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潮流下也無法淘汰!歷久不衰的「原子筆」怎麼來的?最初一支要賣4千元?
3C潮流下也無法淘汰!歷久不衰的「原子筆」怎麼來的?最初一支要賣4千元?

在原子筆發明前的那個世界,鋼筆是主要的書寫工具,雖然鋼筆已經改良早年沾水筆寫幾個字後就得重新沾墨水的缺點,但是鋼筆容易漏水、墨跡乾掉速度緩慢、容易弄髒手等缺點,讓它始終不是人們書寫工具的最佳解答。

因此,原子筆才會出現。

歷史上「第一支原子筆」跟日常書寫沒關係

有趣的是,第一個想出「在筆尖放入小鋼珠沾墨書寫」這個想法的人,根本沒有打算要把這項發明用在改良日常書寫工具上。

1888年,美國業餘發明家勞德(John Loud)遍尋不著能在木料、皮革等粗糙表面上書寫的工具,於是他索性自己動手,利用「筆尖放入小鋼珠」這個巧思,解決了他所遇到的問題。然而,勞德發明的這支「原子筆」,並不適合在紙面上書寫,因而始終沒有大規模量產、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中,但這卻成為「原子筆」這個概念首度登上歷史舞台的契機。

Nayuki via flickr.jpg
勞德可以說是第一個想到「將鋼珠放入筆尖沾墨書寫」的人,但勞德的發明卻從未大規模量產,自然也未取代鋼筆的地位。
圖/ Nayuki via Flickr

從玩石頭的孩子,找到研發原子筆的靈感

時序進入20世紀,從事記者一職的匈牙利猶太人比羅(László Bíró),同樣也飽受鋼筆諸多缺點所苦,在大西洋的另一端開始自己研發原子筆。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紀錄,在一個天空飄著雨的下午,比羅坐在街角一間咖啡廳窗邊苦思如何改良鋼筆。偶然間,比羅看到人行道上一群男孩,正在水窪邊玩水。當中一名男孩手裡拿著一塊石子,將石子放入水坑中再緩緩滾出水坑,在人行道上留下一道水痕。

這短短的一瞬間讓比羅靈機一動,「原子筆」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漸成形。然而,這款原子筆還有一個致命缺失:墨水。

快乾的墨水哪裡找?逃離匈牙利的旅程

鋼筆墨水在乾燥速度等指標上並無法滿足比羅的標準,因此他轉向哥哥──牙醫師兼業餘化學家傑爾吉(Győrgy László)求助。兩人以當時印刷新聞的印刷機墨水為基礎,稍加改良後,成功開發出黏稠度較高、乾燥速度快的墨水,解決了原子筆開發上遇到的難題。

pickpik.jpg
經過多次比較後,英國皇家空軍最後找上比羅,一口氣向他訂購 3 萬支原子筆。
圖/ Pickpik

可惜的是,雖然比羅十分努力經營原子筆生意,但相較於之後的商人們,比羅並沒有因為發明原子筆而大賺一筆。一部分的原因在於當時的匈牙利對猶太人欺壓與日俱增,比羅在審度情勢後,決定遠走他鄉,最後落腳於阿根廷。

在比羅有限的原子筆生涯中,「英國皇家空軍」(RAF)無疑是一名重要的客戶。當時,英國皇家空軍正在尋找一種可以在高空書寫的筆,多次嘗試各家的鋼筆卻始終無法滿足要求後,英國皇家空軍看上了比羅開發出的原子筆,便一口氣向他訂購了3萬支。

就在比羅努力在南美洲拓展原子筆生意的同時,歐洲地區的局勢隨著二戰爆發每況愈下,比羅心中把家人接來南美洲的想法也越來越堅定。

最終,比羅果斷地在原子筆和家人中間選擇了家人,賣掉手上持有的公司股份,籌到一筆資金,把在歐洲的家人們一同接到阿根廷來。

wikimedia_Trounce.jpg
美國第一支原子筆就是在圖中這家位於紐約市的「金伯爾百貨公司」上市。當時,原子筆被當作「精品」來販售,每支要價高達 160 美元。
圖/ wikimedia

在比羅於阿根廷發展原子筆業務期間,美國商人雷諾茲(Milton Reynolds)恰巧因故而來到阿根廷、發現當地販售的原子筆而驚為天人。回國後,雷諾茲著手創辦國際雷諾茲原子筆公司(Reynolds International Pen Company),並要求產品團隊全速開發自家的原子筆,好獨占先機。

