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一份行政命令,聲稱將讓包含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在內的社群平台,為其「內容審查」的行為負責。長期以來作為「言論仲裁者」的社群媒體巨頭們將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呢?Facebook的內容監察委員會似乎是個可行的方式。

社群媒體控制你的靈魂

「Banks control your money, social media control your soul」(銀行控制你的錢,而社群媒體控制你的靈魂)

社群媒體的內容審查權,在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已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根據《鏈新聞》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在5月29日簽署了一份行政命令,將讓包含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在內的社群平台,為其「內容審查」的行為負責。行政命令中寫道: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發揮著巨大的力量,即使不是史無前例的,也可以對影響公共事件的解釋。審查、刪除或讓訊息消失;並控制人們看到或看不到的東西。」

的確,社群媒體擁有很大的權力,如同「言論仲裁者」能夠決定是非。但,拔除這些社群媒體巨頭的審查權真的是好事嗎? 以Facebook為例,該公司在全球僱用了數千名的內容審查員來篩選貼文內容,這些內容審查員往往都得大量且仔細的觀看那些色情、暴力或是帶有種族歧視、偏見的圖文,這對他們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相信大多數人都不希望這些負面內容廣泛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推薦閱讀:虐殺、仇恨內容逼他們崩潰!Google外包審查員百萬年薪背後的暗黑心路

Facebook啟動獨立委員會

如果說,有什麼方式能夠削弱社群媒體的中心審查權,又能讓平台生態系統過濾負面訊息的話,Facebook的內容監察委員會「Oversight Board」是一個不錯的方式。Oversight Board是一個被稱為Facebook最高法院的第三方獨立組織,該組織獨立於Facebook之外運作,並由至少11位、最多40位的委員組成,每個委員任期3年,委員成員來自世界各地,與Facebook無直接關係。

在今年5月7日公布的第一批Oversight Board成員名單(共20位)中,就有一位是來自政大傳播學院廣告系的陳憶寧教授。

委員會成員就各自專業除了提供言論自由、安全和隱私等數位內容和治理等社群政策供,還會審理Facebook和Instagram上對內容判定結果有爭議的申訴,Oversight Board的判定結果甚至可以推翻Facebook的原判決。

事實上,Oversight Board的概念類似於區塊鏈領域中的分散式自治組織(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在區塊鏈或去中心化應用中,有許多的項目是透過DAO制定項目的發展方向,維持生態系統的運作,例如穩定幣項目Maker、去中心化法庭Aragon、最近剛發幣的點對點借貸項目Compound以及其他眾多公有鏈系統都是透過這種方式運行。其好處是,能夠消除極權問題,所有決策皆由社群成員共同決議,實現「由下而上的治理模式」。

台灣數位政委唐鳳,先前接受海外區塊鏈媒體Decrypt的專訪,曾分享分散式治理在台灣推動行政管理技術創新的前景。唐鳳當時表示

「帳本(唐鳳接受專訪時使用『帳本』一詞而非『區塊鏈』)非常有前途。它們是建立跨部門之間的「問責制」和「合法性」的一種低成本解決方案。」

分散式自治組織DAO

Facebook的Oversight Board可以視為「許可制的分散式自治組織」,必需經過許可才能成為組織成員,這種方式雖然不一定能做到絕對的公正,但與「非許可制的分散式自治組織」相比較容易實現。原因在於「非許可制的分散式自治組織」世界各地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組織成員,無法過濾這當中是否存在惡意人士,因此必須額外設計一套共識機制,將參與者的利益與生態系統的健全發展綁定再一起,才能保障組織與成員的目標一致。

為此,大多數分散式自治組織都會發行治理代幣,以經濟激勵的方式,刺激社群成員做出正確的決定(類似於股東會議)。以穩定幣項目Maker為例,該項目的代幣(MKR)持有人有權力修改協議的利率、抵押品以及其他參數,同時他們也有義務設定正確的參數與決策來確保Maker協議的正常運作。

因為,只要Maker協議本身能夠維持健全的發展,MKR在市場上的流通量就會逐漸減少,進而提升MKR代幣的市場價格,反之,如果協議的運行出現問題,MKR持有者就必須承擔責任。例如3月中旬,由於加密貨幣市場在短時間內暴跌,導致Maker協議中的抵押品價值低於債務總價值,進而產生無法償還給債權人的呆帳,因此,系統自動增發MKR並將其拍賣以償還呆帳,而MKR持有者(決策者)便因代幣下跌而造成經濟上的懲罰。

由下而上的治理

雖然社群媒體在內容審查的權利時常受到外界批評,但不得不承認,大多數社群媒體實施的內容審查都並非惡意,其確實為我們過濾掉許多負面與惡意內容。真正的問題點或許一直都不是內容審查本身,而是內容審查「由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如果,社群媒體能夠將部份權力分散並下放,如同Facebook的Oversight Board這種「由下而上」的治理方式,那麼,大眾的言論就能由更公正的一群人負責篩選,社群媒體「侵犯言論自由」或「傾向某某黨派」這類的批評聲浪也能減少許多,這對用戶與平台而言,無疑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內容審查權的問題在美國總統川普頒布行政命令後被搬上檯面,相信接下來的日子,各大社群媒體都會在監管機構的關切下,開始調整內容審查的執行策略,至於這些平台是否會採用分散式自治組織的模式,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由林士豪授權轉載自鏈新聞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