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Max給人的第一感受相當精緻。
沒有Logo的設計
同樣是AirPods,Max的耳罩採用了更為高級的陽極處理鋁金屬,但是冬天在室外配戴可能會非常涼。耳罩上沒有Logo,簡直像是無印良品。

頭帶為不銹鋼框架的設計,伸縮支臂能夠拉伸調整並固定位置,減震效果良好且不會滑動。頭帶和耳罩連接處有內建彈簧,能夠實現更大角度的開合。

頭帶上方做了U型槽的設計,其頂部網面則用於分散頭部的壓力感。

耳機軟墊採用的記憶棉材質,外層覆蓋著網狀織物。此外,耳機軟墊是透過磁力吸附在耳罩上,可以更換成不同顏色,共有五款顏色,包括太空灰色、銀色、天藍色、綠色和粉紅色,價格為台幣2,290元。

唯一感到不便的是,AirPods Max沒有折疊設計、比較佔位置。AirPods Max隨機附贈了一個「聰穎耳機套」,同樣用上磁吸結構方便於收納。
見仁見智的佩戴感
首先是重量,AirPods Max連同耳罩重達384公克,這個重量不算輕,作為對比,Sony的WH-1000XM4重為254公克、Bose的QC35 II為240公克,而Bose 的700則是250公克。轉動頭部時,還是能感覺到一些阻礙,掛在脖子上不會累卻也不夠舒適。

至於頭帶對於頭部的壓力感,配戴了半個小時並沒有感到不適,但是個人覺得舒適度不如Bose 700,當然,最舒適的依然是Bose的QC35。
直覺的互動操作
這是最有亮點的部分,很難想像一個耳機可以塞入這麼多感測器,目的就是要讓一切符合直覺。

AirPods Max的配對方式與AirPods Pro一樣,當耳機靠近設備時,會彈出一個動畫以點擊連接。採用光學和位置感測器,取下時暫停曲目,戴上則能夠隨即播放音樂。

AirPods Max引入Apple Watch的數位旋鈕可以稱上是鬼才設計。按下暫停∕播放、旋轉調整音量,亦或是兩次點擊更換下一首曲目,其操作相當直覺,旋轉的時候還會搭配齒輪的聲音。
我一直不喜歡耳機上的觸控手勢,因為憑空觸控而缺少反饋,會給人一種互動不確定性的心理暗示。
除此之外,還有一顆噪音控制按鈕,用於切換降噪模式與通透模式。
最有趣的是,AirPods Max沒有電源鍵,屏除開關機的概念,就和當年的iPod 一樣。以蘋果的思維來說,用戶不需要考慮開關機的問題——只要耳機未進行工作,就會自動進入到低耗電模式。
只要耳機未進行工作都能夠進入低耗電狀態,掛在脖子上、放在桌子上,不一定非要放在「聰穎耳機套」中,其原理為耳機上的光線感測器會監測耳機是否有配戴於頭部。

關於藍牙的延遲,看影片、玩遊戲基本上沒有太多問題,但若用於後期監聽音軌精確度極高的工作,還是會有一些影響。雖然AirPods Max沒有配備3.5mm的耳機接口,但只要透過Lightning轉接器把它變成有線耳機,就可以消解藍牙的延遲。
關於Android手機的兼容性,經測試過後,小米10 Ultra可以正常配對,降噪的切換、音量調節、播放暫停、切換下一首皆能正常使用。
音質表現
相較於AirPods Pro,擁有更大發聲單體的AirPods Max在聽感表現上也優秀許多,低音的感受力度明顯更大,彈性也相對圓滑。
與Bose 700相比,AirPods Max的聲音都更加飽滿,人聲和背景的分離度也相對清晰,特別是高音的細節要比Bose 700更細膩,Bose 700稍嫌乾澀且渾濁。
分析完傳統的音質,接著來看看AirPods Max與眾不同的地方。
AirPods Max在兩邊的耳罩上都配備了H1晶片,實現每秒90億次的運算,蘋果將它稱之為「 運算音訊技術 」。

音質之所以是一門玄學,是因為每個人對聲音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耳道、頭型以及佩戴方式都會對聲音產生影響。
如何保證聽到的聲音都是最佳的?
蘋果的做法是以 適應性等化功能 ,根據耳機軟墊的貼合情況和密合度去調整聲音,例如左邊戴得較鬆,內向式麥克風會檢測聆聽的內容,並以此調整左邊的聲音頻率來保持聲音的平衡。
另外,與AirPods一樣,AirPods Max也搭載了「 空間音訊 」的功能。所謂空間音訊,就是給聲音賦予一種臨場感,讓用戶深具身臨其境的感覺,放大視聽的沉浸感。不論用戶如何轉動頭部,都會感覺聲音是從固定的方向傳出來,像是身處於電影院一般。
這個功能令人非常驚艷,但並沒有與AirPods Pro拉開差距。
配置9個麥克風、主動式降噪
AirPods Max配置了9個麥克風,其中8個用於主動式降噪。按一下噪音控制按鈕,世界隨即遁入空寂。
為了測試AirPods Max的降噪水準,我們使用ASMR設備進行監聽,一起評斷的對手是頭戴式耳機bose 700。
第一組以模擬辦公室環境來測試,開啟中央空調,噪音分貝大約落在45dB左右,屬於平時較為安靜的狀態。
AirPods Max和Bose 700的變化不大,都可以帶來非常寧靜的效果,處於頂級水準且差異不大。

第二個環境選在熱鬧且車流量大的馬路上,噪音分貝大約在60–70dB左右。不論是從音軌顯示器上來看,亦或是實際的聽感,AirPods Max的降噪表現都是更勝一籌。
總結
在AirPods Max之前,人們應該很難想像一個耳機會配置18顆感測器,只要使用一副耳機,就能聽出Live表演的味道。
就像很多年以前,沒有人能想到未來無需使用碩大的光學鏡頭,僅僅依靠雙鏡頭、ToF感測器和IPS面板,手機就能再現高質感的意境。
AirPods Max不是一個傳統的頭戴式耳機,它沒有和傳統「Hi-Fi」耳機那樣拼單體、用料和聲學設計等等,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互動體驗、降噪能力和運算音訊上。在這三個方面裡,AirPods Max儼然成為了業界標竿。
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已經是一款穿戴式的智慧裝置。
繼計算攝影之後,音訊也不可避免地被拉進感測器和算法的洪流裡,令人不禁猜想,透過數字運算的視覺與聽覺共同作用於人的時候,我們究竟能感受何種真實而虛幻的世界?
iPhone 12 Pro的LiDAR以及AirPods Max的運算音訊技術,或許都是在為它鋪路。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