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創新:以人為本的行銷策略
行銷創新:以人為本的行銷策略

大家對於Facebook(臉書)經歷幾次洩密事件與巨額罰款記憶猶新,近期又有幾則對數位行銷與數位廣告頗為重要的業界消息:搜尋引擎巨擘Google宣布將停止廣告商與企業主置入Cookie追蹤線上用戶的網路使用行為;其次,在歐盟重罰之下,Google不得於旗下Android軟體產品預設搜尋引擎為自家Google。因此,以隱私保護著稱的搜尋引擎DuckDuck Go成為首選,以及行動App成為企業經營電商通路的關鍵工具。

這幾則消息顯示的重點是:

  1. 資料賦權:企業行銷與廣告及媒體代理商,蒐集行動裝置用戶使用App以及電腦用戶網路行為之各種數據必須合法合規,不能強制用戶閱讀並接受Cookie交換服務。

  2. 合法合規蒐集的數據,無法直接成為企業行銷策略依據,仍需要具有洞察力的人才,或是人工智慧系統加以分類與分析。

  3. 企業本身要清楚App「以用戶為中心」的使用者體驗只是一項基本功,更具挑戰的任務是確立企業真正的目標用戶,而不是用本身產品線去劃分用戶客群。

同時,近幾年在「資料經濟」的浪潮下,現代企業在其組織轉型過程中,開始對組織架構進行「以人為本」(Customer-Centric)的改造,於是,行銷人員開始思考:

行銷策略要如何轉變,才能扣合企業文化的再造,要如何在行銷領域引進創新思維,進而專注於「意義」與「價值」的創新,不再停留於宣揚自身技術工具有何創新。

推薦閱讀:亞馬遜如何不斷創新並保持成功?看Martech之父解析電商龍頭的勝利方程式

企業文化再造:以人為本

自從近年來會員經濟(粉絲經濟)與訂閱經濟模式興起,許多企業開始朝向此一方向前進,包含大型企業在內,例如微軟揚棄賣斷式軟體服務,轉向雲端訂閱服務,而其團隊與企業文化也逐步改造。在這樣的進程中,當企業或新創要招募人才的時候,「價值觀」必須列為最優先。 其目的不外乎團隊要具備共識,要為企業的會員們(無論是企業用戶或是個人用戶)創造價值,帶來意義。

舉微軟(Microsoft)為例,2014年就任的現任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高舉「同理心」作為團隊的中心思想,正式帶領組織一步步轉變為「以人為本」的樣貌,讓微軟的品牌重新找回靈魂。影響所及,微軟的組織架構,產品設計與銷售模式,徹底改變。

產品思維的改變

從以人為本的行銷觀點來看,行銷部門不是公司內的廣告公司,不該只是純粹負責網站更新與廣告購買等項目,而是要協助企業「聚焦市場」。

因此,從產品面來看,在制定行銷策略時,不是以內部產品線來區分目標客層,傳統上往往分成高階(高價位)產品,中階(中價位)產品,或入門(低價位)產品,這是「先有產品,才有客戶」的行銷謬誤,行銷部門應學習從客戶本身的「使用者角度」去思考,先理解客戶本身狀態與尋求的意義價值,比方說,客戶本身是已經有使用經驗的用戶(熟手)?還是完全陌生的用戶(新手)?再對應到哪些產品能滿足這類型客戶的哪些需求,據此來開展行銷主軸,包含行銷通路與行銷素材的設計。

更重要的是,行銷部門應協助產品部門,持續滿足顧客在不同階段的需求,所謂的「全生命週期服務」,意味著行銷人員需與客戶建立「雙向互動」的關係。

「顧客成功」(Customer Success)就是企業的成功,能秉持顧客成功理念的員工,將會扮演著客戶心中良好顧問的角色,顧客的忠誠度就會增加,這是會員經濟與訂閱經濟最大的支撐。

僅供報導用途_shutterstock_1043589361_amazon go
圖/ Rocky Grimes via shutterstock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亞馬遜(Amazon)這家公司。針對會員,亞馬遜不斷提供更多的創新服務,從線上網路書店慢慢演變成今日的雲端服務公司,甚至在線下開設實體的智慧商店。

行銷洞察力(Market Insights)

要怎麼做?企業必須有人能同時為產品團隊與行銷團隊制定策略方針,或許是執行長,或許是行銷營運長,擔任這項職務的人必須了解用戶,以及企業本身的產品與服務。這樣的角色要向企業內部成員說明顧客「為何」以及「如何」決定選擇自家產品與服務,要具備洞察力,找出企業需要哪一類的新客戶,以及如何發現新客戶。

推薦閱讀:CMO行銷長做什麼?

