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一個針對年輕使用者的社群媒體平台,也是2019年全球下載量第二大的軟體。更在2020年7月成為下載量最大的軟體。
這個僅限於手機程式的軟體,讓用戶拍攝跳舞玩樂或說話的片段,再利用不同的特效來編輯影片。雖然TikTok本身膚淺浮誇,但年輕人能夠利用這個平台來發佈資訊,並在這個幾乎沒有老年人的網路平台上進行社交。
TikTok的使用原理
TikTok短影片的長度為30至60秒,而螢幕主角為上傳者本人。軟體提供一系列的選項,以自製方式讓使用者把不同的影片剪輯在一起,這些素材包括使用者拍攝的影片、下載的圖片、表情符號,或其他的文字與特效。軟體有一個濾鏡和影片的特效庫,類似於Instagram的濾鏡效果。
螢幕底部包含「音樂」資訊,這些音樂是由使用者上傳或從音樂庫中挑選的。 音樂庫裡不僅有專業音樂人的歌曲片段,也有其他人的錄音。這些「音樂」也為音樂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Old Town Road》這首歌是有史以來最流行的歌曲之一,而它的轟動正始於TikTok。
當你打開軟體,你會看到一個正在播放的短影片。這是「推薦」頁面,播放的是由TikTok演算法為你推薦的短影片。滑動螢幕,你可以看到下一個短影片,右滑則能查看上傳這部影片的帳戶。
TikTok的競品比較
若把TikTok和其他社群平台做比較,就能看出它為何與眾不同。
與YouTube的相同之處,TikTok是以純影片的模式。
與Facebook及Twitter的相同之處,TikTok的影片主要是以瀏覽一系列簡短、易消化的資訊。
與Netflix的相同之處,曝光內容的模式是透過推薦演算法,而不是來自朋友清單或粉絲網路。
與Snapchat及Instagram的相同之處,TikTok只能透過行動裝置來使用,偏向熟練使用手機的年輕使用者。
TikTok是綜合上述所有特性的首間社群媒體品牌,也因此造就一種傳遞和消費資訊的獨特方式。
TikTok的資訊密度
影片與資訊的結合,使TikTok的資訊量變得非常龐大。每個TikTok短影片的內容非常多且無止盡。
和文本不一樣,影片媒體有兩條平行的運行路徑,傳遞顯性資訊(這類資訊常見於演說或寫作),同時還有隱性資訊(例如TikTok使用者的服裝與髮型,這類社群符號或音樂的情緒效果)。
資訊流通讓社群用戶能夠在每分鐘內瀏覽過數則內容,比起電視廣播,獲取資訊的方式更有效率。綜合起來,這些趨勢使得瀏覽「推薦頁面」變成一個旋風般的體驗,也是資訊密度上的重要進步。
如果用戶花費幾個小時來玩TikTok,就會明白它的運作原理。其他的媒體會讓用戶覺得很「慢」,相較於YouTube影片或Twitter的訊息,年輕人更喜歡高密度的資訊——吵鬧的音樂、閃爍的燈光,也難怪他們被TikTok吸引。
不同的成本與收益
TikTok同樣改變了發佈的成本與收益。從成本方面來看,因TikTok是為智慧型手機設計的,對某些人而言,它使用起來更為方便。一個普遍規律是,當你使用某種科技的時間越長,對這個科技就會越熟練。
TikTok也鼓勵人們以直立的方式錄製影片,這是智慧型手機的一個特性,因此不管使用者到哪裡,只要一有空,就能隨時隨地創作出TikTok影片。
從收益方面來看,推薦演算法的重要性是,它能確保每個人都能有一些觀看流量,即便是他們的第一則TikTok影片。在Twitter上,在收穫任何讚數之前,用戶可能已經發佈過一些推文了,這是因為人們所看到的內容來自於本身關注的事物。
TikTok的「推薦頁面」除了有相當熱門的TikTok影片,也有關注度較小的影片,如此一來,就能比傳統的社群網路更加平等。整體上,TikTok給予年輕人一個網路空間,讓他們在這裡可以得到一定的關注度。
普通的音效、非凡的動作
然而,使用者用在自製影片上的「音樂」,是為他們分類和穿梭於這個社群平台的新穎方式,也是TikTok的獨特功能。如果你點擊每部TikTok影片底部的「音樂」,可以看到使用此音樂檔的所有影片。
最常見的例子是一段特別編排的舞蹈配上一段音樂。在這個TikTok社群中,音樂是固定的,但是使用者會提供一段他們自己跳舞的獨特影片。
這些舞蹈是TikTok「梗」(memes,或稱迷因)的代表。專注於文本或圖片的平台上,用戶的「梗」是有一些特定的格式,這些格式由使用者重新處理,透過編輯圖片或文本來創造一個特定的「梗」。然而,在TikTok上,這個重新處理的原料則是用戶的肢體,因用戶表演與格式相關的行為,也將它稱之為「具體化的梗」(embodied memes)。
這也使TikTok比其他平台更為突出。在Twitter上廣為流傳的是文字遊戲,而在TikTok上,則是具有吸引力或相當突出的肢體表演,其程度遠勝於Instagram。
這也意味著,身份類別在TikTok上也相當重要。「具體化的梗」通常與TikTok使用者的種族、性別、外貌或地理位置有關。
傳統的「梗圖」在網路上被分享時,通常是以匿名或非具體化的方式。但在TikTok上,不太可能把個人與「梗」互相分離。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