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色列返國創業!伊勒伯科技推微量集血裝置,讓偏鄉採血不再難
從以色列返國創業!伊勒伯科技推微量集血裝置,讓偏鄉採血不再難

伊勒伯科技創辦人熊樂昌博士,在博士後的2011至2014年間,舉家至以色列參與生醫領域博士後研究,在以色列的三年除原先的學術研究大放異彩外,也歷經戰亂衝擊,對其往後人有產生深遠影響。

「即便那時我做得很成功,我依舊決定回來。」為了陪伴母親,熊博士決定返台。然而回到故鄉並非事業的終結,而是下一場序幕的展開。由於以色列的成功經驗,使熊博士被投資者相中,使其有機會將資金與技術引領回臺,成立伊勒伯科技。

「雖然擁有夢想,但壓根沒有想過人生會創業,反而是心中信念一步步推向,因為一路上的貴人走到這畝田地。」起初伊勒伯從零到有,從 2 人逐漸拓展到至今也已有 14 人,未來將以臺灣為利基點拓展國際版圖。日前辦公室也從原先起步的育成中心搬至中和,擁有自身的研發工廠成為後盾。

居家血液採集普及化,讓人不再因貧致病、因病致貧

熊樂昌博士
無論家庭背景、經濟狀況,都有能力可以做疾病風險控制

為求個人能即時掌握自身健康狀態,早期篩檢成為健康風險管理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健康篩檢並非人人可輕易享有,過往享有醫療服務和早期預防是富人的專利。

來自貧窮家庭或是偏鄉地區的民眾,通常沒有足夠的資本獲取相關資源。熊樂昌博士所研發採集微量血液樣本的裝置 Haiim™ 即是為打破此痛點而生,藉由開發從採血、檢測到大數據分析的 IoMT 應用平台,實踐「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有機會為個人健康把關」的理想。

伊勒伯科技_創業午餐會_2019-11-01_侯俊偉攝影_ (2).jpg
輕鬆在家操作,於短短的一分鐘內迅速且無痛的完成血液採集,可自行在指尖、腳跟、手背擇一採集血液。
圖/ Meet創業小聚

考慮到相應的應用環境,伊勒伯科技所設計的血量採集裝置 Haiim™ 並非醫療專業人員才可執行,以「集乳器」的概念設計發想,讓大眾可輕鬆在家操作,於短短的一分鐘內迅速且無痛地完成血液採集;可自行在指尖、腳跟、手背擇一採集血液;取代市面上一次一管 2-3CC 的採集血液量,運用 Haiim™ 裝置採集平均為 0.1-0.5CC,最多 0.75CC的高品質血液,搭配快速檢測試紙可初步了解身體健康情形。

Haiim™ 裝置全由臺灣研發製造,屬於「發明型」的專利,並於日前公開,榮獲 10 幾項技術上的肯定。裝置由一個可重複使用的主要機器和僅能單次使用的採血收集管組成;收集管為耗材,定價則依照區域和應用。無論男女老少、剛出生嬰兒、燒燙傷患者也適用;除減輕患者的疼痛與不適感外,也解決燒燙傷患者,因傷口附近會產生很明顯的組織斷裂和塌陷的現象,以致於醫護人員採集血液不易的問題。目前多家國內公私立醫院篩檢單位、抽血中心、燒燙傷中心等已測試此裝置,而民間藥局正開始接洽中。

闔安真空血液收集系統。

創業遇貴人,一舉交出亮眼成績單

熊樂昌博士
進軍國際不能說是多關鍵性的成功經驗,但我能肯定的是:在艱辛的道路上partner真的很重要,成功是在創業迴圈中遇到好的partner、partner、partner!

對於熊樂昌博士而言,資金是創業路上最大的阻礙;「那時透過臺灣大學之前熟識的老前輩介紹,因為經驗和遠見,讓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跟資源找到出路。」在天使跟策略投資人的協助下,讓創業逐漸起色、不再原地踏步,也才能夠獲得 TAITRA 青睞協助拓展至國外市場,包含:孟加拉、科威特等。

「創業,從政府或民間都需要尋求幫助,因為資金永遠是一個問題,因為國內敢投早期的新創很有限,我認為需要試行新加坡的天使俱樂部模式,讓民間跟政府都投一半的錢進去,但最後利潤是 70% 給民間企業,政府則是分取 30%。」熊樂昌不諱言之前新加坡也極力邀約,但由於成本過高、資金風險考量暫不考慮,他也分享日前新加坡政府與新創接的協力模式,指出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至關重要,期盼臺灣政府在資金能夠給予新創更多支持,避免人才流失。

產品優化是永不敗的生存之道

目前,Haiim™ 裝置於國內醫界運行出色,也驗證能大幅節省醫生和病患的時間,並讓診斷更客觀外,同時節省醫院的醫療成本。未來將以循序漸進的步調努力插旗國際,搶下科威特和孟加拉的訂單,並期待能為來年夏季孟加拉嚴重的登革熱疫情止血。

伊勒伯科技在政府規範的加乘下,獲取 TFDA 醫療器材查驗登記許可,可以合法販售;也在預計在2020年上半年,取得進軍國際敲門磚:FDA認證,為進軍科威特和孟加拉做足準備,也為未來將以越南為起點的東南亞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創業快問快答:

Q:希望提供這個社會什麼價值?希望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A:伊勒伯科技將以「終身家庭健康管家」的角色,為家庭終身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目前很多疾病都與基因相關,未來我們的平台將針對可能患有基因疾病的顧客,在他們還健康的情況之下,就定期進行早期風險評估,讓這些人可以提前做出因應之道。藉此成功把預防健康檢測服務,推廣到每一個家庭。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成為醫療互聯網,結合基因檢測的結果執行後續檢測,幫助使用者做日常追蹤,讓健康管理更加容易。/打開東南亞區的通路。/透過東南亞大型會議與當地大型醫療、生技公司做接觸以及採取B2B模式。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回臺灣後最常被問:有沒有成功的案例?」/我認為當全球都在追求創新,不斷地問:「What's new? 什麼是新的?」的時候,卻仍有不少人追求「成功的案例」,只活在過去的成功之中。我很喜歡引用馬雲的一句名言:「失敗可以避免,但成功無法複製。」

公司資訊

公司名稱:伊勒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4/11/10
產品名稱:闔安真空血液收集系統
上線時間:2019/5/24
公司人數:共14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