeing)、空中巴士(Airbus)、德事隆(Textron)集團的Bell、紅遍全球的Uber、有著Google背景的Kitty Hawk、法國Safran、俄羅斯Hoversurf、英國勞斯萊斯集團(Rolls-Royce)以及巴西Embraer……等企業。(延伸閱讀:波音飛天車首次試飛成功,下一步制定3D空中交通管制

正因人人搶進,各自與誰結盟、合作,飛行計程車便成為市場熱門話題。

在空中交通領域聲勢大漲,搖旗向前的Volocopter於本月9日宣布完成5000萬歐元的新一輪融資(約合新台幣17.2億元),同時宣布將與中國吉利汽車(Geely)在中國成立分公司,推出飛行計程車服務。

此筆不小的資金由中國吉利汽車的吉利控股領投,德國戴姆勒集團(Daimler)參與投資,據《路透社》,詳細出資佔比並不清楚,但最新消息指出,最近一筆交易讓該輪融資總額到達了8500萬歐元。

vc1
Volocoper自2011年以來試飛了無數次,當時其電動飛空技術達到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水平,因為該載具不再看起來像某種瘋狂麥斯飛行器。
圖/ YouTube截圖

中國汽車龍頭拓展版圖到飛行汽車的領域有跡可循,《彭博》指出,吉利集團曾於2017年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太力飛行),並於2018年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簽署合作協議,聯手培訓中國本土的技術以建造「超音速列車」。

在此之前,吉利汽車曾因為併購多個知名汽車品牌而聞名於國際市場(Volvo、蓮花與寶騰)與德國汽車巨頭戴姆勒早有密切的策略合作,據《富比世》的報導,吉利擁有戴姆勒總股份約9.7%,市值將近90億美元,成為戴姆勒集團的最大單一股東。

吉利於今年3月對戴姆勒旗下小型車品牌Smart連續21年虧損的業務出資50%,雙方合資成立公司推動Smart品牌轉型,新款的Smart將由賓士負責設計,吉利負責開發。

吉利與戴姆勒更在今年5月共同成立提供高級叫車服務的「蔚星科技」,緊密的關係不言而喻。直到今天,吉利成為Volocopter最新一輪融資的重要金源之一,為中資入歐的話題再掀起一波爭議。

汽車帝國
經過幾次重大收購與發展,吉利已擁有了數十個汽車整車品牌。
圖/ 網路截圖再製

近10年來,為實踐「一代一路計畫」,中國逐漸在歐洲市場擴大收購企業與公共建設的投資規模。為防範中資的大舉挹注,歐洲議會(EP)與歐盟更於今年3月達成共識,通過外國對歐盟直接投資審查的相關條例(FDI),針對境外投資設立嚴加審視的層層關卡。

將在發布後18個月強制執行的歐盟新外資監控架構,確立了各會員國與歐盟執委會審查外資的合作機制,而FDI對非歐盟國家政府出資或控制程度的審查要素包括——基礎建設、科技技術、媒體自由等項目,以及其他影響成員國安全的潛在活動。此舉亦被解讀為「中資條款」,是特別針對十年來大舉在國際挹注資金發揮影響力的中國政府與企業所設下的層層把關。

責任編輯:吳元熙

參考資料:The VergeForbesReutersBloomberg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品牌成長的下一步:WPP Open 與 AI 驅動的智慧行銷全攻略
品牌成長的下一步:WPP Open 與 AI 驅動的智慧行銷全攻略

生成式 AI 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品牌行銷的運作模式也因此而大幅改變。為因應這波變革,WPP Media(群邑媒體)舉辦「Open for Growth 2030 打開智能行銷時代」論壇,正式宣佈在台推出全新平台 WPP Open,並攜手奧美與 The Trade Desk 兩大合作夥伴,共同探討未來十年的媒體轉型藍圖,協助企業洞察國際趨勢,搶先布局新時代的傳播競爭力。

WPP Open 在台上市,打造 AI 行銷智能引擎

WPP Media(群邑媒體)執行長郭俊鑫表示,AI 已經是行銷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行銷人現在的挑戰不在於「要不要用AI」,而是「如何讓 AI 落地,真正幫助品牌在每一個層面上都能產生成效?」

對此,WPP 集團集結全球的行銷數據、策略與方法論,打造出全新智慧行銷平台 WPP Open,這是一個跨品牌、跨市場、跨媒體的 AI 智能策略引擎,可以讓行銷策略與產出更快、更準、更有影響力。

WPP Media
WPP Media(群邑媒體)執行長郭俊鑫
圖/ WPP Media

WPP Open平台具備三大特色。第一是以 WPP 集團本身所擁有涵蓋 75 個產業的消費者數據庫為基礎,再串接全球超過 350 家合作夥伴的數據庫,透過大量且多元的數據來訓練模型,確保資料安全與精準。第二是以「Private by Default」為設計核心,確保品牌在利用數據的同時仍維持最高隱私標準。第三是內建 Discovery、Plan、Activate、Measure 四大模組,涵蓋媒體行銷的每一個階段,讓品牌主、創意團隊與媒體平台等不同組織,都能在相同平台上一起協作,提高作業效率。

WPP Open如何解決品牌的三大挑戰?

