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給《霹靂布袋戲》34歲新總座的隨堂考,面對父執輩提問黃亮勛如何接招?
一場給《霹靂布袋戲》34歲新總座的隨堂考,面對父執輩提問黃亮勛如何接招?

「我那個年代迷布袋戲,看到中午才去上學,迷到被老師罵,現在布袋戲台前面一個人都沒有,要如何讓年輕世代喜歡布袋戲?」《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在安永企業家論壇公開向霹靂布袋戲拋出質疑,彷彿突襲一記飛鏢。

面對謝金河的,是9月才剛接任霹靂國際多媒體總經理的黃亮勛。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五代接班人,今年34歲,成為一家上櫃企業總經理才剛滿月。

黃亮勛,剛滿月的霹靂布袋戲總經理

「表演台前面一個人都沒有,主要原因是,他們(表演者)不是霹靂布袋戲。」黃亮勛一字一句徐徐地答,幽默跟自信讓現場聽眾響起掌聲,會後,還有聽眾走上前來致意:你剛回答得很好!

而謝金河台上無預警拋出的提問,其實也是一位61歲資深股市投資人對年輕經營者的隨堂考。黃亮勛是2019年度《安永企業家獎》候選人之一,但也是五位中最年輕的一位,看起來,他對前輩們的考驗已經習以為常。

安永企業家
金週刊發行人謝金河針對霹靂總經理黃亮勛特別提問,是五位中唯一被質疑的一位
圖/ 王郁倫攝影

黃亮勛不只是家族第五代,他也是今年將鉅資打造的《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推上Netflix平台,在190個國家上映的推手。《刀說異數》甫上架,就衝上熱搜榜榜首,而讓霹靂布袋戲出海,在中國紮根,也成為他9月升任總經理的底氣。

現在的霹靂布袋戲,已經很少走到現場以舞台劇跟觀眾互動,「我們很少做線下表演,去年做過一場,現場700人塞爆。」黃亮勛說。

國際影視大咖資本支出直逼台積電

「台灣影視產業發展相對落後,今年台積電宣佈資本支出150億美元,這是電子產業投資,但美國Netflix影視製作投資也是一年150億美元,昨天還宣佈追加20億美元,要面對迪士尼+的競爭。」黃亮勛分析所處產業現況,台灣熟悉的台積電已是全球20大市值企業,但距離Netflix還很遙遠。

延伸閱讀:Netflix首批華語自製劇登場,為何成為創作者心中的極樂園?

身處於家族世代經營的影視業,他有感而發:大家談影視產業,談拍戲,都認為是輕資產,賺錢很簡單,但其實這是是資本密集跟人才密集的產業。

霹靂黃亮勛
霹靂新任總經理黃亮勛是2019年安永企業家獎候選人之一,也是最年輕的一位
圖/ 王郁倫攝影

黃亮勛說,影視產業不只是靠一家製作公司,「內容」跟「流量產業」也是關鍵要素,現在騰訊、愛奇藝、優酷跟Netflix等平台,也做影視製作業,自己投資很多影片。

台灣「軟實力」太軟,黃亮勛感嘆

台灣戲劇產值雖無具體數據,但若計算電影票房,一年約是100億新台幣,其中國片占比約10%,可以推算約10億元左右,相對Netflix大舉投資150億美元,這如此大的落差,顯示台灣處於非常落後狀態,「台灣的軟實力真的很軟,需要資本,人才技術去支持。」黃亮勛說。

台灣軟在哪裡?「台灣影視市場欠缺企業型公司,多是個人或工作室,」他觀察,一個團隊5~6個人,包括導演、製片、組創,形成的長期問題是能力無法累積,台灣可以偶而有一個好作品閃一下火花,但無持續性累積能力,這包括顧客資產跟IP都無法累積在企業上。

偶而台灣影劇產業會出現一顆新星,如《返校》或《與惡的距離》,但都是專案型,專案結束就結束,IP只能累積在演員或導演監製上,下次可否累積在穩定的產品上?其實是未知數。

安永企業家
2019年安永企業家獎5位候選人包括霹靂國際多媒體總經理黃亮勛、普萊德科技董事長陳清港、時碩工業董事長黃亞興、佳世達科技董事長陳其宏、加拿大創業家兄弟共同創辦人郭書齊
圖/ 王郁倫攝影

轉做B2C,累積顧客資產

霹靂國際現在以布袋戲拍電視劇跟電影,在超商賣DVD,並開發原生商品,並對外授權IP突圍。

霹靂布袋戲拍了30年,過去都是B2B生意,黃亮勛透露,過去商品價格的定價權掌握在通路或平台方,由採購內容者如中華電信MOD或FriDay等業者主導,觀察這些買方,黃亮勛認為都處於「燒錢過度的競爭階段」,因此,霹靂要靠賣版權給這些人繼續生存其實不易。

因此,「霹靂唯一的出路是直接接觸消費者,作為在地者,跟國際大平台相比,我們更適合打地面戰,直接接觸消費者。」黃亮勛說。

相對Netflix帶國際龐大內容來台播放,黃亮勛認為,霹靂的本土優勢是可做很多粉絲運營,跟看戲的人長期互動,累積「顧客資產」。

「這群人喜歡我們的IP,認同品牌,會持續消費。」以致於霹靂可以持續在超商賣DVD,霹靂也設立直營實體店,舉辦線下活動,並在各地定期與意見領袖聚會,接受反饋與粉絲緊密互動。

2020年霹靂App將推出,可離線追劇

最後回到謝金河的考卷:如何開發年輕世代粉絲?黃亮勛回答:世代交替,媒材跟形式都開始轉換,競爭態勢也轉換,但最核心是產品內容,戲劇上,我們必須滿足大家觀影情感需求,不論看戲的過程,讀者要的是娛樂、感動還是學習啟發。

1212
霹靂舉行音樂會做線下互動

台灣50年前,「劇情是武俠類型為主,充滿英雄主義概念,這是因為1970~80年,台灣正在做十大建設,企業主瘋創業,每一個企業主都是個人英雄,因此霹靂創作很多英雄,受到大眾喜愛,但現在創業者不如過去多,武俠江湖情仇,跟年輕人有距離。」黃亮勛分析。

然而現在的年輕世代更在意「身為人的普世價值,關心基本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黃亮勛說,因此創作上,霹靂的內容必須更貼近現代人,包括是新片的發佈形式在內,2020年霹靂除網站跟實體店面,下一步也會開發自有App,讓觀眾可以離線追劇。

數位化成為新任總經理身份的關鍵任務,他對霹靂的答卷下了結語:「這是數位化轉型過程,2020年會有更多霹靂的新氣象被大家看到。」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Netflix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