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蘋果十多年打造,想讓每位用戶都能「客製」iPhone
花了蘋果十多年打造,想讓每位用戶都能「客製」iPhone

一套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功能,卻讓蘋果默默花了十多年去打造。他們希望,這套功能可讓每一位蘋果用戶,最終「調教」出自己用得最順手的裝置。

故事還得從一個36秒的影片說起。

2009年,蘋果發布了的iPhone 3GS。從不少方面來看,這都是一款具有時代意義的智慧手機。

它的性能比iPhone 3G提高不少,相機的像素升級至320萬,還開始支援對焦和影片錄製功能,而且,iPhone用戶終於也能用上「複製/貼上」功能了。同時,它還是首款正式引入中國的iPhone。

但對於另一群人來說,在長達兩小時的WWDC發布會上,最難以忘懷的,卻是大部分人都沒有留意到的36秒:

我們也非常在意「可及性(accessibility)」。

菲利普·席勒(Phil Schiller)在介紹新款iPhone 3GS的功能時說道。接下來,他開始介紹在iPhone上首次登場的「旁白(VoiceOver)」、「縮放(Zoom)」、「反轉顏色(White on Black)」和「單聲道音檔(Mono Audio)」功能。

蘋果
圖/ 愛范兒

據長期關注科技無障礙設計的作者雪莉·布里斯賓(Shelly Brisbin)回顧,當時這短短的36秒,在視障群體中引來了大量討論。

有人認為,這意味著未來的iPhone會更注重殘障群體的體驗,是個可喜的兆頭;也有人還是持觀望態度,擔心這只是大公司做樣子的公關姿態。

事實證明,蘋果在做無障礙設計這件事上,是認真的。

薩拉·赫林格(Sarah Herrlinger)
在全球無障礙宣傳日蒞臨之際,蘋果全球無障礙政策和計劃主管薩拉·赫林格(Sarah Herrlinger)接受了愛范兒的獨家專訪,分享了這些改變了至少上千萬人生活的功能背後的設計理念。
圖/ 愛范兒

不斷進化的「旁白」

蘋果
圖/ 愛范兒

對於有視覺障礙的人來說,它能讓沒有按鈕的iPhone「開口說話」,手指觸達螢幕之處,旁白就會念出螢幕上的內容。有了它,看不見螢幕上內容的用戶,也可以用iPhone來完成視力健全者可以做的所有事情。

但當我們在談論這個功能的時候,修飾詞常常有種靜態感「蘋果在XX年前就推出了旁白功能」,沒留意到的是,在這11年間,「旁白」悄悄地進化了多少次。

2009年,蘋果正式在iPhone OS 3中加入「旁白」;2010年,iOS 4中的「旁白」開始支持外接盲文顯示器,可將螢幕上的內容以盲文輸出(讓視障人士摸著「閱讀」),也能用盲文顯示器來輸入文字資訊;

2011年,iOS 5開始在手機初始設置過程中支持「旁白」功能,視障人士也能獨立完成開機設置;2012年,iOS 6中的「旁白」增加了Action功能,旁白會描述特定按鈕能作出的操作選項,譬如刪除郵件或增加標記等……

近乎在每一次系統更新中,我們都能看見這個在電子產品無障礙設計中屬於「基礎」等級的功能在一點一點地優化。直至如今,「旁白」功能已經支持超過35種語言。

為做到持續優化,赫林格表示蘋果一直都和殘障社群保持緊密的聯繫。

在輔助功能團隊中,部分成員就是殘障人士,而且,我們還會和國際組織以及殘障人士社群合作,獲取他們對技術的反饋和看法。

除此以外,(在消費者端)我們還為輔助功能設置了專門的Apple Care團隊,用戶可以透過電話(支持英語和普通話)、線上溝通和電子郵件來獲得技術支持。

除了在一個功能上的不斷精進,蘋果的輔助功能還在變得越來越廣。

打開蘋果官網的「輔助功能」主頁,我們發現除了人們相對熟悉的「視力」「聽力」和「肢體活動能力」幾個範疇外,蘋果還為「學習能力」劃出了一個專區。

蘋果
圖/ 愛范兒

受閱讀障礙影響的人不是不聰明,只是他們學習和消化資訊的方式不同。他們在閱讀的時候,會遇到認字困難、顛倒順序、混淆形近字等持續閱讀困難。

由於人們對此障礙的認知有限,受閱讀障礙影響的小朋友時而會被誤認為是調皮或者懶惰。據統計,全球大約有17%的人受閱讀障礙影響

要幫助這個群體更好地閱讀,蘋果的「朗讀內容」功能可讓用戶在閱讀時也聽著語音朗讀,更好地理解內容;對於受自閉症或其它注意力障礙影響的孩子的教師或家長來說,「引導式訪問」則可將訪問權限限定於一個應用中,減少學習干擾。

