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站在個人或企業的角度,不少人應該都有過類似感觸:「學校學的,出社會都用不到。」
關於課堂上的知識,究竟有用或無用,或許還有爭論與深思的空間,但是如何讓學生離開校園、進到職場後,具備能夠立即派得上用場的實用技能,則是教育體系和企業必須合力因應的挑戰。
早在1998年,台灣思科(Cisco Taiwan)就把全球性的非營利組織「思科網路學會」(Cisco Networking Academy)引進台灣,22年來已投入了超過5,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5億元),將思科資訊系統的相關技術課程,帶入一般大專院校。
台灣思科總經理陳志惟表示,目前共有78所大專院校與思科合作,由135位擁有思科認證的大學教授,將業界的實用技術傳授給學生,既能拿學分,也可以積累未來就業的「即戰力」。
從硬體發展到軟體,從單點變化到全面
國際認證,是思科課程的一大優勢,包括CCNA、CCNP、CCIE等證照,都是網路工程師的頂級證照。放眼全球,在過去15年間,思科網路學會曾幫助超過190萬名學員找到工作。而在台灣,自2018年8月以來,也已經有8,900多名學生參加過思科的課程。
在台灣校園內,思科與大專院校推行的課程,歷來多以基本硬體架設、網路環境搭建等技能為主。但是近年來,課程的重心逐漸從硬體走向軟體、物聯網應用服務以及資訊安全上面,也使得思科的國際認證機制,迎來了近十年來最大的變革。
2019年6月,思科在Cisco Live!全球用戶大會上宣布,將成立新的開發者社群中心「DevNet」,並將之發展為推動網路自動化系統的開放程式碼資料庫,希望透過在DevNet上積累下來的程式碼,進一步推動DevNet系列的新證照,著重於軟體開發人員的培訓。
這項新企畫反映出,隨著5G網路崛起、AI普及化,軟體開發技能將成為基本IT營運的關鍵技術。「以前我們著重在硬體架構、設定的認證上,現在我們要把所有的科技應用、軟體技術都導入DevNet,打造一個整合性平台,推廣軟體開發的基礎認證。」陳志惟說。
放眼未來,各領域對於技術的要求,將不再只限於單一硬體的相關技能。陳志惟舉例,將來資訊安全會成為一整個平台維護的技術(Security as a Platform),裡面整合了許多不同的硬體設備、軟體應用。如果要真正掌握資安技術,具備整體防護能力,就必須足夠了解平台上的種種設定和架構。
「要打造這樣的機制、培育這樣的人才,都是很花錢的,而且短時間不會看到成效。」陳志惟說。因此,從長遠觀點來看,思科有意將課程推廣到高中及技職學校,將新的數位思維向下扎根,以趕上業界對數位人才的需求。
企業數位轉型的秘訣:從細節開始做起
針對企業數位轉型風潮,提升了各行各業對於數位人才的需求,陳志惟認為,數位轉型是一套做事的方法和邏輯,想要帶著員工一起前進,必須從細節做起。
「我們重視短期看得到具體成效的作法。如果讓我來做,我第一個會修改考核標準,也就是KPI(關鍵績效指標)。」陳志惟說,「像是網上數位學習的時數、是否會使用數位工具,這些指標不一定跟員工工作內容相關,卻能從根本上來驅動員工做行為上的改變。」
相較於在公司裡導入新的系統或設備,陳志惟反而更看重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像是思科自己的視訊會議產品Cisco Webex,員工都要會自己設定操作,「這對所有員工來說,都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於理想中的數位人才,陳志惟列舉出幾個特質:不要局限自己,心態上更開放,將數位資訊技術當作一般生活中的應用工具;要靈活地接受變化,也要能快速地適應;學習上要有持續力與專注力,累積自己的多重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有耐挫的能力,也就是挫折的承受度,」陳志惟說,「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我想他們缺的可能不是機會,而是如何持續下去,讓自己可以被看見。」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