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的一場疫情,讓一架架本該在空中翱翔、滿載乘客的客機,如今占據了各大機場的停機坪。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最快要2024年,才有機會恢復疫情前的客運水準,關鍵還是在疫苗研發進度,航空業的復甦肯定會是漫漫長路。
與其坐以待斃,航空公司紛紛主動出擊,發展「副業」在劣勢中求生。究竟航空業靠著哪些新服務、新商品創造了新價值?
星宇航空把周邊商品變潮牌,單月業績破千萬
才開航就遭遇疫情亂流的星宇航空,找來知名制服設計師林尹培袞操刀,推出「A321neo飛行夾克」,在自家電商星宇小舖預購;中秋節時,以航空貨運AKH集裝箱為設計概念,推出兩款月餅禮盒,吸引大批航空迷搶購。
不同於基本款周邊,星宇跳脫航空、旅遊的框架,並強調設計元素,把過去只有航空迷才有興趣的商品,打造成大眾爭相搶購的「潮牌」。
這些周邊商品,由客艙服務品處及公關室負責開發設計,能夠成功創造潮牌的社群討論度,關鍵在跳脫既有框架。星宇表示,團隊每個月都會提案及互相討論,「就自己平時生活所需,提出最貼近大眾生活的發想,」才開發出不同凡響的周邊品項。
星宇坦言:「成立小舖的初衷並非為了營利,」這波疫情下,也沒有改變經營的步調及策略,但確實銷售成績亮眼,狀況好時,單月業績可達千萬元。
對星宇來說,周邊商品的銷售額,對於營收或許幫助不大,但在客機無法運轉的情況下,卻能發揮與消費者持續接觸的關鍵作用,每次的行銷及後續露出,都不斷展現星宇理念,維持社群上的討論聲量。
空廚開賣庶民美食,炸油條、牛肉麵賣到嚇嚇叫
飛機餐在料理過程受限安全等因素,或許很難跟「美味」畫上等號。不過,許多航空公司的空廚,各有兼顧特色與美味的餐點,反倒成為疫情時的營運亮點。
泰國航空(Thai Airways)空廚,就把經典菜色「炸油條」拿出來賣,在曼谷、清邁一共開了7家油條店,創造逾1,000萬泰銖(約新台幣920萬元)的月銷售額。
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則重塑空中用餐體驗,將兩架A380客機規畫成餐廳,依據艙等不同推出不同方案,9月開賣時,只花了半小時就銷售一空。
國內的長榮航空,由長榮空廚劉佳振主廚領軍,規畫「秘製紅燒牛肉麵」、「銷魂清燉牛肉麵」、「空廚經典三寶麵」等3款麵食,把原本只在機上商務艙及貴賓室供應的「牛肉麵」,賣進全家便利商店LINE電商,接下來,還打算推出其他類型的美食。
長榮表示,利用既有空廚資源販售食品,除了增加營收,更重要的作用,是能穩定內部員工以及外部投資者的信心,也看好空廚與通路合作販售餐點的銷售模式,在疫情後能持續。
社交距離,催生全球航空首創「大位」
為讓乘客更安心搭機,航空公司打破過去機位銷售模式。
台灣虎航推出新產品「虎大位(tiger plus)」,將倒T字型、可拆卸式的泡棉扶手墊,設置在兩個座位中間,避免與相鄰旅客肢體上的碰觸,降低感染機率。
為符合《民航法》規範,台虎團隊跟泡棉製造商喬福泡棉、防火布料認證的福基創新材料,一起花了近4個月時間設計,成全球航空業創舉。
台灣虎航總經理張明瑋認為,即使疫情趨緩,虎大位仍可以提供想要加倍防護的乘客,有選擇的空間,成為民眾選搭台虎的一大誘因。
長榮航空則推出「客製機位」銷售服務,提供包位、包區、包艙以及包機服務,打破過去機位銷售模式。長榮表示,目前所有客機航線都適用此方案,價格方面,會以單一座位的票價,乘上欲包下的座位數量去計算。
創新維持品牌認同,航空業度過疫情更強韌
疫情下,民眾出國旅遊需求被迫暫停,朝陽科大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籌備主任盧衍良表示,「現階段只有商務旅客的搭機需求,長榮的包艙包位方案,主要瞄準有經濟能力的商務客。」他還指出,在疫情過後初期,包艙包位的概念有可能延續,但終究會隨著市場需求回溫做出調整。
無論是偽出國、空廚體驗、周邊商品等,盧衍良坦言,「恐怕營收層面難為航空業者帶來龐大商機。」那為什麼航空公司還要投入大把人力時間?
KPMG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分析,這些「不務正業」在行銷活動、媒體報導下,能替航空業者建立正面形象,同時與民眾持續互動、維持品牌認同。
盧衍良則認為,任何活動的企畫行銷都有邊際效應,「一旦重複推出,久了便會失去新鮮感,」挑戰在於,即便這些活動無法有效消弭現金流的壓力,還是必須不斷思考推陳出新,利用話題保有討論熱度。
航空公司逆勢變革,長期看來,能持續進行並創造獲利的其實非常有限,但不代表只有負面影響。
賴偉晏表示:「企業快速應變的能力,是疫情後能夠被長久留下的。」能順利度過風暴的航空公司,未來面對任何挑戰與危機時,將能更從容應對,這就是疫情留下最寶貴的資產。
責任編輯:林美欣、郭昱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