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咖啡、搭電梯、叫外送!直擊中國上班族「無接觸」的一天,怎麼過?
買咖啡、搭電梯、叫外送!直擊中國上班族「無接觸」的一天,怎麼過?

在中國,不知道多久沒有身處瘋狂的擁擠之中了。

原本是早晨八點的地鐵站,是人聲鼎沸的活動現場,是熱浪翻湧的巨星演唱會……

而現在,「無接觸」改變了一切。

說不上是安心、無奈,還是懷念。在新冠病毒快而廣的人際傳播特性之下,「無接觸」模式進入了生活各個角落。

似乎唯有隔離所有外物,避免任何觸碰,才能保留住內心那僅存的一份安全感。

你點的早餐,從店內窗口滑出

早上戴好口罩,把臉遮得嚴嚴實實出門。早餐店的阿姨已經能夠自然順溜把早點從窗口滑出:

您的包子,接好嘞。

路上全程不敢大口呼吸。

在慢慢開始變得擁擠的地鐵上,就算瞥見了那令人心動的眼睛,也不敢再和對方面對面貼近,避開的視線裡只有四個字:有緣無份。

下地鐵,一旦口罩不小心扯歪或掉落,嘴鼻突然接觸到新鮮的空氣,頓感大難臨頭。災難電影里四處瀰漫的病毒似乎正全鑽入身體,立馬慌亂地戴上口罩,後背依然一層冷汗。

進公司電梯,你希望有人剛好按了你樓層

到了公司樓下,走進電梯,盼望著先進去的人恰好按了自己的樓層。

要是只能自己動手,在謹慎地輕點之後,那根接觸了電梯按鈕的手指,必然要在進入公司後反覆接受淨化。

走進並不寬廣的辦公環境,和同事自然也是無接觸。平時打打鬧鬧熱火朝天,現在歲月靜好忘我工作。

往常人事忙碌著進出招聘的會議廳,現在只剩他們和電腦螢幕上美顏過度的求職者「無接觸」面試。

在呼吸不暢、大腦閉塞地工作半天後,終於到了並不讓人期待的午餐時間。

外送App上,家家主打:無接觸安心送

同事們各自刷著外賣App,那些線下的大型知名茶樓、餐廳甚至酒店,也開始經營起了線上生意,招牌菜式進入了外賣菜單,美味佳餚琳瑯滿目,店舖首頁醒目地標示著「無接觸點餐」「無接觸自提」「無接觸安心送」。

不過只想吃單人份並分散用餐的上班族們,看一眼又退了出去。最後還是點了麥當勞。

麥當勞隨餐還有著外賣放心卡,標示著食物安全信息,在多個行業都暫停營業的當下,甚至能遇到不少健身教練外送員。

取單時,公司旁邊那無接觸的「智慧取餐櫃」人氣日益上漲。都因無接觸配送無論把外賣放在前台、櫃子上,還是家門口,在這些開放區域依然逃不了感染病菌的風險,於是美團很識時務地推出了這個新業務。

下午茶時間,點一杯「無接觸奶茶」

下午依然鮮少有人能抵擋住奶茶的誘惑,於是點了杯喜茶的「無接觸奶茶」。從前一拿到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啜飲,現在謹慎地撕開包裝吸得很小心。

就算去線下點,門店裡也有著取茶櫃,店員做好就放櫃子里通知顧客取茶,從二維碼下單到取貨沒有任何接觸,瑞幸的無人咖啡機「瑞即購」、無人售賣機「瑞划算」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下班後,路邊那飛蛾撲火後很快就門可羅雀的無人零售店,也開始陸陸續續有人進出。腦海裡突然出現了微博上那條熱搜新聞:

武漢火神山醫院的無人超市開門24小時,第一天就接待了200多人。

順豐速運這時發出一條派送信息:「全國齊心抗擊疫情,順豐提供無接觸派件服務,您可與小哥約定,將快遞派送到指定位置。」

關掉手機,你想著,之後幾天再統一拿還沒到的快遞吧。

走到家氣喘吁籲地取掉口罩,立馬全身脫得乾乾淨淨,痛快地衝上一個澡,隨後大字躺在床上,開始和男(女)朋友撥通視訊,開始了深夜場的「無接觸戀愛」 。

當然,還有一圈至今沒等到通知去公司上班的人們。

他們除了一周出去買一次菜,擁有著完全無接觸的24小時網路世界。

2020年一開年,一道「關閉售樓處」的鐵令,讓60餘個省市的銷售陷入人生迷茫,房仲開始面臨生死攸關的局面。

星巴克中國臨時關閉2,000多家門店,海底撈內地所有門店暫停營業,外婆家餐飲創始人吳國平說道:

即使不開業,我們每天一天亮就要支付250萬元(約新台幣1,067萬元)。

消費熱度不滅,只是需要更好、更安全

但事實上,人們的消費熱度並沒消減,只是需要一種更好的方式,一個更好的渠道。

所以「無接觸商業」,開始變換著花樣進入人們疫情下的生活。

同時,無接觸也催發了新的技術演進,這些技術從冷門或小眾的範圍,開始靠近我們的當下及未來。

地鐵站開始不再人工使用額溫槍一個個對著路人,而是採用無接觸測溫安檢一體機,一小時可以過300人。

辦公樓、工廠、小區開始試行3D人臉識別測溫,不僅減輕人力檢測負擔,戴著口罩也能進行人臉識別,這個技術用在公寓裡的智慧門鎖上,能讓你不拿鑰匙就開門。

走進公司,電梯間裡有了盒子形狀的無接觸電梯按鈕,它利用了空氣成像技術,人們只需俯視盒子,用手指靠近空氣中懸浮的一排數字,數字變色就點好了樓層。

無接觸餐廳裡有了更多智慧機器人。

美團的機器人「小二」上線,它負責了從後廚到無接觸取餐區到指定取餐點的全流程遞送,然後再由騎手或顧客拿走餐點。

圖/ ifanr

智慧機器人的應用不止於此,在很多重症區,它們成了打破「人傳人鏈條」的「防疫戰士」。

視覺技術、快速演進的AI技術,機器人的智慧化也加快了,識別三維世界的能力幾乎可以模擬人眼。

在重症區人手不足、一線醫務人員不堪重負的條件下,消毒機器人、配送機器人、測溫機器人、巡邏機器人齊齊上線,為人們提供了緩衝空間,它們24小時都無需休息,也能去到任何感染區工作。

同時,疫情用工荒之下,機器人大軍成了各類工廠流水線爭奪的對象,無人工廠有了實現的可能。

飯店裡的服務機器人上陣,送酒店用品、送外賣

工業分揀機器人、倉儲搬運機器人都可以最大程度減少人力需求,全季酒店裡的服務機器人還能幫人送酒店物品、外賣。

從室外走進家中,原本熱衷於單身、獨居的新一代年輕人,現在變得更「宅」了。

在那些百無聊賴的時刻,「無接觸」的休閒活動則成了新寵。

一些旅遊景點開始打造「VR旅遊」,房仲們開始打造「VR看房」,專注於發展虛擬現實的HTC下一場發布會打算直接無接觸「VR直播」……

這也讓人們有了更便捷、多元、多層次的體驗,也能無接觸地和商家進行更多互動。

Switch的健身環火了。這個讓人用一個圈就能在遊戲中減肥的玩具,上個月價格從七八百人民幣直接翻了一倍。

隨之而來的就是無接觸AR體感遊戲開始受到更多關注,遊戲的外部裝置有了「消失」的可能。

3D視覺公司奧比中光多款AR體感遊戲、AR體感健身App也在抖音快手上走紅,玩家憑空就能玩遊戲、健身,沒了那個圈,3D視覺識別系統也能讓你的動作更規範和有效。

正在普及的5G網絡,無疑是這些虛擬活動的加速器,而AI、AR、VR以及視覺識別的新技術,更成為了讓無接觸體驗更親民的推手。

危中有機,一場改造傳統商業的新力量正在醞釀。

疫情過後,「無接觸」還會在嗎?