延伸閱讀:5G概念股看什麼?Sub 6、毫米波差在哪?一文看懂產業鏈3大趨勢

要價160美元、4600元的原子筆發售

這種趕著上市的心態多少影響了雷諾茲的原子筆,僅5個月的開發時程使得這支原子筆仍然有以往鋼筆墨跡乾燥速度慢、容易弄髒手等缺點,但它確實省去了鋼筆沒多久就得補充墨水的麻煩,根據國際雷諾茲原子筆公司的說法,這支原子筆每兩年才需補充一次墨水。

1945年10月29日,雷諾茲的原子筆如願以償的成為全美第一支公開發售的原子筆,他將發售地點選在紐約市的金伯爾(Gimbles)百貨,每支定價12美元,約等同於今日的160美元(折台幣約4,621元)。

雖然要價不斐,但根據《紐約客》的報導,當時人們還是在金伯爾百貨外大排長龍,等著購買這支「原子時代的奇蹟之筆」。只用了一周的時間,金伯爾當初所訂購的5萬支筆就賣出了3萬支,並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替金伯爾賺進8,100萬美元(折台幣約23億元)。

wiki media_Trounce.jpg
真正讓原子筆走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是比蓋,以及它所開發的「Bic Cristal」原子筆。
圖/ wikimedia

第一支「老百姓也負擔得起」的原子筆面世

雷諾茲昂貴的原子筆註定它不會是今日人們隨手可得、便宜又好用的原子筆,真正讓原子筆達到這項成就的人是法國人比蓋(Michel Bich)和他的原子筆「Bic Cristal」。

Bic Cristal的成功一部分得歸功於塑膠技術的飛速發展,替它打下大量生產、薄利多銷的絕佳基礎;此外,Bic Cristal模仿鉛筆的六角形筆身、辨識度高的筆蓋,更重要的是僅19美分,大約是今日1.5美元(折台幣約43元)的售價,讓這支主打「每次書寫,都像初次書寫」的原子筆一炮而紅,真正成為一支「功能完善,又人人可負擔的原子筆」。

1994年比蓋逝世時,英國《獨立報》寫下這段悼詞:「整個20世紀,沒有人對『高產量、低成本』潛力的理解能勝過比蓋。」

「基本上,比蓋沒有發明任何新東西,但他徹底摸清市場背後蘊含的龐大力量。」

熱銷全球160國,千億原子筆帝國落成

根據比蓋親手創辦的文具公司Bic的說法,至今Bic Cristal原子筆的銷售總量已經超過1,000億支,全球共有160個國家中,都能看見比蓋產品的身影。單單2019年,比蓋公司旗下的產品銷售總額就高達20億美元(折台幣約577億);同時,Bic Cristal原子筆獲得列入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典藏的殊榮,紀念這款原子筆的非凡影響。

bic pen_costco.jpg
Bic 生產的原子筆已銷售超過 1000 億支、遍布 160 國。
圖/ Costco

《老派科技的逆襲》一書的作者賽克斯(David Sax)形容道:「如果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原子筆,現在有人在募資平台上提出原子筆的構想,絕對會成為最受歡迎的提案。」

原子筆致命的缺失:環境問題浮出檯面

然而,Bic這款原子筆仍然有一項致命缺失:塑膠垃圾。根據統計,光是美國每年大概就有超過16億支原子筆被丟進垃圾桶,大量塑膠垃圾也成為Bic公司勢必得解決的問題。

「那1,000億支筆現在可能還躺在垃圾掩埋場中。」倫敦設計博物館(London Design Museum)策展人科廷(Gemma Curtin)說道。大多數時候,人們拋棄原子筆的原因並不是筆管不堪使用,不過是因為筆芯沒水。其實只要換過筆芯,原子筆就能繼續使用。

「不過是因為原子筆沒水,人們就把整支筆丟掉,這點其實蠻奇怪的。」

pen-pixabay.jpg
經過多年發展後,原子筆終於成功取代鋼筆,成為完全融入人們生活中的日常文具。
圖/ Pixabay

近年來,許多原子筆廠商都投注不少資源在解決塑膠垃圾的問題上,Bic自身就從筆身的材質出發,改以回收塑膠作為產品的主要材質;不少廠商也積極提倡「更換筆芯」的概念,鼓勵人們以換筆芯取代以往拋棄舊筆買新筆的習慣。

經過多年發展,原子筆已經從當年那款要價不斐的「劃時代產品」,成為一款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多數人不會特別在意的重要發明。在商業作家賽克斯眼中,他認為不論3C設備如何發展,原子筆永遠不會退出人們的生活,他說:「當科技圈的人們在討論過時產品時,原子筆永遠不會是其中之一。」

「就算是像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或是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這樣的科技人,手邊肯定也有好幾支原子筆。」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責任編輯:郭昱彣、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橘子集團 Vyin AI × 女媧創造攜手推出「居家陪伴機器人」,開啟機器人大腦 RIaaS 商業應用新局!
橘子集團 Vyin AI × 女媧創造攜手推出「居家陪伴機器人」,開啟機器人大腦 RIaaS 商業應用新局!