這裡要特別提醒一件事,也是新創容易犯的錯誤,姑且稱之為「賈伯斯夢想症候群」。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認為,消費者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在智慧型手機被發明出來之前,不會有消費者告訴你,他需要一支智慧型手機。於是,許多創業者埋首於理想,相信「消費者需求」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產品不成功,只是因為行銷人員對市場進行的消費者教育與宣傳不夠。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不是人人都是賈伯斯,無法輕易複製他的成功。其次,賈伯斯創造的不是智慧型手機這個產品,而是智慧型手機為使用者帶來何種「意義」與「價值」,而意義與價值是「因人而異」。

創新二元論:「由外而內」還是「由內而外」

承上所述,蘋果的創新是由內而外的,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其他許多品牌例如飛利浦、意法半導體、Airbnb,這些公司都採取類似的做法。

另一種創新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由外而內。孰是孰非?

事實上,可以從一個企業是想要「尋找產品」還是想要「尋找意義」來區分,選擇適合的創新策略。

當企業試圖要找尋新的產品,「由外而內」的創新最為有效,然而,當企業要找尋的是一種新的意義,「由內而外」的創新更為有效。

如果由外而內去找尋意義,是行不通的。意義就是一種無法外包的原生物,只能來自創業者自身。界定產品規格,可以由外而內,意義創新則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帶來的產物幾乎是空前的創造發明,也難怪能成功創造嶄新意義的人,往往會有天才的美譽。

企業領袖的行銷創新思維

最後,我們以零售業當中的電商為例,簡單地探討一下兩種不同思維的創新策略。

電商品牌如果是以「開發新產品」為導向,由外而內的創新,以使用者中心,不斷在服務與解決方案有所創新,也就是「亞馬遜模式」,這是一種平台化的會員經濟。行銷部門需要用「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的策略,擴展會員為企業帶來的效益。例如,電商 + 直播,電商品牌的行銷部門要向產品部門提出能滿足企業會員使用電商平台或App進行直播的需求,原有的平台與App加入直播服務,運用社群粉絲的力量。

如果電商品牌是要拉大與競爭者的距離,讓市場上其他的競爭者邊緣化,就需要採取「尋求新的意義」為導向,由內而外的創新,這時企業領導者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帶領企業用戶建立屬於企業用戶自己的「虛實融合」(OMO,Online-Merge-Offline)策略,這需要跨越銷售線上服務方案(工具提供者)的單純角色,行銷部門要從「打造品牌影響力」的行銷角度出發,從而讓電商品牌扮演「幫助顧客成功」的顧問,也就是挑戰「幫助客戶解決客戶提出的問題」的舊思維,轉變為主動從電商品牌自身「描繪一個以人為本的企業願景,這個願景對人有意義也有價值」。

在這裡,電商品牌的願景,可以試著從「為企業用戶創造新的意義」作為第一步出發,幫助企業用戶為其消費者創造新的意義,然後最終是能在零售市場上為消費者創造出全新的意義。

最後以一段話作為禮物,送給大家:

蠟燭的誕生源自於照明的作用,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在黑夜的活動時間與方式,然後,電燈被發明以後,取代了蠟燭的日常照明功能,但是,蠟燭沒有消失,蠟燭成為人們提升生活環境中氣氛與情趣的物品,甚至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香氛蠟燭。於是,蠟燭為消費者帶來的意義是「我點蠟燭來增加氣氛與情趣」。

每一個品牌,都可能經歷蠟燭的前世今生,這是行銷創新策略的思考關鍵。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