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全家、PChome都用的服務!天眼衛星智慧化車隊管理,5秒內算出最佳路線
7-11、全家、PChome都用的服務!天眼衛星智慧化車隊管理,5秒內算出最佳路線
2020.09.12 |

過往的物流與運輸業,只能做被動的監控、知道車輛目前的所在位置,對於業者而言並無法做到最全面的掌控;此外,近幾年來國道因為運輸車而發生重大車禍的比例上升,交通部也越來越重視運輸車的安全性與管理辦法。

1990 年代,由於網路等技術革新,以數位資訊當作管理的依據成為趨勢,例如人口活動、土地資源運用與等,便需要仰賴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有鑑於國內 GIS 技術發展需求,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整合政府、業界與相關學術單位的資源,除了土地資源管理相關的應用外,還研發出運輸管理相關的載具導航、追蹤、派遣管理等系統,在穆青雲副教授的帶領下,於 1997 年成立天眼團隊。

2001 年,台塑集團由於有從雲林麥寮配送油品至各加油站的需求,天眼團隊承接此案,並成功開創大型車隊即時派遣、追蹤、管理的案例,此後不斷有車隊管理、運輸物流業者前來尋求合作的可能性,於是天眼團隊在 2008 年正式成為公司,並且持續與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保持產學合作的關係。

從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獨立出來的天眼衛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期研發 GIS 系統並打造了「天眼智慧運輸物流管理雲」,整合 GIS、GPS、影像感測處理、無線傳輸、行動運算、資料探勘、AI 演算法與雲端運算等多項先進的空間資訊與通訊技術,提供全方位的智慧運輸物流管理方案、大甲媽祖遶境即時位置以及垃圾車等即時定位追蹤的服務。

不只安排行車路線,行車安全與貨物狀況同時兼顧

傳統的運輸與物流作業,最害怕的就是調度人員請假以致無人分配工作,或者是在分配工作與調度車輛時,無法平均分配貨物、里程、獎金等等;此外,對於駕駛人員的駕駛前身體狀態、駕駛中行為也無法得知,行車安全便無從保障。

天眼團隊將完整的運輸與物流作業分成運輸前、運輸中、運輸後三個階段,再針對駕駛、車、貨物三個角色的各項需求與痛點去設計。就分配貨物而言,天眼智慧運輸物流管理雲會根據當日貨物的領送貨地點、取貨時窗、貨物體積與重量、上下貨的先後順序,去安排送貨的車輛數目以及路線,並且平均分配每輛車的行車距離、時間、獎金等等,「這些程序,AI 在五秒內就可以算完了。」穆青雲說,相比於傳統的調度人員作業,AI 不僅快上許多,也避免了分配不平均、導致司機薪水相差太多的糾紛。

天眼衛星將運輸物流管理分成前中後、人車貨九個部分,依照不同需求設置不同的監控性能
圖/ 天眼衛星提供

至於行車安全,駕駛人員需要在監測站做完血壓與酒測檢測之後,才可以放行車輛,並且運用手機的 app 進行車輛巡檢,方可送貨。

行車期間,則有影像辨識系統協助車前碰撞預警、車道偏離預警以及注意力輔助系統,保持駕駛的安全,若有偏離車道、駕駛員不專心開車等狀況,系統都會發出警示,後台監控人員不僅可以同步看見這些影像,也可以在後端的地圖上監控車輛是否有逾時停留過久、偏離路線等等的異常狀況,甚至發布「送貨延遲」預警。只要上述的異常狀況發生,系統會自動將異常的影像紀錄留存、上傳雲端。

出現異常停留,管控者可以調閱即時影像
圖/ 天眼衛星提供

所有的行車數據至少每三十秒就會記錄一次,而一台車的所有感測器會有近百種狀態,若是一個大型車隊(四千台車左右),則每分鐘就會有將上萬筆數據需要紀錄;由於行車記錄資料量非常多,大數據分析又非常需要運算資源,因此天眼選擇將資料上傳至微軟雲端平台 Azure,「雲端可以同時處理這些資料,並且分析與運算,也不會塞車。」所有行車的數據在送貨完成之後,就會在雲端上進行運算與分析,進而輔助管理者往後的決策。

