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種電」規定緊縮引反彈,協調3個月後有轉機?光電要朝兩方向前進
農委會「種電」規定緊縮引反彈,協調3個月後有轉機?光電要朝兩方向前進

農委會曾在7月宣示將加嚴把關農地種電,引發太陽能業者不滿,還稱作「光電77事變」,後來在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介入討論下,對於農電共生的討論已出現轉圜。聯合再生能源執行長潘文輝13日在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展前記者會提到:「回過頭想想,光電77事變其實是好事。」

農委會先前公告修改《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對光電開發使用農地案件加嚴審查,不利地面型光電發展,轉為鼓勵開發「屋頂型光電」以及「魚塭種電」,由於制定的目標過於樂觀,9月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召開臨時記者會,預警2025年太陽光電20GW裝設容量目標無法達成。

協調光電77事變,副院長沈榮津扮要角

業界的反彈聲浪也引發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關注,指派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組成專案小組,做跨部會協調,扮演「能源界陳時中」角色。潘文輝表示,原本各部會意見分歧,後來沈榮津參與號召經濟部、農委會、產業界、環團等單位,討論過去沒發生的或需要解決的問題,且每週召開會議,回頭思考,光電77事變其實是好事。

據統計,台灣農地面積共93萬公頃,真正耕種約55~58萬公頃,也就是說另外的35萬公頃雖然是農地,卻面臨休耕、廢耕的情況,潘文輝認為,若這能把這些農地做盤點整理,可達到政府、農民、光電業者的三贏。

業者籲釋出休耕土地,曾文生:光電朝兩大方向發展

提起先前台糖平地造林地轉型為農電共生設施,引起社會砍樹種電的爭議風波,潘文輝無奈表示,「 太陽能業者真的很冤枉,砍樹種電、廢農種電不是我們的初衷!

聯合再生能源執行長潘文輝
聯合再生能源執行長潘文輝表示,過去土地休耕、廢耕最大問題就是農業人口高齡化,建議政府能夠將這些土地釋出,改發展營農型光電。
圖/ 陳映璇攝影

延伸閱讀:海鼎風電、上緯新能源都加入!一張表看懂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戰況,評選還有3變數

台灣平地造林的政策源自2002年加入WTO組織後,為紓解對農民造成的衝擊,轉而推動平地造林,以解決土地荒蕪問題。由於這些屬於「經濟林」,原定種滿20年就要砍掉,但砍樹「種電」之舉,卻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不敵輿論風波,業者後來與農委會協調下,決議把林相好的樹留下,林相不佳、但土地是肥沃的,可以考慮農電共生,推動農業與光電結合、一地兩用;而林相、地利都不好的,建議轉做光電特區。

潘文輝直言,過去土地休耕、廢耕最大問題就是農業人口高齡化,且台灣農民平均持有農地大小約0.8公頃,一年收入約8~10萬,因此年輕人不會選擇務農,因為根本無法養活自己,且過去政府在休耕、廢耕上投入大量補助費用。因此太陽能業者建議政府,將這些休耕、廢耕龐大的土地面積釋出發展太陽能,達到三贏效果。

對此,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認為,發展再生能源,需要更明智地使用空間,以發揮「疊加」的效果,去年太陽能累積裝置容量達4.5GW,有80%是屋頂型太陽能,另外20%屬於地面型太陽能。

未來政府會推動讓原來的空間利用效率增加,第一個方向是「魚塭種電」,看準台灣高經濟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達到共榮效果。第二個則是「農電共生」,曾文生認為,關鍵不是光電擺在哪個空間,而是運用科技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找出讓農產品維持良好成長又能夠發電的解決之道。

曾文生也認為,現在台灣發展綠能不需再被質疑,因為半導體、高科技業都明確「需要」使用綠電,台灣的能源轉型已經不可能回頭,因此如何在降低副作用的情況下推動綠能發展,是未來思考的關鍵。

責任編輯:錢玉紘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