2003年SARS之後還剩下什麼?

回想起來,除了防疫的經驗,就是電商的迅速崛起。
當時京東創辦人劉強東關閉線下,把業務轉到線上,然後就打造出了現在的京東商城。

而當下,從美團推出的一系列全鏈條的「無接觸」解決方案,到各大品牌及無人零售創業公司的「無接觸」商業模式,AR、VR企業以及奧比中光這些3D視覺公司創造的新面貌,同樣進一步提升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再升級,甚至會影響疫情後整個行業的發展形態。

多地政府部門也出台政策鼓勵「無接觸商業」服務,給「無接觸商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積極的預期。

奧比中光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伴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智慧終端等技術發展,「無接觸」經濟將進入發展快車道,契合人們生活方式、防護需求的「無接觸」經濟形態如AR體感娛樂、無人超市、智慧工廠等將持續深入人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與此同時,生活所必須的「可接觸」場景也將繼續發揮作用。

未來,「無接觸」將與「可接觸」經濟互補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將加速變革。

不過,「無接觸」依然還處於起步階段。

它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像無人店的前車之鑑一般,省去了人力的成本,是否反而會增加後期人力營運和維護的成本。

畢竟「無接觸」也就是線上化和數位化的產物。

娃哈哈集團旗下自動售貨機公司宗盛智慧科技副總裁鄭飛在界面採訪時說道:

不要以為冠狀病毒來了,無人零售又站在風口上了。告訴你,沒有漂亮的銷售及贏利數據,沒人會來投你也沒人會來收你。

瑞典Wheelys 的無人便利店Moby,在上海推出後逐漸無人問津。

另外,「無接觸」尚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路上,服務標準還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這些都需要時間來解決。

所以,現在的無接觸,只交出了階段性的成績單。

疫情結束後,無接觸要持續走下去,依然要取決於之後的精細化營運,琢磨著如何適應未來的新需求。

否則,它很可能就是一陣過堂之風。

而好的一面是,在這個意外的窗口中,無接觸服務優化了很多產品,不斷滲透人們的生活,培養了更多新用戶,人們對這些技術的認知度正在提高,接受度也隨之更高了。

如此,「無接觸」走進未來的路,也會被照得更明亮一些。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從地下室到演唱會都不卡!台灣大哥大如何解鎖全場景、有感升級的5G體驗?

5G開台邁入第五年,戰場早已從「誰有5G」轉向「誰的5G好用」。夜市、演唱會、地鐵、商圈——這些人潮洶湧、訊號最容易卡頓的地方,才是檢驗網路品質的真實考場。要打造真正有感的5G體驗,靠的不是技術名詞,關鍵在於能否把網路資源變成看得見、用得到的流暢速度。

台灣大哥大擁有最大5G黃金頻寬,以及高覆蓋率的NRCA載波聚合領先技術,為網路傳輸佈局暢行無阻的地圖,打通每一個收訊死角,再加上OpenSignal權威認證背書,不僅是技術成績站得住腳,更讓用戶日常生活使用有感提升。

全台獨家最大頻寬100MHz,讓5G跑得快又穩

要解析5G效能優劣,關鍵在於「頻寬」配置。頻寬就像道路的寬度,直接決定數據傳輸的承載容量。頻寬越寬,越能支撐大量用戶同時連線,確保下載、串流、直播等應用維持順暢體驗,避免因流量壅塞導致服務中斷。簡言之,頻寬就是撐起網路用戶體感的關鍵。

台灣大哥大目前在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上,獨家取得全台最大100MHz頻寬資源,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實測結果顯示,在理想條件下,此頻寬配置可擁有高達2Gbps下載速率。

