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蘋果(AAPL-US)下修財測,中國供應斷鏈對美國企業表現的潛在危機,正漸漸浮現。究竟那些產業會受此影響最大?高盛認為,電信、電腦與消費類電子產業,無疑首當其衝。
為了解哪些產業所受的衝擊可能最大,高盛分析師Spencer Hill首先考查過去的實例,發現在2014-15年冬季出現類似的供應衝擊,最足以做為借鏡。當時受西岸為期4個月的勞資糾紛影響,似乎打擊了2015年第1季消費品零售支出。
在2015年3月的《褐皮書》也指出,若非西海岸港口勞資糾紛造成的延誤收貨,那麼舊金山的消費者支出將會增加。
根據這一歷史模式,高盛表示,超過1個月的出貨時間延誤,類似於目前中國供應斷鏈造成的結果,影響可能持續到未來幾季。
透過分析人口普查局的國貿數據,高盛指出,以價值計算,近3分之1的中國產品是通過航空運輸的,特別有76%屬於電信硬體,這些產品占美國零售額的3.6%,以個人消費支出來看,則略低於1%。
高盛認為,這些產品及其所屬的產業,正是因中國斷鏈而最可能受到影響的部分。毫不奇怪,空運進口偏向於高單價、重量輕的產品,例如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和消費類電子產品,這正說明為何這為蘋果帶來了重大打擊。值得注意的是,服裝和鞋類也占了空運至美產品的10%。
高盛指出,如果從中國來的航空貨運在2月下降50%,並在3月恢復到正常水準,那麼可能限制的單月零售預計為1.8%。假設有一半獲得各種方式補救,2月份的零售支出可能因此降0.9%,從而使第1季的消費成長下挫0.3%。
目前看來,在第4季的溫和復甦之後,相關產業的美國企業,今年第1季的財報可能都受到威脅,在蘋果之後,恐怕還會有其他企業,會因中國工廠的停工而發布進一步獲利預期調降。
責任編輯:林芳如
本文授權轉載自: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