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攜手吉利打造智慧汽車、特斯拉找中國設計總監!為何科技巨頭紛紛插旗中國市場?
百度攜手吉利打造智慧汽車、特斯拉找中國設計總監!為何科技巨頭紛紛插旗中國市場?

繼12月傳出涉足電動車領域的風聲後,中國搜尋引擎巨頭百度於本週正式宣佈籌組一間智慧汽車公司,中國汽車巨頭吉利將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敲響中國的電動車之戰。

從多年前開始,百度就已顯露對汽車的興趣,不僅在2017年推出自駕技術平台Apollo,也是電動車新創威馬汽車的主要投資者,目前還在北京、長沙、滄州等地試行自駕計程車服務Apollo Go,預計未來3年內在30個城市推出。

利用網路公司軟體優勢,百度與吉利合力造車

新成立的百度汽車公司為一間獨立公司他們聲稱將運用網路科技基因、人工智慧技術,投入智慧汽車的研發、製造與銷售。

而百度過往研發的導航系統小度車載、百度地圖、Apollo自駕平台等技術,也賦予百度汽車競爭上的獨特優勢,他們預計下一步將利用吉利汽車最新研發的電動車平台SEA浩瀚架構,作為打造下一代智慧汽車的基礎。

吉利百度合作
吉利汽車將提供最新電動車平台技術,協助百度研發智慧汽車。
圖/ 吉利汽車

這則合作消息一度令百度、吉利的股價雙雙上漲。吉利表示,他們正致力向智慧電動交通科技公司轉型,除不斷提昇技術實力外,也與全球夥伴開放合作,積極布局智慧交通未來。

吉利旗下還擁有瑞典汽車品牌Volvo、並持有馬來西亞寶騰汽車(Proton)近50%股份,有看法認為這次合作有望讓百度汽車未來的產品走入國際視野。

特斯拉尋找中國設計總監,龐大商機吸引眾多玩家加入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按照國際能源署的資訊,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約720萬輛電動車,其中47%位於中國,同時中國也是汽車充電樁最為普及的國家,全球82%快速充電站在中國境內。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估,包括混合動力車、電動車及燃料電池車在內,統稱「新能源車」的銷量將在2021年成長40%,達到180萬輛。

世界上各家看準電動車商機的業者,無不盯上中國這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就在百度與吉利公佈合作造車消息的同一天,特斯拉傳出正在中國物色設計總監,計畫針對中國消費者推出一款「中國設計、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款。

《路透社》披露,特斯拉希望找到一位能夠抹平中美文化差距,擁有20年以上經驗資深人才。一旦找到設計總監人選,後續將繼續招募設計師、建模師等,組建一個約20人的團隊。

tesla shanghai gigafactory
特斯拉能夠崛起,有相當大一部份必須歸功於2020年初啟用的上海超級工廠。
圖/ Tesla

值得一提的是,馬斯克也曾在2020年初表示,「我認為在中國建立設計與工程中心,為全球市場打造一款100%中國血統的電動車,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過去一年來,特斯拉股價暴漲近700%,不僅市值超越Facebook,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近期更因此身價大增成為世界首富,超越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

特斯拉崛起與中國有著密切關聯,2020年啟用的上海超級工廠讓特斯拉產能有大幅度提昇,並得以維持相對親民的售價,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指出,特斯拉於中國的月度銷量已經突破2萬輛,Model 3是中國第二熱門的電動車款。

目前中國約占特斯拉整體銷量的20%,不過維德布什證券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預估,2022年時這個比例將成長至40%。屆時中國可能將超越美國成為特斯拉最大市場。

不單特斯拉想咬下中國這塊大餅,鴻海前陣子也與陷入財務危機的中國電動車新創拜騰合作,計畫提供先進製造技術、營運管理經驗與產業鏈資源,協助其在2022年第一季實現電動車M-Byte量產。

延伸閱讀:特斯拉員工手冊曝光,在馬斯克手下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去年初鴻海攜手飛雅特克萊斯勒,雙方成立合資公司一起開發、生產電動車,首個瞄準的市場也是中國;先前鴻海還參與過中國電動車新創小鵬汽車22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顯示對中國電動車市場寄予厚望。

僅限刊物使用_shutterstock_201284528_foxconn.jpg
鴻海近年積極投資電動車領域,並將中國視為最具潛力的市場。
圖/ 360b via shutterstock

電動車已被科技界視為未來數十年的兵家必爭之地,不只百度、鴻海等公司跨界投入,蘋果在甚囂塵上的Apple Car消息後,稍早也傳出正在與現代汽車洽談製造電動車與電池合作事宜;甚至日本Sony也在去年初發表概念電動車Vision S。

這股席捲全球的電動車浪潮,已不只是傳統車廠與電動車新創之間的角力,隨著科技公司紛紛透過合作加入戰局,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或許正要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CNN吉利汽車Reuter日經

關鍵字: #百度 #電動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