無論何種運輸都可以客製化開發,成為天眼最關鍵能力

除此之外,天眼衛星也會針對不同物流業者的需求,進行客製化的系統設定。例如貨車的尾車,常常發生拖錯車、忘記放置於哪個卸貨地點、無法得知保養記錄等狀況,因此在尾車上安裝了辨識器,必須在行車前配對正確才可以上路,還可以記錄到尾車的即時訂位與輪胎的使用里程數,做到完全的監控與管理;此外,基於安全,物流業者會規定駕駛在倒車時不能超過一定距離,以及需搖下車窗,天眼衛星便研發了記錄倒車次數、距離、及是否搖下車窗的監測裝置,以此確保駕駛員嚴格執行規定。

天眼衛星尾車辨識系統,可以避免尾車配對錯誤,也可以記錄尾車行駛里程已做到保養與管理
圖/ 天眼衛星提供

隨著業務的增加,天眼團隊服務的領域逐漸從車隊管理、運輸資源管理跨足到物流管理,運輸物流業者的行話,竟成為天眼團隊「甜蜜的煩惱」,穆青雲笑說:「例如他們說『零擔』,我們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做久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是指併貨運輸的概念。」

當新的服務開發出來後,天眼衛星會同時詢問其他客戶是否需要更新安裝。目前天眼衛星針對冷鏈物流研發行動溫度計,「例如像便利商店鮮食等,尤其需要送到離島的物資,他們就會有這樣的需求。」除了與兩大便利商店物流合作外,天眼衛星也與 PChome、全球機車快遞、金車物流、山立通運、中華郵政、復康巴士、多元計程車等單位合作,天眼衛星將繼續實踐「人更安全、車更節能、貨更便捷、用心服務」的服務理念,成為輔助運輸物流產業升級的領航者。

無論是地圖、演算法、影像辨識等技術,都是由天眼衛星自行研發,而這些關鍵能力,與持續和逢甲大學保持良好的合作密不可分,「成功從學校獨立成為公司運作的團隊並不多,但關鍵是成立公司後,如何與學校維持產學合作關係。」穆青雲秉持著飲水思源的心態,因為學校提供了大量的研發資源,且許多跨領域的合作與研究,在學校進行也比較容易,這些都是天眼團隊能夠服務不同物流業者需求的關鍵。目前天眼衛星並無急需的募資計畫,但是希望能找到可以共同合作的夥伴,藉由投資來增加彼此合作的實質性與深度。

天眼衛星專案經理王世傳與總經理穆青雲
圖/ 數位時代攝影

創業快問快答

Q:希望提供這個社會什麼價值?希望解決甚麼樣的問題?

A:人更安全、車更節能、貨更便捷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隨著無人車議題發展,許多客戶也開始關注無人車對於運輸產業的衝擊與影響。長遠來看,「人」不會被完全取代,產業型態有可能從勞力密集轉型為技術密集,這樣的趨勢正是我們著力技術研發的重要利基,天眼可以提供運輸前的資源規劃、運輸中的資源管理、運輸後的資源分析整體服務。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協助台塑油罐車(1999~2000)建立車隊管理系統,為全台灣第一個導入空間資訊GIS與衛星定位GPS技術服務的運輸管理系統。
  2. 針對國內及跨國性企業(包含超商、宅配、電商),提供適用台灣在地性的運輸物流技術服務,目前客戶包含7-11、全家超商、金車飲料、奇美實業、全球商務快遞等。
  3. 導入駕駛注意力輔助系統,服務客運業、貨運業需要長途駕駛的運輸產業,提供駕駛注意力分析警示、路線偏移警示、車前碰撞警示等機制,有效提升行車安全與用路人安全。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天眼衛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08/7/4
產品名稱:天眼智慧運輸物流管理雲
上線時間:2010/1/1
團隊人數:58名
官方網站Facebook新創資料庫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全球每年約生產4億噸塑膠垃圾,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其中約有1100萬至1400萬噸最終流入海洋。在十分有限的回收量中,約 8 成來自相對單純、流程完整的寶特瓶回收;反觀,同樣是高頻消費品的手機配件,回收率卻不到 1%。這個現象,對長期從事材料研究的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來說,是他反思事業選擇的開端,也是突破的轉捩點。

「手機殼產業其實是塑膠產業的縮影!」他在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的專題演講上直言。手機殼本質上類似一種快時尚商品,每年有超過十億個手機殼被製造,但產業並未建立材料規範,多數產品混用多種複合塑膠、填料與添加物,既難拆解、也沒有回收機制。結果是,一個重量相當於超過二十個塑膠袋的手機殼,在生命周期終點只能被視為垃圾。

