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文化部引進全台第一座4D攝影棚後,台灣開始探索這種新攝影的方式;但在此之前,全球已經有許多案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滿足我們對它的好奇心。
它能做什麼?對創作者來說,意義又是什麼?又有什麼樣的作品,是我們想都不曾想到的?
Intel進軍好萊塢,打造「體育場級別」的4D攝影棚
綜觀全球進程,4D攝影棚的規模和技術,遠遠超過在台灣看到的例子。
「嚴格說起來,這種攝影技術大概分為三個level,第一類可以被稱為『好萊塢等級』,它的動態捕捉範圍有一個體育場這麼大,也是最高階的解決方案,目前全世界只有Intel跟微軟在做。」工研院資通所專案副組長彭首榮表示。
2018年的CES美國消費性電子展上,Intel宣布將協助好萊塢,建立一座全球最大的4D攝影棚——Intel Studio,儘管官方並未透露建置攝影棚所耗費的成本,但光是可以捕捉畫面的範圍,就有10,000平方英尺(約280坪),而座落的地點正是洛杉磯,
Intel Studio的合作夥伴中,更包含美國五大電影公司之一的派拉蒙。除了電影製作、大型音樂表演,甚至是運動員都可以直接入場,紀錄下360度零死角的3D畫面。且正因取景範圍夠大、能容納的演員更多,導演們的「腦洞」也能開的更大,Intel也給出了一些成品範本,讓創作者們參考。
「這超有吸引力!它的攝影機數量非常多,可以涵蓋所有的場景,等拍完一段影片後,再直接在後製時做運鏡;這是一般拍攝做不到的,」仙草影像導演陳奕仁感嘆地說。
第二類攝影棚,則是像文化部引進的4DViews,雖然拍攝空間範圍不大,但還是能進行MV、動畫、藝術等創作。早從2011年開始,日本就已經有不少MV採用這樣的技術來拍攝製作,讓實體人物跟虛擬空間有更好的結合,也能使現實中沒辦法達到的動作,變得更加逼真。
彭首榮指出,目前這類規模的攝影棚,在全球能真正商用的並不多,大多都還處於實驗階段,而文化部引進的4DViews,是少數CP值較高、商業應用成熟的解決方案之一。「再往一下一個level,其實做的業者就很多,它的取景範圍更小,大概就是一個桌面大小的拍攝系統,主要是進行一些靜態的取景拍攝。」
導演們都拿它來做什麼?看《太空人》背後創作故事
用這套技術的「創作目的」有哪些?除了可以把真實人物活靈活現地套入到虛擬場景,另一方面就是要創造傳統3D製作無法替代的「真實感」。
「我拿來運用時,希望達到的效果是『極度寫實』,」陳奕仁分享了他拍攝《太空人》的「4D初體驗」,以及背後的創作故事。
《太空人》的歌詞是把「太空人」和「星球」比喻成戀人間的關係,陳奕仁經過多次修改,決定把男主角設定為一名插畫家,和女主角在現實生活中,以及在他的星球繪本中,穿插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而這些外太空繪本畫面,都需要插畫師創作出「空想世界」,對MV畫質一向要求嚴格的他,希望在這樣的場景中,也能呈現出像在實景取景拍攝一樣逼真的畫面,因此決定做出首次嘗試。
「真實感」還可以拿來做什麼?
以必應創造和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另一個合作案例《末世重生》為例,或許就能看出明確的用途——文化保存。
因為能夠逼真、夠細膩、零死角的紀錄下畫面,因此在文化部首播13個補助作品中,還有歌仔戲、南管演奏等具有文化紀錄意義的作品。
在必應與九天的這一個案例中,雖然沒有華麗的後製背景,但若這畫面做成VR版本,觀眾就能從各個方位,細看八家將的動作與裝扮細節。
「它特別的是不只記錄了時間,還可以記錄空間,以往我們是辦不到這一點,如果這一個技術能成熟到搬到戶外拍攝,連周邊的建築物都可以立體的被記錄下來,」陳奕仁認為,當未來發展成熟,像是媽祖遶境的活動,任何稍縱即逝的畫面都能用這種方式記錄,對於文化保存意義來說會更大。
終極應用是什麼?瑪丹娜花了1.5億,與四位分身共舞
事實上,在攝影棚內把人物拍好後,後續的「應用場景」可以延伸至一整條產業線,2D平面影片只是小小的一塊,VR、AR才是更大的綠洲。
「VR過去要靠動畫師,全部都做虛擬的東西,花的時間非常長,若要強調擬真感,也不一定能做到,但如果用4D攝影棚拍攝製作,動畫師只要去建一個場景,然後就把人物擺進去就好,你就會看到真人在虛擬無盡的場景裡。」彭首榮指出。
AR,則能做出更多意想不到、具有「現場感」的應用。美國流行天后瑪丹娜(Madonna)去年在一場音樂頒獎典禮上的表演,就是一大創舉。
在2019年5月Billboard Magazine的音樂頒獎典禮上,她表演了歌曲《Medellin》,其中有不少橋段,由她和4位自己的分身共舞。
這幾位「分身」,其實是她早就預錄好的畫面,後製團隊根據現場的光線投放AR,即時調整人物的位置,而這一場短短的表演,就花了500萬美元(約1.5億台幣)。
彭首榮說,雖然有技術整合的挑戰在,但舞台劇、演場會,這些現場的舞台表演都是可以想像的空間,現在才正要開始而已。
和VR電影一樣,導演的創作思維要改變
就和VR電影問世一樣,4D攝影棚這樣一種新的「創作工具」,同樣也改變了導演的敘述方式跟想像空間。
彭首榮觀察,導演要透過4D攝影棚拍攝,腦中需要有三種『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完整的作品最終會是怎樣的畫面,這存在導演腦海中。
第二個場景,則是在4D攝影棚中,得構想綠幕會變成怎樣的場景。
第三個場景,則是實際開拍時,攝影棚內的場景。
導演必須得有明確的構想,從棚中拍到的畫面,但事後要怎麼做運用跟結合,以及著裝、行走範圍、演員人數、動作、畫面解析度等。由於目前4D拍攝還有不少限制,因此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畫面都要經心設計。
不禁讓好奇,這樣一款新的創作工具,真的會改變影視創作的未來嗎?
「我不確定它的出現是不是真的意義重大,但其實它開創了很多可能性。」陳奕仁認為,目前4D攝影還算是一個很新的技術,有諸多限制、應用的範圍也有限。而未來,究竟會變成「big thing」,還是稍縱即逝,就要看技術會不會繼續突破了。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