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投資人的錢打一手好牌,瑞幸怎麼做到的?
用投資人的錢打一手好牌,瑞幸怎麼做到的?
2020.01.13 | 策略

11月中,瑞幸咖啡公布了第三季財報,不只淨營收、單月售賣產品總數都比2018年高出4倍以上,門市數量、單月活躍用戶數、單店月平均活躍用戶、單店季度收入同比也都呈現正增長,同時,之前被質疑的「燒錢策略」,瑞幸在季度的單杯成本統計上,一路從2018年第一季的28元(人民幣,下文皆同),降至2019年第二季11.1元,在營收增加、成本減少的走勢下,淨利率從去年同季度的-253.20%減少至-60.25%,瑞幸股價硬生生地暴漲70%,賺錢是一門學問,花錢也是一門學問,瑞幸正在去除「燒錢」的標籤吸引投資人。

搶市占策略,流量池「下一步」才關鍵!

最早的瑞幸,靠著「裂變」拓展用戶,很快地打開了中國原本不大的咖啡市場;接著,打出「咖啡錢包」買10贈10,半價促銷;隨後,又推出低至1.8折的優惠券活動再次擴大用戶數量;2019年起,扛著上市的財報壓力,瑞幸才開始減少優惠力度,截至2019年第三季財報數據,累計交易客戶數已經達3070萬,月活躍用戶平均每個月買4.5杯,2年內累計超過3000萬交易用戶。

瑞幸搶市占策略,正如《流量池》這本書名一樣,不斷地拉新流量,還要「讓流量在池裡轉」。

(推薦閱讀:瑞幸裂變行銷大補帖!一個抽券遊戲背後的流量池商機

其實,靠著低價搶市占,瑞幸並非第一家,中國第一大的叫車軟體滴滴就是這樣起來的。在滴滴起步經營時,一趟半小時車程能比計程車便宜超過20元,低價搶市占,但如今的滴滴,已經與計程車幾乎同價格,而許多人已經習慣性地使用滴滴叫車。

滴滴成功了,擠得連Uber都被它收購,但反觀搶市占的例子,回頭看也是屍橫遍野,有「小黃車」外號的共享單車ofo就是最經典的例子。用戶確實使用了,品牌也打響名號了,但是營利模式遲遲找不出來,流量進不到池子裡生財,最後燒光了資金,周轉困難,演變至今仍因用戶押金問題纏身,而滴滴、美團、支付寶等大平台則直接接收共享單車這塊市場,將數據另挪他用。

歸根結柢瑞幸的搶市占,快速拓展用戶的能力了得,但更厲害的是,它能快速地靠既有用戶縮減虧損,而且在淨利增加的同時,不至於讓用戶背它而去。

擴大品項,擺脫純咖啡,更要做「品牌」

為什麼咖啡店很少純賣咖啡?多數答案都來自利潤問題,而瑞幸真的是一開始只賣咖啡。在中國,經常喝星巴克的人,估計只占瑞幸頭部用戶的一小部分,因為星巴克的咖啡多數在25至50元人民幣不等的區間,而飲品定價只有21、24、27三個價位的瑞幸,1.8折可以在5元人民幣內喝一杯咖啡,這些人,就不會花個20多元去買一塊三明治,在如此的用戶樣貌下要增加營利並不容易,而瑞幸在「擴大品類」上找到一條出路。

瑞幸咖啡新品牌小鹿茶
經營「小鹿茶」讓瑞幸逐漸擺脫純咖啡,更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圖/ 瑞幸咖啡

瑞幸擴大的非咖啡品類,包括輕食、茶拿鐵、冰沙、水果茶飲料、零嘴、周邊。目前,非咖啡產品占瑞幸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45%,而小鹿茶(茶拿鐵、水果茶飲料)占比達到20%。

不讓所有產品都只是瑞幸咖啡的附屬,而是另外經營「小鹿茶」這個自有品牌,瑞幸運營正在擺脫純咖啡,但是更重要的是,瑞幸要做「品牌」。

根據中國《遠見財訊》的報導,瑞幸高層在電話會議中曾表示,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0年第二季度,瑞幸會大力投資品牌建設,前期行銷會消耗比較多費用,但到2020年第三季度後就會恢復正常。

2019下半年,瑞幸推出自己的隨行杯、鹿角吸管杯、瑞幸馬克杯等周邊產品,並聯合代言人湯唯、劉昊然推出湯唯簽名保溫杯、劉昊然盲盒公仔等產品,凸顯瑞幸養粉絲的品牌野心,而作為一家咖啡店,瑞幸的品牌經營不只線上,還走線下,藉由主題店的創意設計,配合城市氛圍塑造網紅打卡點,線上宣傳的同時又帶動零售的消費人流。

至今主題店包含:
【深圳】騰訊QQ 1999 beta咖啡館(20周年紀念店)
【上海】網易雲樂島主題店
【北京】登月50周年致敬NASA店
【西安】唐詩主題店

出了名的「速度快」,仍是不到三年的新創

瑞幸咖啡,在業界可以說是出了名的速度快。成立不到兩年到美國上市;成立一年估值22億美元、兩年市值63.6億美元;展店速度快,平均每天開7家店;合作商層出不窮,從銀行聯名卡、銀行互惠活動、大型音樂節、支付寶、微信等都曾經是瑞幸合作商。

大量燒錢的背後,瑞幸其實是一支連續創業成功的團隊在經營,在新流量部分,瑞幸從不同的合作商導流,快速展店;在減少虧損部分,則在一年內從3個品類擴增至9個品類,半年內推出超過5個系列的周邊產品,策略性地拓展且速度快,積極反映在這次財報,並連動了股價的攀升。

其實,瑞幸還是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新創。許多人常說三年對於新創來說是一關,超過90%的新創會在三年內倒閉,瑞幸目前A+B輪累計融資4億美元,投資人都虎視眈眈地等待著它將流量池變現,在2019年的第三季度看來,瑞幸得以力挽狂瀾並非沒有原因,這一年當中無論是產品、合作商、實體面都有大幅度量或質的提升。

寫在最後,瑞幸燒錢模式對於我的得到。資金需要花在刀口上,燒錢也是要交成績單的,瑞幸從投資人手上獲得的錢,在第三季財報後看起來是一副越打越好的牌,但這只是開始,瑞幸接下來會透過哪些方式轉虧為盈,無論成敗已經是值得參考的案例之一。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