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規格戰走平價風,三星能靠Galaxy Z Flip把摺疊機打入主流市場嗎?
不打規格戰走平價風,三星能靠Galaxy Z Flip把摺疊機打入主流市場嗎?
2020.02.12 | 3C生活

一支螢幕上下往內凹折的手機,呈現120度的開合角度,佇立在舞台中央。

三星摺疊手機 Galaxy Z Flip 1.jpg
圖/ 三星YouTube

這是三星在台灣時間12日舉辦的「Galaxy Unpacked 2020」發表會上,開場後的第一個畫面——三星第二款摺疊手機Galaxy Z Flip,沒有作為「one more thing」最後壓軸登場,而是一開始就揭開神秘面紗的「暖場嘉賓」。

對摺後,變成一塊好似化妝鏡的正方形體,只有一個掌心那麼大;捨去5G、捨去最新的處理器,好讓「貴出歷史新高」的價格,控制在1,380美元(約新台幣4.1萬元),相當於一支512GB的iPhone 11 Pro。

自2019進入摺疊手機元年後,Galaxy Z Flip描繪出新一代摺疊手機的模樣,是否也會把摺疊手機帶入下一個紀元?

好似一個化妝鏡,摺完只有掌心大小

先來仔細瞧瞧,三星是怎麼設計這一支手機的?

Galaxy Z Flip不再是左右對摺,採用上下對摺的設計,當螢幕攤開時,是一塊6.7吋、21.9:9的AMOLED螢幕,和市面上常見的規格無異;摺疊後接近正方形。

三星摺疊手機 Galaxy Z Flip 2.jpg
三星Galaxy Z Flip在摺疊後,大約一個手掌般大,體積為73.6mm x 87.4mm, 厚度則為15.4mm~17.3mm。
圖/ 三星YouTube
三星摺疊手機 Galaxy Z Flip 3.jpg
鏡頭旁搭載了一個前置快捷視窗,方便折疊時顯示時間、電量、訊息通知等資訊;點擊訊息通知後,螢幕攤開則會直接進入該應用程式。
圖/ 三星YouTube

既然是上下對摺,三星乾脆把Galaxy Z Flip打造成類似筆電的使用體驗,不但上下螢幕可以分割功能、進行不同操作,也採用「無段式轉軸設計」,不只是摺疊90度時才能使用,在開合特定的角度範圍都能使用。

Galaxy Z Flip的螢幕開合方式就像筆電一樣,不同的開合角度,都能平穩地放在桌上使用。.jp
Galaxy Z Flip的螢幕開合方式就像筆電一樣,不同的開合角度,都能平穩地放在桌上使用。
圖/ 三星YouTube
三星摺疊手機 Galaxy Z Flip 5.jpg
三星在發表會上、宣傳影片中,一直強調在自拍的時候,Galaxy Z Flip可以放在桌上,調整螢幕開合角度來自拍,不用再手持找角度。
圖/ 三星YouTube
三星摺疊手機 Galaxy Z Flip 6.jpg
一共有紫、黑、金三色,前兩色將於2/14先在美國、韓國等12個特定地區上市,金色版本及台灣的上市資訊則還未公布。
圖/ 三星YouTube

歷經上一代革命性、嘗試性的Galaxy Fold,這一次三星針對「鉸鏈」,也就是轉軸,還有「螢幕」採用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

當時,Galaxy Fold在柔性螢幕上方鑲了一層保護膜,這台的保護則是升級成「超薄可摺式玻璃(Ultra-Thin Glass)」,讓螢幕更牢固,也是三星第一次做這樣的嘗試。

另外,針對轉軸,為了避免有異物落入機體的可能,這一次Galaxy Z Flip則是完全把轉軸隱藏在機體中,根據官方透露,每天一樣開合100次、一樣可以使用五年。

三星摺疊手機 Galaxy Z Flip 7.jpg
隱藏式轉軸也整合了三星的抗塵技術,為的就是要雙重避免灰塵跟污垢卡進機身裡。
圖/ 三星YouTube

摺疊手機走到第二代,取捨規格換價格來「衝量」

值得注意的是,和2019年摺疊手機總是要往「最高規」、「最頂級」來定位不同,這一次Galaxy Z Flip在規格上採取不小的「犧牲」,只有4G版本,採用的也不是高通最新一代的處理器,而是Snapdragon 855。

犧牲規格,換來1,380元美元定價,雖然仍不便宜,相當於一支512GB的iPhone 11 Pro,但和上一代Galaxy Fold相比,足足便宜600元美元。

「某種程度來說,三星確實有這樣的考量:即使過去很多消費者對摺疊手機感興趣,但價格太貴、沒辦法入手嘗試,拉低價格後才可以拉高市場接受度,養成消費者對摺疊手機的使用習慣,」台經院產業分析師邱是芳解釋。

三星摺疊手機Galaxy Fold.jpg
即便三星Galaxy Fold在去年延後上市,2019年9月才正式開賣,但還是吃下2019摺疊手機絕大部分的市佔率。
圖/ 蔡仁譯攝影

