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大咖相挺!這間德國新創公司,為什麼是Uber空中飛車頭號對手?
汽車大咖相挺!這間德國新創公司,為什麼是Uber空中飛車頭號對手?
2019.09.12 | 併購

高度都市化帶來的壅塞車流難以紓困,人類為了處理運輸管理的問題,努力克服地心引力向藍天發展,如同《第五元素》穿梭在紐約高聳建築間的「飛行計程車」,電影裡的未來交通畫面逐漸發展成真。

與科幻飛車不同,現實中的「飛車」外型看來更像台直升機,多依循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設計打造,以克服都市缺乏跑道、大樓林立的空間問題,被許多企業視為脫離地面的未來交通解決方案之一。

uber
透過螢幕一覽Uber Air模擬飛行的VR影片,觀眾可以360度觀望乘坐空中優步時的環境。
圖/ YouTube截圖

今年6月,Uber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釋出Uber Air(空中優步)概念影片,其中模擬的乘坐環境與模型,透露其布局空中共乘服務的野心。雖然機艙還在改良階段,Uber Air卻已在美國德州達拉斯、加州洛杉磯兩座城市試飛過,除了美國之外,Uber也表示第一個海外市場為澳洲墨爾本,將於2020年測試營運,2023年商業運轉。(延伸閱讀:航站設計每小時可起降千架飛機!Uber空中計程車海外第一站選定澳洲墨爾本

而在德國,有間新創公司腳步比共享巨人更快,還獲得不少汽車產業的大咖支持。

快Uber一步,VoloCity搶在今年底漫遊新加坡天際

德國新創Volocopter自2011年開發飛行計程車以來,曾在杜拜與德國概念性試飛成功。該公司首款商用飛行計程車「VoloCity」於今年8月21日發表,接著在同月30日,VoloCity的2X原型機在芬蘭的赫爾辛基機場的成功試飛。

VoloCity身為德國新創公司第4代的eVTOL,配有18個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螺旋槳,以及一個增加飛行與直升平穩度的穩定器。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在今年7月發布的國際安全標準——要求飛行計程車在發生故障後,能夠進行受控的緊急著陸;以及安全飛行至目的地、在合適的機場著陸,「VoloCity的開發符合這些標準」該公司的網站說。

VoloCity於8月30日在芬蘭赫爾辛基機場試飛
Damian Hischier
試飛員Damian Hischier在赫爾辛基機場操作X2的實際畫面。
圖/ YouTube截圖

VoloCity於8月30日在機場的成功試飛,無疑是飛行計程車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一步,讓空中叫車實現商用營運的日子更近了。怎麼說呢?理想中安全又高效的飛行計程車,被允許在城市上空短距飛行的先決條件是:不與其他飛機的航線打結。

進一步來看,航空秩序仰賴航空交通管理系統(ATM)與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UTM)的整合,因此Volocopter勢必得融入不同的航空管理架構,以達到商務人士與航運機制的認可。最後,該公司成功與多家航空管理系統供應商達到良好的合作,證明了新型空中載具與傳統大型航班共存的可行性

再者,當Uber的空中4人共乘叫車服務距離商用還有一大段距離,最多可乘載兩名乘客(包含商務手提行李)的VoloCity則在飛行員屢次操作試飛的經驗累積前提下,對外表示「實際移動範圍達35公里、最高飛行速度為110公里/小時」等飛行計程車的實際數據,有鑑於相當成熟的飛行模式,Volocopter很有可能搶在Uber之前,達到「未來3年內飛行計程車商轉」的目標。

VoloCity試飛
VoloCity在赫爾辛基機場試飛時相當平穩,間接宣告了Volocopter在飛行計程車競賽中扳下一城。
圖/ YouTube截圖

另一方面,Volocopter宣布將於2019年第四季(10-12月)在新加坡測試營運,在新加坡交通部(MOT)、新加坡民航局(CAAS)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的支持下,展開相關基礎設施與商用系統的發展——與星國當局合作管制空中交通,並在城市廣設起飛與降落的「VoloPorts」,或許大家在近期內將很快的可以看見飛行計程車在該城市國家的天際線大行其道。