隨著全球勞動力老化與新血招募困難,從製造、零售到醫療與長照,各行各業皆面臨同樣的缺工挑戰,面對人力不足,機器人逐漸走出工廠,進入醫院、門市與家庭。但當生成式 AI 讓機器人不再只是「會動」,而是開始「能懂」時,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我們是否能信任它?

尤其在台灣,隨著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體系首當其衝,人力不足、服務品質不均、家屬壓力沉重,AI 與機器人被期待成為新解方,但即便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全球,各國際大廠持續精進自家大型語言模型,市場仍缺乏能直接面向C端消費者、大規模商用且精準可控的 AI。

「很多機器人廠商強調的是功能能做什麼,但如果長者不願意互動,再多的功能都沒有意義。」橘子集團策略長暨 Vyin AI 負責人陳冠宇指出,「接觸點不成立,後面所有服務都用不上。而那個接觸點,就是可信任的聊天與陪伴。」

這樣的觀察,也成為 Vyin AI 切入發展「機器人大腦即服務(Robot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 RIaaS)」的契機。

在9月底舉辦的台北國際照護博覽會中,Vyin AI 宣布攜手台灣機器人新創女媧創造,搶先展示共同打造的居家陪伴型 AI 機器人「Gilee 桔利 」。結合 Vyin AI 核心技術 Vyin Brain 智慧中樞與女媧創造的機器人互動設計,展現 AI 機器人從「任務驅動(task-based)」邁向「語意與情境驅動(context-based)」的可能性。

橘子集團
橘子集團旗下生成式 AI 新創 Vyin AI 攜手女媧創造,於 2025 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展示「可控 AI × 機器人」應用,透過居家陪伴機器人 Gilee 桔利,展現可控 AI 理解語意、感知情緒並標記風險,揭示機器人大腦即服務(Robot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 RIaaS)的未來方向。橘子集團策略長暨 Vyin AI 負責人陳冠宇(左)與女媧創造營運長張智傑(右),分享機器人特點。
圖/ 橘子集團

從長照產業切入 以「可控 AI 大腦」打造能被信任的陪伴

女媧創造耕耘陪伴型機器人多年,擅長機器外觀設計及互動體驗,但在長照領域的推廣仍多停留在試行階段。營運長張智傑表示:「要守護長者的健康、撫慰孤獨長輩的孤獨感,光靠形體與互動還不夠,更需要一個可靠的大腦。」

過去的照護型機器人大多停留在衛教知識宣導或生理監測階段,缺乏與使用者互動的能力。面對照護需求快速攀升與人力斷層,雙方都意識到,若 AI 要真正走進家庭與長照現場,「信任」將是唯一關鍵。而對 Vyin AI 而言,這正是可控 AI 發揮價值的最佳場域。

陳冠宇指出,自大型語言模型(LLM)問世以來,雖展現出驚人的語意生成、邏輯推理與知識應用能力,但其核心仍屬於機率預測模型,本質上是透過複雜的機率計算模擬人類語言分布,即使經過人為的情境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的修正,仍難完全避免「AI 幻覺」的發生。「在一般應用場景中,幻覺頂多造成資訊錯誤,但在醫療與照護產業,錯誤的回答可能直接影響生命安全。」

相較之下,Vyin AI 研發的智慧中樞 Vyin Brain 採用獨創的仿生大腦架構,由「語言、知識、理解、動作」四大中樞分工協作,層層把關 AI 的思考與回應流程。另外可將醫療、零售、教育等專業領域的資料轉化為透明的知識圖譜,建立清晰的知識邊界,確保所有回應均具可追溯性、可驗證性與可解釋性,最大程度的消除 AI 幻覺風險,讓生成式 AI 在需要高度精準與信任的場景中得以安全落地。

