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wer還沒死!傳蘋果重啟無線充電板計畫,為何替代品滿天飛還是堅持砍掉重練?
AirPower還沒死!傳蘋果重啟無線充電板計畫,為何替代品滿天飛還是堅持砍掉重練?

自2017年發布至今,AirPower這個名字存在世界上差不多有三年了,但本應在2018年在Apple Store上架的它,卻在2019年3月被宣布專案取消

但最近從Twitter傳來的好消息是蘋果內部正計劃重啟對AirPower的開發,分析師喬恩·普羅瑟(Jon Prosser)表示蘋果工程師正嘗試重新設計充電線圈和解決發熱問題,相關產品原型也正在製作中。

延伸閱讀:蘋果正式取消AirPower,意味什麼?

要說AirPower在去年被取消的原因,網絡上曾有不少流言。有的說是因為充電板的內部構造過於復雜不易量產,有的說是因為發熱嚴重有安全隱患。但可信度較高的是蘋果對這款產品要求很高,在能對三種裝置充電的同時,還要保障其功率、發熱正常。

延伸閱讀:兩大技術困境,蘋果充電板AirPower折騰一年還做不出

這個要求雖然我能輕鬆用23個字描述出來,但卻攔住蘋果工程師長達兩年之久。

功能上,這塊充電板能讓AirPods、iPhone、 Apple Watch三款裝置同時充電,這裡除了要解決充電板的輸出功率以外,還要讓不同充電協議的裝置在同一塊充電板上充電。

比如iPhone和AirPods都是使用Qi協議,只要符合該協議的充電板即可對他們進行無線充電;而Apple Watch雖然同是Qi規範,但系統所用的是蘋果自有的私密協議,所以手錶需要專用充電器才能進行充電,而這個充電器也只能用於手錶,對其他產品則無效。

AirPower
圖/ 愛范兒

但比兼容不同協議裝置充電更難的是,這三個裝置在充電板上的位置都不是固定的,iPhone和AirPods還好說,但協議「另類」的Apple Watch可能會被擺放在充電板的任何地方,這便大大增加了手機、手錶充電感應線圈的佈置難度。

延伸閱讀:蘋果新機發布恐因疫情延後,5G iPhone最遲2021年才登場

在喬恩·普羅瑟(Jon Prosser)的爆料中,他表示去年蘋果取消AirPower主要原因就是原型機始終未能成功對Apple Watch充電,因而最終寧願放棄專案也不願推出不支援手錶充電的AirPower。

為了避免出現AirPower所遇到的充電協議問題, 之後的第三方充電板雖然造型和AirPower相似,但都在產品上做出了妥協。

AirPower
圖/ 愛范兒

最為常見的莫過於外置Apple Watch的充電底座,手錶雖然能同時和其他裝置一起充電,但電源並非來自線圈,而是額外增加的充電底座。

比如Native Union的這款充電板,理論上能支持三個裝置同時充電,但充電板的背後留有一個12W的USB-A接口,用於接入定制的Apple Watch充電器。

AirPower
圖/ 愛范兒

而SliceCharge、Unravel這些無線充電板則用的是iPhone、Apple Watch可同時在充電板上充電的設計,體驗也比較接近AirPower,但仔細觀察能發現,這些充電板的內部線圈是獨立分開的,Apple Watch只能被固定在某個區域充電。

當然,除了不能同時對不同協議的裝置充電以外,AirPower的多線圈設計也成為壓倒這款產品的最後稻草。為了實現出用戶能隨意擺放裝置充電的體驗,AirPower內部單單感應線圈就多達20個(最開始為22個)。

隨著線圈的增加,充電板的熱量也隨之提高,而由於充電板內部沒有散熱風扇,因此20個線圈工作時的發熱,就成了蘋果工程師面臨最棘手的問題。

對於要求相對沒有那麼嚴格的第三方廠商,應對這種難題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減少線圈數量,從蘋果給AirPower所設計的20個線圈削減到個位數,以「不能隨意擺放充電」為代價,減少發熱量。

AirPower
圖/ 愛范兒

不過即便如此,這些第三方充電板仍需要實用或巧妙的設計來散熱保持正常輸出功率。

一些塑膠外殼的充電板雖然很厚,但會配有風扇散熱;金屬外殼的充電板雖然沒有風扇,但它們則會藉助金屬導熱性好的特點來「被動散熱」。

但很顯然,有著20個線圈的AirPower並不能透過金屬外殼來散發出所有熱量,而且由於考慮到充電板的造型和厚度,蘋果也不想在充電板內加入風扇,這便讓AirPower一直沒有透過散熱測試,遲遲不能推出市場。