根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智慧型摺疊手機出貨量,在2019年還不到100萬台,去年三星、華為、Motorola都紛紛推出摺疊手機,但多數定位成「超級精品」,要摺疊、5G、高規格,自然價格不便宜,但從三星面對第二代摺疊手機的策略不難看出,和5G手機一樣,摺疊手機也要開始走「更平價、衝數量」的戰術。

延伸閱讀:三星摺疊機Galaxy Z Flip未賣先轟動,網路驚見限量Joker改裝版

「三星的摺疊手機走到第二代,技術已經更成熟,設計上也有取捨,改善了不少問題,但相較一般手機的價位仍高,還是一款利基型產品,2020年出貨量一樣沒辦法很高。」

邱是芳指出,即便摺疊手機走到開疆第二年,產品還是初期競爭,處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階段,不會因為三星這一款產品就讓摺疊手機定型,各家大廠還是會根據自身的技術,推出差異化設計。

Strategy Analytics的報告進一步預估,2020年折疊手機出貨量將達800萬台,到了2025年則上看1億台,形成一定的規模。

責任編輯:陳映璇

關鍵字: #三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業務平台升級 助攻業務行銷數位力
國泰人壽業務平台升級 助攻業務行銷數位力

國泰人壽持續推動數位轉型,第四屆數位業務發表會近日登場,發表AI創新應用及數位工具升級成果。會中亮點包括升級業務行銷工具「新業務平台 NAP 3.0」(New agent Platform, NAP)導入三大 AI 功能,並率先試辦「全場景人臉辨識計畫」,以提升業務通路服務效率與專業能力;並特地邀請新加坡保險同業MDRT(百萬圓桌會員)業務菁英參加,同台分享跨世代客群溝通與數位轉型實務經驗,泰國人壽更派出策略創新長等高階主管來台參與盛會,期能攜手海外同業彼此交流,為國壽業務部隊經營開創新視野。本次發表會活動吸引逾400位業務人員到場,另有2萬人透過線上直播參與,創下發表會收視人數歷史新高。

國泰人壽自2022年起每年舉辦數位業務發表會,透過新技術、新應用發表,協助業務人員更掌握科技趨勢與善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於發表會中表示:「國泰人壽的數位工具不斷進化,NAP從5年前戰情室藍圖規畫,現已成為業務同仁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落實了效率工作與輕鬆生活的承諾,期許進入AI時代,國壽同仁以更堅實的底氣疾風前行。」強調保險服務已邁入智慧新時代,作為台灣保險業數位轉型的先驅,國泰人壽持續投入創新科技,為業務夥伴打造全方位的數位工作環境。

國泰人壽
國泰人壽副董事長李長庚(左3)及總經理劉上旗(右3)率領高階主管,出席數位業務發表會,展現公司對數位轉型的高度重視。
圖/ 國泰人壽

此次發表的「新業務平台NAP 3.0」導入三大AI新功能:一是「文件智慧識別」,透過AI大型語言模型(LLM)輔助智慧字元辨識技術(Intelligent Character Recognition,簡稱ICR),當業務夥伴為客戶進行保單健檢時,不需手動輸入,就能透過ICR拍照將資料正確帶入相關欄位;二是「自動生成圖文」,讓業務夥伴運用AI自製賀卡轉傳給客戶,利用生成式AI技術產生各類情境圖文,讓業務員有源源不絕的話題可以拜訪客戶;三是「AI COACH口袋教練」,能協助業務人員模擬真實銷售情境,透過話術指導與即時修正建議,提升與客戶溝通的精準度與專業服務水準。再搭配「FitBack健康吧」增進與客戶的互動,提供完整且深度的保險資訊,成為業務人員的最強後援。

國泰人壽
國泰人壽NAP「AI COACH口袋教練」協助業務人員模擬真實銷售情境,透過話術指導與即時修正建議,提升與客戶溝通的精準度與專業服務水準。
圖/ 國泰人壽

「新業務平台NAP 3.0」平台使用率已達到100%,深獲業務人員肯定,今(2025)年國泰人壽更率先實現試辦「全場景人臉辨識計畫」,應用於投保、保單變更、保費付款授權、理賠申請及據點臨櫃辦理等五大保險服務流程,業務夥伴可協助客戶使用NAP平台完成人臉註冊,暢行國泰人壽全服務平台,除了讓客戶能享受快速、安全且便利的數位服務,亦能強化業務通路的服務效率,預計年底前將全面推行。

在培育業務人員專業能力方面,國泰人壽優化「C-Learning」內部學習社群平台,以遊戲式的學習模式,提供教育訓練及時事分享,提升學習動能;更透過「集團全攻略」匯聚人壽、產險、金融及健康四大核心服務素材,讓業務人員能夠開拓例如企業主、新手爸媽、超跑車主、銀髮族等不同客戶族群,並透過工具獲得實質的銷售幫助。未來,國泰人壽將持續落實集團「BETTER TOGETHER共創更好」的品牌精神,深化AI技術應用,打造「人機協作」的最佳典範,優化數位服務功能,攜手業務夥伴開創保險服務的新局,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