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討論到純網銀與傳統銀行的差異,以及與金融科技業者的相同之處,純網銀是否真能帶來傳統銀行所不能帶來的體驗?而這篇則是針對我國的三家純網銀業者進行一些個人剖析。並反思在推動的過程中,除了傳統降低實體分行成本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以著墨的點?而省下的成本又能用來提升哪些面向?
三家純網銀業者的特色及背景
1. 將來銀行
主要由中華電信、關貿網路以及其他的股東所組成,又被稱為「國家隊」。將來銀行的特色在於中華電信的多數用戶以及包含生活方方面面的股東,如全聯、大台北瓦斯等等,結合生活消費、電信綜合運用,既有用戶在電信上面的資料及KYC資料,未來可能成為授信或身分認證上的利點。
關貿網路亦為其背後的股東之一,加以關貿網路作為我國進出口的系統服務,與純網銀的合作下,更能打入「供應鏈金融」領域,將傳統在供應鏈金融下無效率的紙本驗證和授信審查的過程加速且數位化,拓展這方面的市場。利用關貿網路既有的資訊,配合純網銀降低成本的優勢,提供中小企業在供應鏈金融需求上更好的系統、費用和利率,皆為其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2. LINE網路銀行
背後主要股東為LINE、富邦銀行,以及台灣大哥大、遠傳等電信業者所組成。在支付的運用上,LINE從早期與中信銀合作推出LINE Pay第三方支付綁信用卡,以LINE point搶占市場,接著與一卡通合作,使用戶間支付不再限於商家,而能彼此相互傳輸,加上LINE的1,900萬台灣用戶,更是其作為純網銀最好的「虛擬分行通路」。
日本LINE在資安方面2012年即設立了CSIRT團隊(Computer Security Incident Response Team,資安事件應變團隊),有長年的資安經驗以及相關IT成員,能夠支應純網銀許多數位化的需求及安全。同時也早已取得「第三者預付型支付業者」及「資金移動業者」的牌照,能提供相關基礎支付應用服務,並計畫與瑞穗銀行(みずほ銀行)共同成立LINE Bank,預計2020年進軍日本銀行業。
此外,日本LINE在通訊軟體的生活圈已經可以包含外送服務、記帳服務、購物、音樂以及投資、保險等金融服務推薦。因此,假設能將台灣LINE通訊人口轉為銀行用戶,進一步與大量的台灣旅日遊客數量配合,推出金融服務,結合生活的各種面向,則真有可能成為所謂的「Banking everywhere, but never at a bank」,讓支付及投資有如傳訊息般的簡單。
3. 樂天銀行
背後主要是國票金以及樂天網路商城,樂天銀行最主要的特色在於背後股東單純,且樂天團隊初期以日本樂天的人員為主,樂天銀行亦是在日本有成功運營經驗的純網銀,經營上有實際經驗能夠遵循。
樂天本於其「電商平台」的優勢,亦能結合台日兩端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透過樂天點數更可能帶動電商、信用卡等不同使用者族群的整合,並將點數結合樂天生活圈的方方面面,如透過樂天旅遊網,將外匯、信用卡及保險等等結合,創造台日的樂天點數生活圈。
「法遵和資安的優化」或將成為純網銀競爭力之關鍵
純網銀固然有許多想像空間,但也存在許多挑戰,部分觀點認為,純網銀比起其他銀行來說有更多資安或流動性風險,但仔細思考一下真的如此嗎?本文嘗試提出不同看法:
純網銀比起傳統銀行,有更多的「資安風險」?
首先,從資安的角度來看,難道實體銀行就沒有資安問題嗎?實體銀行大多數作業流程在科技化和網路化之後,也已經高度仰賴資訊系統進行,在實務上辦理存款、放款及匯款業務,甚至包含客戶資訊比對等反洗錢或反資恐的遵循議題,已多仰賴系統進行。
再者,以近期發生較大的銀行資安問題(一銀ATM盜領案及遠銀SWIFT遭駭),追究其背後原因,則是以「社交工程」或「釣魚信件」等方式,從外部網路進入到銀行內部系統,從而進行攻擊或安裝木馬程式竊取密碼。資安問題反而是「人為因素」影響居多,實體銀行在日常業務已高度仰賴系統的同時,還需要訓練相關人員有資安風險意識。
反之,當純網銀將大部分實體和人力成本省下後,就能將這筆資源用於提升設備及資安防護能力,人員縮減相對受到社交工程攻擊的範圍也縮小,在資安上面的防護更能聚焦且集中,「資安能力的提升」反而可能為純網銀的特色。
純網銀的「流動性風險」較傳統銀行為大?
