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最大收購案!7-11母公司不惜砸6,000億買下美國第三大超商,為的是什麼?
疫情下全球最大收購案!7-11母公司不惜砸6,000億買下美國第三大超商,為的是什麼?

為了鞏固在美國的「超商霸主」地位,日本連鎖超商巨頭7-11母公司7&I控股宣佈以210億美元(約台幣6,170億元)的價格,收購當地第三大超商品牌Speedway。

這筆收購金額高達210億美元,創下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最大的收購案。7&I控股在疫情下也不好過,預計2020財年(至2021年2月底)營收將大減45%,然而超巨頭商對收購案沒有絲毫踟躕,深信這將是7-11邁入下個階段的關鍵一步。

「這是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7&I控股社長井阪隆一語帶興奮地於電話記者會上表示,「我們踏出了以超商為核心,邁向成為全球零售業者的重要一步。」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日本的超商市場已經幾近飽和,全國上下分佈著超過5.5萬家便利商店,7-11則擁有其中超過2萬家。因此7&I控股開始將目光放眼海外,具有極大開發潛力的美國,便成為7-11繼續成長的下一站。

二度參與收購,7&I終於買下Speedway

Speedway是由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超商品牌。從這間石油業者去年10月公開出售超商部門的打算後,7&I控股便心心念念地想將Speedway收入麾下。

實際上早在今年春天時,7&I控股便捧著現金找上馬拉松石油洽談收購事宜,然而對方開出的220億美元(約台幣6,464億元)價格令7&I控股直呼太貴,不得不打退堂鼓。

但7&I控股並沒有因此打消收購Speedway的念頭,持續在美國延燒的武漢肺炎疫情,也再度給予了這間日本連鎖超商巨頭機會。

僅供刊物使用_shutterstock_403872319_7-11.jpg
日本超商市場已經趨近飽和,7&I期望美國市場能繼日本之後,成為下一個成長引擎。
圖/ Takashi Images via shutterstock

航空業停擺、民眾在家防疫不出門⋯⋯種種原因令全球油市持續低迷,馬拉松石油也無法倖免,為替石油本業確保現金流,近期決定以拍賣的形式,開放各國企業競標Speedway,據悉可能有4至5家歐美業者參與。

《日本經濟新聞》引述消息人士所言,聲稱由於競標相當激烈,7&I控股當初認為得標的可能性不到5成,能成功收購Speedway「簡直是奇蹟」。

21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似乎與半年前嫌太高昂的220億美元相差不多,不過經7&I控股審查後,若將不必要的資產對外出售,可以將實際負擔壓縮至120億美元左右。

鞏固超商巨頭寶座,拓展門市成為線上線下零售接點

根據美國媒體《CSP》的2019年美國超商門市統計,7-11目前是美國最大的超商業者,於當地擁有超過9,000家門市;而排名第二的Alimentation Couche-Tard則擁有約6,000家門市(旗下營運 Corner Store、Holiday 等品牌,也包含亞洲地區民眾所熟知的 Circle K,也就是台灣 OK 超商的前身);Speedway排名第三,旗下門市約4,000家。

完成此次收購後,7&I控股美國門市總數將一口氣達到1.3萬家,大幅拉開與Alimentation Couche-Tard的差距,鞏固超商霸主的地位。只是目前還不知道7&I控股會繼續經營Speedway的品牌,還是將其納入7-11底下。

由於大賣場的普及,超商在美國並不像東亞地區那麼盛行,且是個非常紛雜的市場,據統計目前全美超商約達到15.3萬家,但排名第一的7-11僅擁有9,000多家,即使加上Speedway的門市數,市占率依然不到當地的10%。

正因為如此,對7&I控股來說美國仍然極具發展潛力,且前10大超商業者加起來也只有約2.8萬家,甚至不到整體的20%,整個市場大有可為。現在北美市場約占7&I控股營收的4成左右。

至於7&I控股對Speedway念念不忘的主因,則是希望藉由拓展門市數量,成為串連線上線下的接點,以與亞馬遜等電商業者競爭。

shutterstock_e-commerce_230858164.jpg
7&I控股發現,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美國民眾轉向電商購買,他們希望在這個趨勢下廣鋪通路,成為線上線下零售的接點。
圖/ Sashkin via Shutterstock

7&I控股觀察到,與日本的情況不同,美國許多地方沒有送貨到府的服務,必須親赴住家附近的門市取貨。這樣的現象在疫情下電商大熱的趨勢中,又更進一步擴大,因此超商巨頭相信,「鄰近住家的門市具有非常大的價值與潛力。」

美國超商都附設加油站,為前景增添不確定因素

但不同於東亞地區超商樣貌,美國傳統超商大多是與加油站比鄰而居。根據統計數據,美國15.3萬家超商中,約12萬家都有附設的加油站,對於7&I控股來說這是個充滿不確定的因素。

環保意識覺醒、電動車蓬勃發展等環境因素,都令加油業務的前景不被投資者看好,7&I控股股價在宣佈收購消息後下跌8%,跌至疫情下的最低水準。7&I控股解釋,加油業務在中期內應會保持平穩,但長期而言他們仍會逐步降低加油業務的占比,轉型成與日本相同,以銷售食品為主的便利商店。

在疫情下斥資鉅款收購的超商品牌,究竟能否讓7-11在美國坐穩龍頭,成為7&I控股未來的成長引擎,一甩疫情下銷售下滑,以及日本人力緊繃24小時全年無休制度瓦解的陰霾,Speedway接下來的發展勢必會是投資者們關注的焦點。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日經日經亞洲評論CSPNACS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