除此之外,蘋果還要解決的是感應線圈之間的干擾,和其他充電板不同的是,AirPower的線圈是堆疊而不是平鋪設計,線圈在工作時所產生的磁場干擾也會導致充電板工作時供電過大發熱或供電不足,最終影響充電板的工作效率。

所以蘋果所要解決的其實不單只有發熱,還有堆疊線圈設計下的磁場干擾,在AirPower現有的設計條件下,這兩個問題成為阻礙產品上市的主要障礙。

難道堆疊式設計就不能用在無線充電板上嗎?也不一定。Zens Liberty這款充電板內置有16個線圈,排列方式和AirPower幾乎一樣,線圈幾乎鋪滿了整個面板,可以對隨意擺放的裝置充電。

不過,Zens Liberty的厚度要比AirPower要厚很多,這使線圈能擁有更多的散熱空間和放置獨立的供電、控制模塊。在Appleinsider的評測中,這句話體現出Zens Liberty線圈獨立供電的方式:

裝置可以在表面隨意擺放,但是在移動裝置時裝置會斷電並重新用鄰近線圈開始充電,這個過程大約3-4秒。

所以即便Zens Liberty所用的是堆疊式線圈,但裝置的體積、厚度都超出了蘋果對AirPower的要求,而且這還只是16個線圈的大小體積,如果用到20個線圈,那麼AirPower的體積比Zens Liberty還會更大一圈。

由此看來,蘋果對AirPower的要求幾乎是完美的,它不但要在外觀上符合蘋果的設計要求,而且功能和性能都要實現當時承諾的多裝置充電、隨意放置充電的體驗。

然而在當前條件下,「精緻的外觀」和「強勁的性能」往往不能同時滿足,即便是對產品要求沒有那麼嚴苛的第三方充電板,也只能在外觀或性能上做出妥協,最終才得到接近AirPower的體驗。

AirPower
圖/ 愛范兒

所以,在面對AirPower這個最理想的完美目標,蘋果的工程師所克服的並不只有一個難題,而是一連串的難題,如果我們將這些難題列成「待辦清單」,那麼就能知道AirPower為何遲遲不能登上市場了。

  • 多裝置充電:增加線圈,並解決不同充電協議裝置間的充電問題;
  • 多線圈發熱:改善感應線圈的發熱情況;
  • 充電不穩定:解決感應線圈之間的干擾,優化供電策略;
  • 充電板散熱:提升充電板自身的散熱性能。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既然有如此多的難題,蘋果為何又要執著於AirPower?

其實從當前的第三方充電板看,AirPower被造出來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但是最終成品可能就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塊只有兩個巴掌大的充電板,而是更厚更大的一個充電裝置,因為充電板內需要加入風扇去保障線圈正常工作,而且更大的內部空間也能有更好的散熱,同時也能透過獨立供電單元的方式去減少線圈之間的干擾。

但蘋果並沒有選擇這麼做,至少現在沒有。

AirPower
圖/ 愛范兒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蘋果對產品設計上的追求。雖然AirPower並不算是iPhone、iPad一般的電子裝置,但從Apple Pencil、AirPods、妙控鍵盤、滑鼠⋯⋯這些周邊硬體看,蘋果對周邊外設所追求的設計是接近於輕薄優雅、一體式、無開孔的形態。

所以當前我們在產品視訊中看到的AirPower是蘋果認為最理想、完美的設計,它是這個產品的目標,即便需要對外觀進行調整,也會是基於這個胚子來改變。

喬恩·普羅瑟(Jon Prosser)的消息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表示蘋果的工程師正考慮透過改變物料的方式去提升AirPower的散熱能力,比如將充電板表面的矽膠換成皮革,那麼線圈的熱量就能透過金屬外殼和皮革毛孔散出。

而在這個外殼基礎上,蘋果也會重新設計線圈及其供電方式,繼而解決線圈發熱和干擾問題,但我相信即便有技術調整,產品造型也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

AirPower
圖/ 愛范兒

另一方面原因,我認為是當前iPhone、AirPods、Apple Watch這些裝置都具備了無線充電的能力,而擁有這些裝置的人實際上也不在少數,無線充電板的銷量也開始逐年遞增。

透過AirPower,蘋果除了能結合當前龐大的用戶數量、裝置體系拓展出新的配件銷售渠道以外,也能減少對第三方廠商的依賴,體現出未來產品無線化設計的優勢。

AirPower可以說是蘋果理想中最完美的充電板,但正因為完美,它仍然有許多難題需要被攻克。

假若某一天它真的出來了,我相信它也會像當年的AirPods一樣,成為同類中的模範。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Appl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