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張表看觀光業紓困2.0!導遊、遊樂園都受惠,政府補貼措施出爐
5張表看觀光業紓困2.0!導遊、遊樂園都受惠,政府補貼措施出爐

受到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影響,旅遊產業屬於「海嘯第一排」,因此交通部觀光局也積極地研擬相關的協助措施。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提到,由於旅遊產業是第一線受到衝擊的產業,很多交通部觀光局所實行的紓困振興策略,包含對員工的薪資補貼等,都有望在往後實施於不同的產業,讓受到衝擊的產業都有機會獲得同等照護。

觀光局於今(9)公布的觀光產業協助措施中,補助主要可以分為四大對象: 旅行業(旅行社)、導遊領隊、旅館民宿,以及觀光遊樂業,預計將有約30萬名從業人員受惠。

旅行社、旅館民宿、導遊及遊樂園都在紓困範圍

首先觀光局對於旅遊產業的協助分為三階段:紓困、復甦振興,以及升級轉型。現在處於紓困階段,已從1.0進步到2.0,最大差別除了人才培訓、營運協助、旅行社營運補償、融資協助之外,新增員工薪資補貼及遊樂園退團補助。

紓困的對象包含旅行業(旅行社)共3,990家、近4.4萬名員工;導遊、領隊、領團人員,實際執業約4萬人;旅館及民宿業,約12萬人,以及25家觀光遊樂業,有近6千名員工,合計約有近30萬名從業人員受惠。

觀光紓困2.0
圖/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針對旅行社的部分,交通部長林佳龍提到,其實台灣9成以上的旅行社規模都在10人以下,基本營運負擔補貼10萬元已經相當有感,因為員工仍有培訓計畫與薪資補助的方案。

其中薪資補助部分,只要業者保障員工8成薪水,政府會補助其中一半(4成),上限為每人2萬元。

但針對出團數較多的超大型的旅行社,如雄獅、東南、鳳凰等,可利用入境及出境的旅行團取消的補助,入境與出境補助分別上限為250團(總上限500團),一團5萬元,總計可以補助2,500萬元。

觀光紓困2.0
圖/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延伸閱讀:今年前4月業績腰斬,為什麼雄獅王文傑還帶頭自砍百萬薪酬?他自曝為這兩字

旅館業者的營運負擔補貼為每家20萬元起跳,剩下的按照繳稅金額、房間數、員工數作為參考,目前能拿到總計1,000萬元紓困資金的飯店業者,根據林佳龍的說法大概約有20家。

觀光紓困2.0
圖/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民宿也在這一波紓困的範圍內,不過大多民宿屬於家庭副業,員工很多都是自家人,在紓困的範圍上較旅館業少。

觀光紓困2.0
圖/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針對導遊與領隊,必須在近兩年內達一定的帶團數量,目前細部的數字觀光局仍在研議當中。初步排除帶團數過少,以及有領隊執照卻沒有在帶團的人。若達到標準即可獲得每月1萬元,持續3個月的補助。

觀光紓困2.0
圖/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也有許多遊樂園在本次疫情中受到衝擊,其中觀光局將會補貼因疫情取消的團體訂單,每人補貼200元。

此時是旅遊產業「淘汰賽」的好時機嗎?

旅遊產業的確屬於「海嘯第一排」受影響的業者,此時是刷掉不適任業者的時機嗎?

對此,林佳龍表示,過去陸客數量眾多,旅遊業者的確有些過度投資、過度競爭的情況,疫情也許是個檢視點,有些業者會考慮轉型、退場,同時也會有人更有競爭力,「危機對每個企業都是公平的。」

但疫情仍屬於不可抗力,林佳龍強調政府仍會協助業者「先挺住」,接下來再來討論轉型、升級。

龔明鑫也提到:「這個時間點去做淘汰賽是不適合的,會帶來大量的失業潮,政府現在做重要的工作是保住就業的元氣。在疫情過後,準備好的企業相信能最快回復正常,甚至成長。」

觀光紓困2.0
圖/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目前觀光紓困辦理,包含人才培訓、陸團離境補助等都已經核准不少案件,薪資補貼與減輕營運負擔將有望於4月中旬開始執行。

責任編輯:陳映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