1216001092_53M.jpg
圖/ shutterstock

同時,台灣大哥大也已在全台超過2,000處熱點完成5G黃金頻段基地台升級。因此即使遇到夜市商圈、大型演唱會、跨年活動等高密度人流聚集場景,當用戶數量暴增、頻寬需求激增時,完整的基礎建設布局仍能確保訊號不中斷、網速不卡頓。

打通收訊死角,體驗有感不只是口號

除了速度與流量,5G還有一項棘手難題——涵蓋死角與訊號穿透力。特別是在室內深處、地下室等場域,即使該處已有5G涵蓋,實際使用仍有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的卡頓或不穩狀況。

原因在於5G高頻段雖速度快,但穿透力弱,容易因手機功率有限而發生不穩定的情況。對此,台灣大哥大結合700MHz低頻段的穩定性優勢,以互補式的高低頻協作架構,強化訊號深度與廣度。換言之,在戶外大場景跑得快,在室內密閉空間也能收得到。

NRCA自動切換最佳頻段,上網不怕訊號塞車

台灣大哥大的核心技術優勢,還有NRCA(New Radio Carrier Aggregation)載波聚合技術;NRCA讓行動裝置能同時使用多個頻段上網,如同多車道高速公路,讓資料流在不同頻段間靈活切換,兼顧高速率與深度覆蓋率。當某一頻段出現壅塞,系統能自動將資料流量轉至其他頻段傳輸,以提升整體承載效率與傳輸穩定性。

自2021年率先佈建高低頻NRCA,目前已有超過六成基地台支援這項技術,有效壓縮延遲、提升連線穩定度、強化訊號覆蓋與穿透。此外,合併台灣之星後,台灣大哥大更將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的60MHz與40MHz頻寬合併,打造業界最大100MHz,為全台唯一同時整合5G高高頻與高低頻NRCA的電信業者,在5G網路體驗與穩定度領先同業,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

隨著短影音、直播、雲端工作等即時傳輸需求爆炸成長,用戶對「穩定滑順」的網路依賴不斷提高。台灣大哥大領先的NRCA載波聚合技術,正好回應用戶需求,無論是在捷運上滑臉書,還是在人聲鼎沸的夜市直播吃美食,都能享受多場景流暢切換的優質5G體驗。

2334636029_63M (1).jpg
圖/ shutterstock

優質有感體驗,經國際權威OpenSignal認證

根據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OpenSignal於2025年6月公布的行動網路體驗報告,台灣大哥大在「可用率」、「5G影音體驗」與「整體影音體驗」三項用戶有感的指標上獲得第一名。所謂可用率,意指用戶隨時隨地都能連上網路,關鍵時刻訊號不缺席,不論身處室內或移動場景,都能穩定連線不中斷;同時,良好的影音體驗指標,則代表用戶在觀看影片、雲端會議或滑短影音時,能享有畫質流暢、連線穩定、不易中斷的完整體驗。OpenSignal向來以實測數據為依據,其認證結果可視為對 5G 體驗品質的權威背書。

今年第一季,OpenSignal也針對合併電信後的網路表現進行評比。自2023年底台灣大哥大與台灣之星完成合併後,其在涵蓋體驗的評分顯著提升,並在品質一致性指標上維持82~84%的穩定水準。相較其他合併案例,台灣大哥大是體驗提升幅度最大、整體穩定性維持最佳的合併業者,顯見其網路品質、營運韌性與整合效率。

5G技術是否能成為使用者真正信賴的基礎,關鍵在於能否在生活場景中「被感受到」。台灣大哥大以完整的頻寬資源、彈性技術架構與佈建策略,從速度到穩定、從戶外到室內,打造順暢5G體驗,可期待在這場長期5G競賽中,成為用戶最仰賴的行動網路選擇。

有關更多相關資訊,請查詢網站:https://www.taiwanmobile.com/content/event/nrca/index.html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