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Taipei】微軟胡德民:2021年人類在手機平板上消費金額將超越PC!新創應積極把握後疫情新局
【Meet Taipei】微軟胡德民:2021年人類在手機平板上消費金額將超越PC!新創應積極把握後疫情新局

「這三個T可以創造出無限的機會跟價值,」微軟新創加速器執行長胡德民在Meet Taipei的演講上,用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來點出5G、人工智慧(AI)的趨勢之下,對新創團隊各種創新機會的可能性。他口中所說的三個T,分別是「Communication Techonology(通訊科技,CT)」、「Information Technology(資訊科技,IT)」以及「Operation Technology(操作科技,OT)」。

微軟新創加速器執行長 胡德民
胡德民表示,CT、IT、OT所構成的黃金三角,在5G、AI的時代下將能創造替新創團隊帶來更多的機會。
圖/ 賀大新攝影

像是電子商務、客戶關係管理或是供應鏈管理系統都是IT的範疇;而OT則是指自動化、智動化;至於CT,則是指有線通訊、無線通訊、4G、5G等相關技術。由這三個T所組成的黃金三角,胡德民認為將會充滿新商機,而工業4.0即是一例。

製造業:靠AI降低生產成本

「鄰國簽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後,台灣製造業產品要關稅,要如何跟其他國家競爭?」「疫情下無法出國,該要如何出貨給外國廠商並且同時完成驗貨?」胡德民拋出了許多題目,而想要解決它們,仰賴的無非是AI的技術跟5G的基礎建設來完成。

胡德民表示,如果產品出口要被課關稅、是否能仰賴AI來辨識產線上工人組裝的正確率、降低報廢的情況;又或是導入工業機器人,將流程簡化從源頭開始節省成本,讓產品本身更具有競爭力,胡德民表示,很多無人車在工廠裡面是無法仰賴WiFi的訊號,「進到電梯就暫停了,」也因為如此5G的專網在工廠裡面更顯重要。

American Factory1.jpg
打造工業4.0,胡德民表示把工廠內的數據「可視化」,有機會開創更多的商機、並靠著資料預測並解決更多產線上的問題。
圖/ 鈦媒體

他也將應用場景跟今年疫情扣連,他表示,在搭飛機出差仍是被疫情限制的情況下,我們生產的這些工具機要如何能在國外進行驗貨、維修?

胡德民表示,其實過去這些工廠的生產線上就已經安裝了非常多的感應器,也累積了不少大量的數據資料以供使用,新創團隊應該要從這邊下手,協助工廠將這些資料「可視化」,當這些數據真的被解放後才是真正的「黃金」,也才能真的被工廠用做預測資料的來源;又或是透過清晰影像的搜集、加上5G大頻寬的協助,讓遠距驗貨跟組裝成為可能。

零售業:零接觸商機改變消費行為

而這些都是建構於CT的基礎建設,搭配IT跟OT所打造出的解決方案。除了工業4.0,胡德民也拋出了另一個有非常多機會的題目給新創團隊思考:零售業。

「消費者一但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就不會再回頭了,」胡德民特別強調這一點。他說,疫情之下促使了許多零接觸商機,而線上購物也成為了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一但消費者獲得了比實體通路更客製化的線上購物體驗,那還有什麼理由需要去實體通路採買?尤其現代人黏著在手機上的時間已經遠大過於電視、電腦等其他裝置時。

shutterstock_retail management_521689081.jpg
零接觸商機加上現代人對於手機黏著度提高,線上購物恐成了消費者不可逆的購物習慣。
圖/ Zapp2Photo viaShutterstock

Zebra Technologies預測,到了2021年智慧型手機跟平板將能創造出4202億美元(約合12.6兆新台幣)的銷售額,比起桌上型電腦跟筆記型電腦所創造的3594億美元(約合10.8兆新台幣)多了近17%,要如何優化消費者在線上購物的體驗,同時提供一個安全的線上購物環境,成了新創團隊可以著墨的當務之急。

醫療產業:靠AI打造獨一無二的應用

除了在新的轉變之中找出機會,致力於醫療影像人工智慧輔助系統研發的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也分享到,這次疫情之所以還能跨出台灣,全拜他們握有全球唯一的技術:骨髓抹片用人工智慧進行分類。這個技術主要是協助醫師可以在一張骨髓的影像裡面,主動去幫助醫師分類其中細胞,約莫可以減少10倍的時間,協助醫師可以更快做診斷。

此外,葉肇元也分享到雲象科技不只有提供AI的技術,也推出在醫療領域無痛導入AI的服務,只需要一個aetherAI Box跟一台顯微鏡,透過aetherAI Box裡面搭載的NVIDIA運算晶片,就能提供骨髓抹片細胞自動分類計數的應用,這也是為什麼在疫情下雲象科技的產品依舊能跨出海外,葉肇元解釋到因為他們可以遠端跟客戶做教學,不受封城、鎖國的影響。

雲象科技執行長 葉肇元
葉肇元表示,雲象科技靠著一款骨髓抹片細胞自動分類技術,在疫情中依舊能跨出台灣市場,把技術銷往海外。
圖/ 賀大新攝影

除了把技術準備好,葉肇元也分享了在疫情之下,他如何從產品服務跟銷售學習到不同的經驗。
首先產品絕對是要擁有解決獨特問題的能力,並且要讓產品的設計更易於經銷(distributable);至於在銷售上,因為疫情的影響讓他了解要有當地的銷售夥伴,即便不需要出差、但是建立全球的銷售團隊對於產品的售後服務來說還是相對容易的。最後他也不忘補充道,「人工智慧絕對是醫療產業的下一個全新機會。」

關鍵字: #微軟 #Meet Taipei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