橘子集團
台北國際照護博覽會中,桔利的初登場,引起大眾的好奇與關注,詢問與體驗絡繹不絕。
圖/ 橘子集團

讓機器人更像人:客製化設定與長期記憶,讓長輩感受理解

首度亮相的桔利,以活潑童語與長輩對話:「爺爺,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嗎?」「奶奶,妳該吃高血壓的藥囉!」展區人潮絡繹不絕,將 Vyin AI 的展攤擠得水洩不通,中化銀髮總經理李宗勇及團隊親自體驗後,更是對桔利讚不絕口,直言這位 AI 金孫外型討喜,是長輩絕佳的陪伴者。

事實上,被設定為「10歲金孫」的桔利,不僅能理解長者的語意與意圖,陪他們閒聊、安排行程、提醒用藥,還能透過長期記憶與個人化設定,根據長者的個性、家庭與健康狀況調整互動內容,主動引導長者分享興趣、回憶過往,甚至向他們請益,讓長者在互動中感受到被理解、被需要,進而產生「情感價值」。

相較多數廠商強調的是「生理監測」功能,桔利更重視的是「情感陪伴」。負責桔利產品功能設計與規劃的產品經理 蔣欣諭 補充,在傳統華人文化中,子女常羞於直接表達愛與關懷,因此設計出「專屬家人的 AI 仿聲語音信」功能。

子女只需透過專屬 App 輸入文字訊息,桔利便能以 AI 仿聲技術,轉換成兒女或孫子的聲音唸給長輩聽。這項功能在現場引發驚喜與共鳴,它觸動的不只是科技的體驗,而是家人之間「說不出口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桔利也具備智慧照護的即時偵測能力。會在對話中持續判斷語氣與內容的變化,進行風險標記。若偵測到異常,會透過女媧的通報系統推播給家屬,並依照情況分級提醒,且所有對話內容都會被自動收錄於後台,以簡潔明瞭的儀表板呈現,讓家屬與照護人員能快速掌握長者近期的身心理狀況。

「我們設計桔利的目的,不是取代家人,而是成為家屬與長者之間的橋樑。」她說。

從長照出發,邁向多元 RIaaS 生態

桔利在照護博覽會的初登場,不僅引發長輩熱烈回應,也為 Vyin AI 與女媧創造的合作奠定良好開局。對團隊而言,這不只是一次成功的展出,更是「情感連結」價值的具體驗證,同時也證明雙方在軟硬整合上的實力。

「我們從長照出發,是因為這是最難的場域,能最大化檢驗技術的可控性與穩定度,凸顯我們技術的價值。」Vyin AI 負責人陳冠宇表示。

除了以可控 AI 大腦杜絕幻覺外,要讓機器人能像人一樣反應,關鍵不只是速度,更在於整合。要達到像人一樣的回應速度與精準度,必須同時整合語音辨識(ASR)、語意理解、知識調用與語音合成(TTS)四層技術。「這不只是速度問題,更是理解與反應的平衡,這種全鏈路整合能力,就是我們最重要的護城河。」

陳冠宇透露,目前雙方正持續開發的全鏈路版本,預計於明年第一季推出,屆時回應時間將縮短至三秒內,讓人機互動更自然流暢。於此同時,團隊正推進「機器人大腦即服務(RIaaS)」模式,將同樣的可控 AI 能力延伸至零售、教育與照顧產業等領域。

RIaaS:Robot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 機器人大腦即服務.jpg
橘子集團旗下 Vyin AI從長照出發,希望以最難的場域開始,最大化檢驗技術的可控性與穩定度,邁向多元 RIaaS 生態。
圖/ 橘子集團

以零售為例,Vyin AI 自研的 D-RAG(DistilGraph RAG) 技術,可自動整合商品規格、客服紀錄或保健品資訊等非結構化資料,轉化為可即時調用的知識圖譜,讓機器人能在銷售、客服或導覽場景中快速回應顧客問題,提供準確建議,甚至根據互動內容動態導購、推薦商品,並在適當時機「轉真人」接手,協助品牌提升轉換效率。

同樣的架構,也能延伸至教育、照顧產業與智慧導覽等多種場景,讓機器人化身銷售助理、賣場導覽員、教學助教,根據使用者需求與語境,自動生成可信任的回應與互動體驗。「只要運用 Vyin AI 解決幻覺問題,『機器人即服務』的時代就會正式來臨。」陳冠宇說

他進一步指出,全球市場已對 RIaaS 商業模式產生迫切需求,Vyin AI 憑藉可控 AI 大腦的技術優勢,正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我們希望透過 RIaaS,把這套可控 AI 大腦服務化,讓各行各業都能快速導入可信任的 AI 機器人,不只是替代人力,而是打造溫度的互動,讓未來的人機合作更加順暢、緊密。」

立即了解更多 Vyin AI 解決方案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