WPP Media策略長金佳諭進一步指出,在科技快速變化、市場競爭激烈的今日,所有品牌主都在面臨三大行銷挑戰:如何找到下一個成長來源?如何在大量且分散的媒體環境中維持精準消費者洞察?又如何在海量數據中看見完整故事?而WPP Open 恰好能協助企業克服這三大挑戰。

首先,透過 Discover 模組可以助力品牌找到下一個成長來源。過去,行銷團隊在解讀客戶需求時,往往會因為溝通方式、經驗或觀點差異,而出現理解落差,而 Discover 模組可分析 Brief 背後的隱藏訊息、提供產業洞察、找出未被看見的成長動能,或是從消費者決策路徑和行為中,判斷品牌真正的競爭優勢,讓團隊從第一步就做出對的決策。

WPP Media
WPP Media策略長金佳諭
圖/ WPP Media

其次,是運用 Plan 模組看見真實受眾,維持精準的消費者洞察。WPP Media 資深總監陳昭伶指出,過去的消費者研究存在許多限制,例如,難以全面理解消費者、人工解讀數據,耗時又費力等,但透過 Plan 模組 4 大功能可以突破限制,快速完成消費者研究。

舉例來說,Audience Insight 可以從不同維度去描繪消費者樣貌,行銷人只要與系統「對話」,就能看到洞察結果,不必再花大量時間進行複雜的資料處理。而Build Persona 則讓行銷人可以看到消費者生活化的樣貌。Focus Group 能夠模擬目標受眾樣貌並回答問題,大幅縮減焦點訪談所需的時間和人力成本。Customer Journey 則能了解不同階段的消費者旅程,「當我們真正理解消費者,就能與他建立更真誠的連結。」陳昭伶說。

WPP Media
WPP Media 資深總監陳昭伶
圖/ WPP Media

第三,是藉由Measure 模組從海量數據中看見完整故事。WPP Media數據與技術團隊負責人戴伯偉表示,WPP Open 以行銷人員為中心,將媒體投放明細、轉換成效、電商/銷售數據、品牌自有資料等內外部數據,匯整在單一平台上,使企業可以做更快速更全面的資料探索。此外,Measure 模組還能根據不同業務需求,客製且彈性的設計報表,讓每個部門都能更直覺地看到最關心的指標。同時還內建 AI 助理:可以自動摘要廣告成效,協助團隊快速發現問題、提出解方。

戴伯偉強調, Measure 模組實現了數據分析自由,滿足任何分析靈感或需求,並且整合跨部門的商業智慧,可以賦能企業與品牌,做出成效最好、效率最高的決策。

WPP Media
WPP Media 數據與技術團隊負責人戴伯偉
圖/ WPP Media

AI 驅動的新世代行銷:從洞察、創意到投放的全面革新

策略人員每天面對不同產業、不同生意與品牌課題,外界常期待我們要「全知」、什麼都懂,而我們自己也渴望靠近全知的能耐。

有了WPP Open加持,策略人員依然需要具備判斷問題的能力與領域思維,但過去大量耗費在蒐集、彙整、比對資料的人工勞動,現在交由擁有龐大資料庫與策略模組的 WPP Open 來處理。在資料的廣度與深度上,比以往更能觸及更完整的世界。

然而,真正的策略答案,從來不是一鍵產生。不論是以終為始,或從始至終,策略的形成仍需辯思往返、推敲求真。WPP Open 協助我們更靠近「全知」,但策略人員的價值,仍在於那段來回思辨的過程,以及從無數可能中找到最真實的解。

WPP Media
奥美整合行銷播集團策略總監宋伊婕
圖/ WPP Media

此外,AI 也能讓行銷素材變得更有創意、更獨特。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執行創意總監蔣依潔分享品牌運用 AI 的行銷創意。例如,有國際飲料品牌以開放平台促成大眾共創;而某家養生飲品則用 AI 創造出虛擬的知己小姐,展現集體女性樣貌中的不同細節;亦有連鎖通路品牌在行銷洗衣精品牌時,運用 AI 生成對髒衣服的想像,從庶民生活中的不完美找到趣味和機會。「創意手法可以不同,但必須與品牌調性一致,這是 AI 生成內容的核心前提。」蔣依潔強調。

WPP Media
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執行創意總監蔣依潔
圖/ WPP Media

在創意產出後,行銷還有最後一哩路,也就是媒體投放。作為 WPP Open 的重要策略夥伴,The Trade Desk(TTD)副總監陳玟潔指出,當品牌透過 WPP Open 完成受眾洞察、策略規劃與創意發想後,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龐雜的開放網路中,把廣告「最有效率」投遞給真正的目標受眾。

WPP Media
The Trade Desk(TTD)副總監陳玟潔
圖/ WPP Media

TTD 以跨裝置身份辨識(Unified ID 2.0)、全通路(Omni-channel)、高效演算力與透明數據為核心,讓 WPP Open 所定義的受眾能被精準觸及,並結合 AI技術,協助品牌在投放過程中不斷優化、掌握主導權。她強調:WPP Open 與 TTD 的結合,讓「從洞察到投放」真正串成一條完整、透明、可信賴的 AI 行銷鏈。

在科技快速變化與媒體碎片化的時代,WPP Open 用 AI 串連行銷流程,讓 AI不只是工具,更是推動品牌邁向下一個成長曲線的真正起點。

想了解更多WPP Open AI平台的實際應用,歡迎直接洽詢 WPP Media - Growth & Marketing | MKTG@wppmedia.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