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矚目,被看好將締造史上最大IPO的螞蟻集團,在創辦人馬雲及多位內部高管被中國金融單位約談後,不得不暫緩於香港、上海兩地的上市計畫,這位全球最大的支付巨頭下一步該怎麼走?
《經濟學人》曾以元朝發明紙幣的事蹟,形容中國相隔近800年再次創造了貨幣革命。螞蟻集團旗下的支付寶服務讓鈔票化為無形,憑借手機螢幕即可完成交易。但身為這場金融科技浪潮主角的螞蟻集團,卻在上市前最後一刻遭到中國政府扯下馬,規模達370億美元的IPO計畫戛然而止,原先上看3,100億美元的估值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根據《路透社》報導,分析師及投資人認為,中國金融監管單位刻意在上市前夕出手,就是試圖讓這間已經撼動中國金融體系的巨頭規模限縮。
「螞蟻集團的業務高機率受到新金融法規限制。」研究公司東方資本總裁安德魯.柯里爾(Andrew Collier)表示,「重新啟動的IPO價格極有可能下降。」
中國政府出手干預,螞蟻集團怎麼了?
過去螞蟻集團始終將自己包裝成一間科技公司,2017年更曾對外表示,「未來只做Tech,幫金融機構做好Fin」,為自己抹上「科技公司」的色彩,也從而避免對金融機構的嚴格管制。
但顯然這樣的定位,並無法消除中國金融監管單位的疑慮。且就如《經濟學人》所提到,螞蟻集團只從交易手續費抽取薄薄的費用,真正關鍵的營收來源,在於平台上提供了各式金融服務。
今年8月,螞蟻集團為申請上市首度公開財報,顯示2019年1,206億人民幣的營收中,小額貸款、保險、理財商品等業務占比已達到56%,超越數位支付的貢獻。
這不容忽視的地位,迫使中國政府在本週一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對螞蟻集團出手。這項規定對小額放貸業務進行更嚴格的管理,不僅限制了公司的出資比例、融資額度,也對放貸金額有所規範。
螞蟻集團想重返IPO,可能得做哪些事?
螞蟻集團若要重返IPO,可能必須做出哪些改變?有分析師指出,在新的規定下,螞蟻集團旗下借貸產品「花唄」及「借唄」將無法再出售理財產品。花唄及借唄目前約有5億用戶,是螞蟻集團營收的重要來源。
小額貸款業務也必須符合新規定。8月披露的數據顯示,螞蟻集團放貸的2.1兆人民幣中,高達98%資金是由合作銀行提供,螞蟻集團形容這是「不利用自身資產負債表開展信貸業務,且不提供擔保,由金融機構合作伙伴進行實際放款或已實現資產證券化。」
然而新規定中要求,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與當前出資僅2%相比,這勢必將大大限縮螞蟻集團的放款規模及營利能力。
同時,螞蟻集團必須為其放貸業務申請新的證照,並符合新規按照金融公司的方式納入監管,無法再自詡為一家「科技公司」,但申請證照無疑得花上相當長的時間,這也意謂著短時間內IPO無望。
艾媒諮詢公司執行長張毅向《路透社》表示,若要滿足監管規範盡快上市,螞蟻集團最好的作法可能是拆分業務分批上市,意即將負責貸款的金融部門,以及經營支付業務的技術部門(如支付寶)分開上市,分別獲得估值認定。
無論如何,螞蟻集團都並未取消IPO,而是以暫停的名義擱置,一旦能夠滿足監管單位要求,便會立刻重返軌道。中國科技分析師Li Chengdong認為,屆時螞蟻集團的估值可能不如當前壯觀,但在政府投資及馬雲光環下,「螞蟻集團的IPO可能不如最初預期,但不會太糟糕。」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