王靖夫指出,連結構複雜的資訊科技產品,回收率都能達 45%,但手機殼明明是最簡單、最應該回收的產品,為什麼無法有效回收?這個命題讓他意識到,與其只做手機殼,不如正面處理塑膠問題本身,從材料設計、製程到後端回收再生,開創循環之道。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以材料工程打造手機殼的循環力

若塑膠要進入循環體系,前提是「材料必須足夠單純」。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問題不在回收端,關鍵在最開始的設計端。多數手機殼由多款不同塑膠、橡膠件甚至金屬等複合材料組成,無法被經濟化拆解,也難以透過現有流程再製。為此,犀牛盾在2017年起重新整理產品線,希望借鑑寶特瓶成功循環的經驗,擬定出手機殼應有的設計框架。

新框架以「單 1 材料、0 廢棄、100% 循環設計」為核心,犀牛盾從材料工程出發,建立一套循環路徑,包括:回收再生、溯源管控、材料配方、結構設計、循環製程、減速包裝與逆物流鏈等,使產品從生產到回收的每一階段,皆與核心精神環環相扣。

王靖夫表示,努力也終於有了成果。今年,第一批以回收手機殼再製的新產品已正式投入生產,犀牛盾 CircularNext 回收再生手機殼以舊殼打碎、造粒後再製成型;且經內部測試顯示,材料還可反覆再生六次以上仍維持耐用強度,產品生命週期大大突破「一次性」。

另外,今年犀牛盾也推出的新一代的氣墊結構手機殼 AirX,同樣遵守單一材料規範,透過結構設計打造兼具韌性、耐用、便於回收的產品。由此可見,產品要做到高機能與循環利用,並不一定矛盾。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圖/ 犀牛盾

海上掃地機器人將出海試營運

在實現可循環材料的技術後,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另一項挑戰其實更在上游——若塑膠源源不斷流入環境,再強的循環體系也只是疲於追趕。因此,三年前,犀牛盾再提出一個更艱鉅的任務:「能不能做到塑膠負排放?」也就是讓公司不僅不再製造新的塑膠,還能把已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撿回來、重新變成可用原料。

這個想法也促成犀牛盾啟動「淨海計畫」。身為材料學博士,王靖夫將塑膠問題拆為三類:已經流落環境、難以回收的「考古塑膠(Legacy Plastic)」;仍在使用、若無管理便會成為下一批廢棄物的「現在塑膠(Modern Plastic)」;以及未來希望能在自然環境中真正分解的「未來塑膠(Future Plastic)」。若要走向負排放,就必須對三個路徑同時提出技術與管理解方。

其中最棘手的是考古塑膠,尤其是海洋垃圾。傳統淨灘方式高度仰賴人力,成本極高,且難以形成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因此無法提供可持續的海廢來源作為製造原料。為突破這項瓶頸,犀牛盾決定自己「下海」撿垃圾,發展PoC(概念驗證)項目,打造以 AI 作為核心的淨海系統。

王靖夫形容,就像是一台「海上的掃地機器人」。結合巡海無人機進行影像辨識、太陽能驅動的母船作為能源與運算平台,再由輕量子船前往定位點進行海廢收集:目的就是提升撿拾效率,同時也累積資料,為未來的規模化建立雛形。

從海洋到河川,探索更多可能

淨海計畫的下一步,不只是把「海上的掃地機器人」做出來,王靖夫說:「目標是在全球各地複製擴張規模化、讓撿起的回收塑膠真正的再生利用。」也就是說,海上平台終究要從單點示範,走向可標準化、在不同海域與國家部署的技術模組,持續穩定地把海廢帶回經濟體。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圖/ 犀牛盾

他進一步指出,「其實這套系統不限於海洋,也可以在河川上。畢竟很多海洋垃圾是從河流來的。」未來若能推進到河川與港灣,將塑膠在進海之前就攔截下來,不僅有助於減少海洋污染,回收後的材料也更乾淨、更適合再生,步步朝向終極願景——隨著時間推進,海中垃圾愈來愈少,被撿起、回收後再生的塑膠會越來越多。

「我們已經證明兩件事的可行性:一端是產品的循環設計,一端是 AI 賦能海廢清理的可能性。」王靖夫笑說,塑膠管理命題不只為自己和公司找到新的長期目標,也讓他順利度過中年危機。「選擇改變,留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他相信,即便是一家做手機殼的公司,也能創造超乎想像的正向改變。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