Volocopter除了放話年底前在新加坡測試商轉,此前還受到杜拜的青睞,眼看該公司在各家「未來交通先驅」的布局爭奪戰脫穎而出,引來試圖不在這波趨勢落後的外部企業投資;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德國新創企業聲勢似乎廣獲外界看好,其資金來源的相關話題也在近幾天以來廣獲大眾討論。

杜拜試飛
Volocopter於2017年在杜拜的試飛一鳴驚人。
圖/ YouTube截圖

歐洲議會擋不住,空中叫車橫生中資控股隱憂

為了做出不同於「直升機吵雜、燃油飛機高支出」的自駕飛行載具,全球數十家航太業者正打造各自的飛行計程車。其他對空中商機傾心的,像是航空巨頭波音(Boeing)、空中巴士(Airbus)、德事隆(Textron)集團的Bell、紅遍全球的Uber、有著Google背景的Kitty Hawk、法國Safran、俄羅斯Hoversurf、英國勞斯萊斯集團(Rolls-Royce)以及巴西Embraer……等企業。(延伸閱讀:波音飛天車首次試飛成功,下一步制定3D空中交通管制

正因人人搶進,各自與誰結盟、合作,飛行計程車便成為市場熱門話題。

在空中交通領域聲勢大漲,搖旗向前的Volocopter於本月9日宣布完成5000萬歐元的新一輪融資(約合新台幣17.2億元),同時宣布將與中國吉利汽車(Geely)在中國成立分公司,推出飛行計程車服務。

此筆不小的資金由中國吉利汽車的吉利控股領投,德國戴姆勒集團(Daimler)參與投資,據《路透社》,詳細出資佔比並不清楚,但最新消息指出,最近一筆交易讓該輪融資總額到達了8500萬歐元。

vc1
Volocoper自2011年以來試飛了無數次,當時其電動飛空技術達到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水平,因為該載具不再看起來像某種瘋狂麥斯飛行器。
圖/ YouTube截圖

中國汽車龍頭拓展版圖到飛行汽車的領域有跡可循,《彭博》指出,吉利集團曾於2017年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太力飛行),並於2018年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簽署合作協議,聯手培訓中國本土的技術以建造「超音速列車」。

在此之前,吉利汽車曾因為併購多個知名汽車品牌而聞名於國際市場(Volvo、蓮花與寶騰)與德國汽車巨頭戴姆勒早有密切的策略合作,據《富比世》的報導,吉利擁有戴姆勒總股份約9.7%,市值將近90億美元,成為戴姆勒集團的最大單一股東。

吉利於今年3月對戴姆勒旗下小型車品牌Smart連續21年虧損的業務出資50%,雙方合資成立公司推動Smart品牌轉型,新款的Smart將由賓士負責設計,吉利負責開發。

吉利與戴姆勒更在今年5月共同成立提供高級叫車服務的「蔚星科技」,緊密的關係不言而喻。直到今天,吉利成為Volocopter最新一輪融資的重要金源之一,為中資入歐的話題再掀起一波爭議。

汽車帝國
經過幾次重大收購與發展,吉利已擁有了數十個汽車整車品牌。
圖/ 網路截圖再製

近10年來,為實踐「一代一路計畫」,中國逐漸在歐洲市場擴大收購企業與公共建設的投資規模。為防範中資的大舉挹注,歐洲議會(EP)與歐盟更於今年3月達成共識,通過外國對歐盟直接投資審查的相關條例(FDI),針對境外投資設立嚴加審視的層層關卡。

將在發布後18個月強制執行的歐盟新外資監控架構,確立了各會員國與歐盟執委會審查外資的合作機制,而FDI對非歐盟國家政府出資或控制程度的審查要素包括——基礎建設、科技技術、媒體自由等項目,以及其他影響成員國安全的潛在活動。此舉亦被解讀為「中資條款」,是特別針對十年來大舉在國際挹注資金發揮影響力的中國政府與企業所設下的層層把關。

責任編輯:吳元熙

參考資料:The VergeForbesReutersBloomberg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