所謂的流動性風險,依據「銀行流動性風險自律規定」第4條定義,所謂流動性風險係指銀行未能取得資金以支應資產增加或償付到期負債(如因應存戶提領、授信動撥、或其他利息、費用或表 外交易之現金流出等)而可能產生的損失。在實體銀行如果一家分行發生擠兌,那其他分行與銀行也會受到影響,原因在於資訊不對等所產生的恐懼心理。而為了因應擠兌,銀行也有相關的實務操練守則需要遵循,並且教育訓練相關人員。
純網銀因為無實體分行的拘束,在面對擠兌及恐慌性提款下,反而能透過系統直接發現,並關閉系統禁止款項流出。透過網路方式告知用戶,也能給予一段冷靜期,因為通路只存在網路,用戶必須從網路獲取資訊,能降低非理性及錯誤資訊所導致的恐慌蔓延。
且現行銀行針對流動性風險亦須靠系統進行資金的監控,純網銀在系統建置的設計初期就能將這點考慮進去。此外,純網銀與實體銀行皆為「存款保險」的對象,因此是不是真有所謂較高的流動性風險,值得再觀察。
純網銀的「法遵競爭力」
部分論點認為金融科技業者本身在法遵意識上較為薄弱,所以法遵上有所風險,然而科技業者既然要進入金融這種高度管制的行業,即代表本身有意識要遵法,非僅是單純作為非金融業者的期望鬆綁業法,而是真正作為金融業者提供服務。另一方面,純網銀也有金融業者做為背後股東,因創新思維而有「不遵法」這樣的憂慮是否存在,則不無疑義。
此外,近來常常討論的法遵科技(Regtech),即為針對法遵議題討論如何透過科技的方式處理法律遵循需求(個資、CRS、AML/CFT)以及提升效率,如近期的洗錢防制議題及CRS,多數銀行已改用系統方式協助法遵業務的處理。縱然如此,實體銀行在部分業務及法律遵循模式上,仍多仰賴人工的方式檢驗和遵法,透過人工或紙本提供客戶服務時,事後容易產生紙本整合不易,管理麻煩且事後人工檢驗困難,成本高昂等問題。
以財富管理為例,當對客戶透過紙本跟口頭提供說明服務時,面對「商品適合度」的法遵議題時,該如何遵循「是否符合公平待客」及「推介符合客戶風險商品」的法遵要求,即是個問題。如需透過檢驗紙本資料或紙本轉錄為數位資料後再進行分析,以便法律遵循與否的檢視,也有許多中間整理的成本。且在口頭說明部分,受限於人力往往僅能透過抽樣,以人工方式對說明的錄音進行檢視,不僅耗費人力也不全面,故而Regtech新創Recordsure就針對這類法遵議題提出AI解決方案,以分析語意並轉錄文字分析的模式處理此問題。
純網銀在服務僅能透過網路的方式取得的前提下,許多客戶第一次使用服務時,其資訊即能被數位化,從而純網銀如能有效將這些資訊整合、留存並分析,除了業務推廣上能提供更為客製化的服務外,在法律遵循上,更因為資料數位化能夠以科技方式處理分析,直接採用Regtech思維,節省在法遵上面的中間成本,降低人工成本並有效改善法遵效能和避免裁罰風險。而節省下的法遵和法律成本,更可用於推廣業務和提供更好的利率給客戶,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結論:純網銀的真正挑戰及轉機
純網銀的特殊之處,與其說沒有實體分行而能提供更為優惠的利率,不如說是其全面的將金融服務改為數位服務,透過系統的革新與數位資料的留存,不僅能更加理解客戶,便於分析其行為及預測偏好外,還能形成兩階段的成本節省循環,如將實體分行節省的成本用於提升資安、系統以及法律遵循的效率上,墊高資安攻擊成本以及降低人工疏失風險,法遵上面也能直接節省相關人工與紙本作業成本,從而能將省下的成本再次用於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和產品競爭力,形成一正向循環。
本文認為純網銀,重點在於其背後的數位思維,即金融服務已逐漸變成一種數據處理、整理及分析的活動,如何有效地整合資源,提供真正有競爭力的服務即為其關鍵。
比起擔憂純網銀的資安及法遵議題,其背後多元且來自不同企業文化的股東,能否調和出「數位思維」的企業文化,整合彼此特點並相互合作,反而才是純網銀最需克服的部分,否則縱然有再多願景和利基,若是不能用於改善既有問題,仍將流於單純的空想而已。
反之,若能以數位思維,一併將資安、法遵議題效率化與數位化,配合相關業務數位化資料化,反而能體現出在節省分行成本後,運用於客戶服務、風險管控及法律遵循上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