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感打造質感:星宇航空專屬品牌識別點點名
用五感打造質感:星宇航空專屬品牌識別點點名

近期,一部名為 「StarWonderers星探者」 的台灣動畫在朋友圈中刮起旋風,並攻占了《數位時代》、《科技新報》、《女人迷》等各個媒體版面。

這部斥資3,000萬元打造的影片,主題既不是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也不是秋冬暖心的親情小品,而是我們平常聞之欲睡,熟悉卻陌生的「機上安全守則」。

該短片由星宇航空委託「大禧堂做創意」創作,並由「大於製作」及「MoonShine夢想動畫」共同製作而成,透過超萌外星人物詮釋機上家庭、情侶與背包客等族群,搭配簡單好懂的故事線,成功將制式的飛安宣導片變身為吸睛的動畫短片。(延伸閱讀:張國煒把安全影片當「皮克斯」電影拍?星宇航空用這部動畫吸乘客目光

更有趣的是,這個在官方臉書擁有22萬粉絲,已經開賣周邊商品的航空公司,事實上根本還沒正式首航呢!那為何要在正式營運前瘋狂燒錢?難不成真想做動畫公司?(延伸閱讀:星宇航空准飛了!首推3條航線,12月中可開始售票、農曆年前開航

星宇航空的品牌行銷,好「有感」

若觀察星宇航空的動態,你將發現不只是動畫本身,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的個人魅力、團隊大膽的行銷手法,以及圈粉無數的社群操作更是大眾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的原因。

看看星宇航空相關新聞的時間軸,可以發現從徵才公告、制服時尚發表會直播、到座艙設計與機上影片首映會,該團隊捨棄了傳統廣告方案,轉而利用一波波的企劃與活動抓住大眾目光,並與符合其調性的香氛品牌P.Seven、抒情爵士大師Peter White合作,來創造獨特感官體驗,提升品牌質感。 (延伸閱讀:星宇航空新制服走星際風!打破傳統設計,做了7大創新

這些特別的合作引起了我的興趣。網路上分享張國煒創業故事、行事作風或者內部團隊的文章眾多,卻較少研究這些共創品牌體驗的夥伴們。

對我而言,相較於廣告媒體,獨特的 「感官體驗」 更是提升品牌質感與識別度的關鍵大絕。

今天就讓我來彙整一下與星宇航空合作的品牌們,看看它是與何方神聖共同營造機艙內的五感體驗吧!

星宇航空_星宇航空STARLUX Airlines官方FB
▲星宇航空座艙照。

觸覺+視覺:Designworks設計專屬座艙

「馭動/Mobile」,是我對Designworks的第一印象。

「創造未來是Designworks的傳統。多年來,Designworks一直致力於推動BMW集團的創新發展,並幫助全球各地的企業培養創造性思維、實現業務增長以及進行變革。(2019/大洋網

Designworks是BMW集團旗下的全球創意諮詢公司,在上海、洛杉磯和慕尼黑皆有辦公室據點。星宇航空介紹道「Designworks以『家』為概念,為A321neo設計了經濟和商務艙的座艙,設計主色調概念名為『雅仕純茶Pure Tea』,呼應品牌識別色,整體機艙及座椅以大地暖色系定調,專注於打造舒適的乘客體驗」。較薄的椅背也增加了腿部空間,搭配窄體機少見高質感皮質頭靠,更適合星宇的短程飛行航班。

Designworks是個滿有趣的設計公司,外界對它的印象也許不脫離BMW,但其實它不只專精於航空設備與車款開發,與未來出行相關的露營車、無人機到遠距辦公設備都是它的涉獵範圍。我認為,此次星宇航空與其合作不僅出自於對Designworks專業的信任,更是認同其「創造未來」的核心目標。

極具未來感的The North Face露營車設計概念.png
▲極具未來感的The North Face露營車設計概念。

嗅覺:P.Seven特調的機上香氛

P.Seven,流轉於鼻間的台灣茶文化。

「茶」是待客如賓的情誼展現,是生活美學與哲學的合體。P.Seven將台灣茶文化用新的方式詮釋,以一縷熟悉的香氣尋覓鼻尖上的新舊知音。(P.Seven官網

P.Seven由過去為茶道老師的潘雨晴創立,悉心將台灣深厚的茶藝文化底蘊,透過香水科技與藝術成就的淬鍊,研製成台灣首創的「茗香水」。而此次為星宇航空打造的「空中的家Home in the air」,「以家的清新結合宇宙間寧靜感為發想,選用皮革、針葉、荳蔻、琥珀、雪衫等編織出優雅木質調,呼應大地系機艙風格;以檀香、鳶尾草根及紫羅蘭讓香氣更為溫潤,營造靜心安神、減低焦慮的舒適氛圍。」

深入挖掘該品牌,發現P.Seven依循著品牌對氣味的執念:「瓶裝台灣」,曾於2017年策劃了首場「台灣氣味巡迴展」,以新鮮原素材、乾料、氣味球、氣味瓶、氣味漏斗等多元方式,邀請大家聞香而來,以嗅覺體驗台灣在地原住民與客家文化。

