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還能怎麼玩?接下來,連「逛」夜市的功夫都幫你省了,不用出動雙腿人擠人。
Uber Eats 4日宣布和寧夏夜市聯手,希望把商圈內近百家業者料理搬到App裡,合作將於11月中上線,首波至少20間餐廳加入。這項嘗試,甚至出動從沒來過台灣的Uber Eats老闆現場踩點。
「美國的珍珠奶茶實在太甜了!我聽說台灣的珍奶有很多變化,光想到這點就讓我很興奮,一定要多喝幾種。」UberEverything 全球副總裁傑森.卓雷格(Jason Droege)說。
卓雷格堪稱Uber第二把交椅,是外送業務全球「掌門人」。他一手帶領的美食外送服務,自2015年底啟動後,已在全球36個國家、500座城市落地,成為Uber的重要命脈。
今年第三季,Uber帳面數字不太好看,單季虧損超過10億美元,但檢視其中, Uber Eats的成長力道仍舊驚人,收入6.45億美元(約新台幣196億),占整體營收的16.9%,比去年同期多了3.5個百分點 。
Uber Eats金雞母愈長愈肥,但關於何時能賺錢?如何走出與同業之間的行銷火拼?外界質疑未曾少過。被問到這些檯面上的內憂外患,卓羅格顯得一派輕鬆,直說:「我們一路就是在競爭中長大的。」
他們會怎麼做?
方向一:不硬拼速度,比「選擇性」
Uber Eats向來以「快速外送」自豪。卓羅格先前曾在一場論壇中表示,Uber Eats在美國的食物平均送達時間小於31分鐘、歐洲更僅需28分鐘,這歸因於平台的數據分析能力與演算法,而不是因為他們鼓勵騎士愈快送達愈好,「實際上,一趟30分鐘的送餐過程裡,可能有18至20分鐘都在製作食物。」
面對勞動部日前認定,Uber Eats和多數外送平台業者與外送員之間屬於「僱傭」關係,且期待業者推出更多與安全相關的保護機制,卓羅格強調,在地團隊會配合政府政策執行,但也期盼政府思考如何讓外送員保持「彈性」,因為Uber Eats多數騎士每周工時在10小時以下,並非將外送當成主業。
他說,要思考 如何讓消費者願意留在平台,餐廳選擇性是(selection)先決要件,再來則是顧速度(speed)和餐點品質(quality) ,這些事講起來很簡單,執行上卻需要團隊人力投入大量時間。
舉例來說,Uber Eats為了能拉攏更多類型的餐廳加入,花費不少心力在設計與送餐流程,像是為了替百貨美食街送餐點,特別規劃出專屬取餐車位;說服鼎泰豐獨家合作,則是花了幾個月時間設計從點餐到取餐的流程,反覆測試。
而先前與全家便利商店的鮮食外送實驗,同樣符合他們想提供多元選擇的策略,成功在宵夜時段吸引晚睡、加班族購買超商食物。
方向二:鼓勵業者開「虛擬餐廳」
廣義的虛擬餐廳(virtual restaurant),可指不具有實體店面,專營外送服務的業者,但Uber Eats認為,當外送平台分析完搜尋關鍵字,比對不同區域、時間的消費者喜好後,將這些數據提供給餐廳規劃出新菜單,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虛擬餐廳。
去年六月,Uber Eats便首次將虛擬餐廳概念引進台灣,一口氣與15家餐廳合作,推出未在實體店面販售的新菜色,例如:精緻烤肉店推出個人便當、日式烏龍麵店因應上班族需求,新增韓式料理。
卓羅格強調,「最理想的虛擬餐廳,上頭菜單應該都會是按照數據推薦設計,甚至,還可以有獨立的餐廳名稱。」
「最大的好處是,老闆不需付出什麼代價,可以不斷嘗試到成功為止。」卓羅格指出, 目前在Uber Eats平台嘗試開設虛擬餐廳的店家,平均能額外帶來三成的外送業績 。
方向三: 不只送食物,攻生活服務
愛吃的人,會不會也想學煮菜?Uber Eats十月底在美國舊金山開啟的Uber Moments限定服務,就在思考這樣的問題。當地消費者可透過Uber Eats App購買烹飪學習體驗課程,價格約新台幣1千至2千元不等。
在哥斯大黎加,Uber Eats則是連「玩具」都可以幫忙送。
「除了食物,我們希望在App裡提供更多滿足消費者生活的服務,或許有些不會成功,但嘗試的過程會發掘很多有趣需求。」卓羅格表示,消費者可以持續期待, 如:會員制、訂閱制這些模式,未來都有可能引進台灣 。
但目前Uber Eats的跨領域嘗試仍以雜貨(grocery)較為成熟,在台灣已經與全家、city’super合作;澳洲的腳步則跑得更早、更快。
不過,即便他們勇於嘗試,卻難以完全脫離市場裡的外送運費補貼火拼。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主力營收還有來自「餐廳抽成」費用,要賺錢的難度著實不小。(美食外送戰火還在燒,Uber Eats為何找高級超市聯手賣生鮮品?)
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分析,外送平台還有很大的價值未完全發揮,有機會比照搜尋引擎賺廣告費,透過「排名順序」、「曝光多寡」等方式吸引餐廳付費,增加外送平台的主力營收來源;前提是,平台多少會需要在抽成費用上「讓利」,以及在送餐品質上證明自己的能力,資料經濟才會有變現的可能。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