蘋果
iPhone和iPad上的「引導式訪問」功能
圖/ 愛范兒

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蘋果都在持續拓展。

另一種「全家桶」的快樂

對於不少忠實的蘋果用戶來說,生態是個圈,進了就走不出去了。

「全家桶」的快樂,在於我們能在iPhone、iPad、Mac間能跨裝置「接力」工作,或是用「通用剪切板」黏貼文本或文件;也是便捷的跨裝置資訊同步和原生應用操作的統一。

而在無障礙功能設計方面,「全家桶」的優勢也在於「統一」的美好。

赫林格告訴我們,在為不同的蘋果裝置設計輔助功能時,團隊會盡量保持統一的操作邏輯。以前面提到的「旁白」功能為例,在讀螢幕模式下,用戶可透過特定手勢指令來使用iPhone,而這套指令不僅從iPhone延伸到了iPad,在Mac上透過觸控板也可使用,而對於Apple Watch來說,這套指令甚至是在產品完全成型前就已經被安排好必須配上了。

只要你在蘋果任何一台裝置上學習了「旁白」功能,基本上你就會用所有蘋果裝置上的「旁白」功能了。

這雖然看似理所當然,但要實現實屬不易。

本身是視障人士的顧伶磊,不僅是浙江省殘聯的電腦培訓師,同時也長期關注科技行業中無障礙功能設計。他曾在Podcast中分享,中國某社交應用現在對於視障人士來說近乎「沒法用」。

顧伶磊表示,他在多年前曾針對該應用手機客戶端的問題向該公司反饋。當時,的確也有很有心的工程師和他聯繫上,並很快修正了相關問題。然而,隨時間推進,產品和開發團隊成員迭代更替,新的工程師改著改著,在無障礙方面就跑回頭了。

因此,現在聽障群體想用這個應用的時候,只能用網頁版(並藉助蘋果自帶的讀螢幕功能),或是用一些無障礙設計做得好的第三方應用。

這並不是個例。事實是,當無障礙設計的定位被放在「功能」上,它就會落入「優先級」排序中,也因此有可能被忽視。而對於蘋果而言,讓所有人都能用,是公司的核心價值,是基本人權,是根植於每個系統的底線。

這一點,也讓「嚐鮮」變成可能。

還記得蘋果剛推出iOS 7時,人們對扁平化設計的兩極化反應嗎?有人覺得這才現代簡約,有人則懷念擬物化的趣味。

蘋果
圖/ 愛范兒

鮮為人知的是,弱視群體在剛看到iOS 7時內心是崩潰的。微妙的透明效果、細長的字體、順滑的動畫,這些辨識起來簡直是噩夢。所幸在於,蘋果也隨之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無障礙功能;增強對比度、粗體顯示、減弱螢幕動態效果……

大家:iOS 7,get√

最終目標:讓所有人都能定制出最合適自己的裝置

很多人都喜歡在iPhone上調用「小圓點」;我也會在犯困時開著「朗讀內容」功能看材料,輔助功能從來都不只是殘障人士才能受益的設計。

在接受採訪過程中,赫林格多次提及,「身障」覆蓋了很廣的範疇,包括了很多不同程度。

以視障為例,有人可能是完全失明;有人可能是弱視;有人則是因年紀增大,視力逐漸減弱;有人可能是一下子找不到眼鏡;也有人可能是一下子找不到燈的開關。身障並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它可能是情景式的,你我他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

這時候,那些我們本以為和我們無關的輔助功能,也許一下就成了你的好幫手—— 等我來三按Home鍵快捷啟動「放大器」(相當於將手機鏡頭變成光學放大鏡),再配上內建電筒來找找我的眼鏡。

每個人感知障礙的方式都不一樣,因此,無障礙設計,永遠都還能被完善,總能變得更好。這其中,蘊含了巨大的創新機會。

所幸在於,隨著人們對無障礙設計的關注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科技公司都在推進這方面的措施。

六年前,蘋果在iOS上推出支持六點和八點式的虛擬盲文鍵盤,並支持超過80種語言。近期, Google也新推出了支持英語的虛擬盲文鍵盤,而微軟設計的無障礙Xbox控制器則是從拆包裝到使用都考慮了對肢體行動受限人士的友好性。

蘋果說,無障礙功能是一種人權。而這句話針對的並不只是殘障人士。

不是只有懂得拆解手機,編寫程式碼的人才能有權「定制」高效的電子裝置,妙用豐富的輔助功能,我們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將自己的iPhone設置成能滿足我們各種「奇奇怪怪」習慣的「定製手機」。

我們的目標是,我們所製造的一切,都是無障礙的,我們裝置上的每一個功能,都對所有人開放。

這個理念,不應只限於科技產品。

責任編輯:林芳如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Appl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