為此特展,P.Seven也特別調製了六支特色香水,其中一支名為「獵」的香水「以狩獵與祭典為設計發想,融入橙橘、小米酒、檳榔花、馬告、菸草等香料,呈現狩獵信仰文化及祭典豐盛的美好仰望。」

被鼻子牽著走_台灣氣味巡迴展
▲2017台灣氣味巡迴展。

巡迴展邀請觀眾放大嗅覺感官,更仔細感受生活周遭的氣味與文化意涵。展覽自2017年已連續舉辦了兩屆,但2019年度尚未有活動消息釋出,若有機會希望能參與體驗。

聽覺:Peter White打造的抒情爵士樂

The purpose of performing is not to show how clever I can be, but to simply invite everyone to have a good time.

英國爵士吉他手Peter White的音樂就和他的為人一樣,有一種好玩調皮、輕鬆的性格。他的吉他演奏讓人聽了心曠神怡,完全沒有壓力。很適合在酒館、餐廳當作背景音樂,也適合在聊天、安靜時,自娛娛人。(2019/博客來

在密閉的機艙中難免帶給乘客窒悶感受,Peter White伯伯特別選用了「音色較飽滿的樂器如吉他、手風琴及馬林巴琴,營造令人放鬆又自在的氛圍。」總共六首歌曲各自述說不同的故事,卻也巧妙的呈現起承轉合,共同譜出完美的聽覺之旅,陪伴旅客們登機,啟程,探索,歸鄉。音樂試聽這邊走

閱讀這位大師的自傳得知,他在年僅8歲時首次聽到The Beatles的音樂而深受感動,同年便獲得人生第一把吉他開始自學,並接續在不同團體中擔任吉他手,卻是直到36歲(1990年)才推出了自己的個人專輯「Reveillez-Vous」,意思是「醒來」。走過了30多年,此次Peter為星宇航空創作的機上音樂依舊不改他輕快、閒適的曲風,流露著他對音樂單純的喜愛與分享快樂的熱忱。

若想更了解他,在此與大家推薦伯伯的知名曲目「Midnight in Manhattan」,非常適合配點小酒欣賞。

味覺:復興空廚or專屬空廚品牌?

復興空廚連續三年獲得日本航空短程航線機內餐評比首獎,2019年6月10日下午日航總公司的鈴木茂樹室長親自到復興空廚頒贈「meal and operation quality award」。星宇航空公關長聶國維則證實,公司機內餐已決定由復興空廚承包,目前正在洽談合約細節。(2019/復興空廚官網

想當然爾,機上的餐食選擇也是衆旅(饕)客的重點指標。星宇航空又打算如何滿足眾人挑剔的味蕾?

雖然機上菜單尚未釋出,目前呼聲最高的供應商「復興空廚」,是國內第一家專業空廚公司,除了穩定供應包括日本航空、四川航空、柬埔寨航空與小行星航空機上餐點外,也經營自有航棧通路、實體店面拓展及虛擬通路購物EC平台。(該公司由三年前復興航空停飛,營運跌落谷底,至今以烘焙翻身的故事也耐人尋味,有興趣可點此閱讀。)

復興空廚.png
▲機上餐食目前呼聲最高的供應商為「復興空廚」。
圖/ 復興空廚

細數吃過的機上餐食,除了阿聯酋航空的吃飽吃滿一機五餐讓我下機困難、難以忘懷之外,就屬日本航空持續保持在心目中前三的地位。而復興空廚已連續三年獲日航評選為第一名,星宇的餐點品質相信水準不凡。

不過,如今星宇團隊早在視、觸、嗅、聽等四種感官下足功夫,粉絲的胃口也已大開,我大膽推測餐食設計不會就這麼善罷甘休,得過且過。近期董事長張國煒提到計畫讓旅客在訂票時選餐,避免剰食餐點造成浪費,或者在經濟艙後面的旅客常常沒有選擇機會的問題。至於何時會公布餐食選擇,就讓我們持續追蹤。

※星宇航空預計在2020農曆年前正式開航,詳情請至官網了解。

※事實上,穿梭於機艙及機場的機組人員也是打造星宇品牌印象的要角。未來感十足的星宇制服台灣設計師由林尹培袞操刀設計,不過,我尚未找到除了當年他為復興航空制服所作的設計之外,其個人品牌SEAN YIN的理念,因此暫時無法研究他的整體形象。相關訊息可至星宇航空官網

星宇航空的「五感行銷」,哪一個你最有感?

品牌的「五感體驗」其實並不罕見,但星宇航空的執行方式我非常欣賞。

要打造品牌質感,別只執著於國際大廠,而應依品牌定位選擇能夠彼此烘托,相互加乘的夥伴。

對我來說,嗅覺是最有感的。星宇特地選擇與P.Seven合作,我相信除了直觀的機上香氛產品外,更考量了P.Seven的品牌形象,以茶香水切入的市場角度,以及將台灣文化傳達至國際的品牌願景,非常期待未來能夠實際一聞星宇香!

(本文由Karen Chiu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