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拿下第6家電動車廠盟約!新創Fisker棄福斯、Magna轉投向鴻家軍懷抱
鴻海拿下第6家電動車廠盟約!新創Fisker棄福斯、Magna轉投向鴻家軍懷抱

鴻海科技集團電動車佈局進度神速,24日宣布與電動車品牌Fisker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透過「Project PEAR」(Personal Electric Automotive Revolution)專案,攜手量產Fisker品牌劃時代的電動車產品,預計2023年第4季正式量產。

這是鴻海2020年與飛雅特克萊斯勒簽署合作協議,籌組合資公司,並與裕隆合資鴻華先進,宣佈跟中國車業龍頭吉利控股合資,又替拜騰、法拉利未來代工造車以來,第6家電動車廠合作案。

15-fisker-ocean-rear-studio.jpg
Fisker定價本比特斯拉Model 3還便宜,但現在遭遇量產延後的危機,特斯拉售價已經降得更低。
圖/ fisker

鴻海宣佈,與去年才剛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的全球電動車與行動方案解決公司Fisker合作,雙方將共同開發全新級距的車輛產品,預計年產量將超過25萬輛。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據了解,Fisker本來宣佈Ocean SUV車款將在2021年量產,但顯然面臨極大挑戰,期間官方一度宣佈上市計畫推遲到2022年,還透露希望能以福斯(Volkswagen)的電動車MEB平台打造Ocean,最終花落專業整車廠Magna International在歐洲駔裝,而第二台合作方易手,由鴻海取而代之。

Magna是專業電動車代工廠,手上客戶還有BMW、Toyota、Jaguar等,車廠在歐洲,號稱曾幫車廠代工30多款車種,量產超過370萬輛電動車。

鴻海指出,目標市場範圍包括北美洲,歐洲,中國和印度。此新款電動車,預計2023年第4季度開始進入量產;這將是繼2022年第4季度Fisker推出Ocean SUV之後,Fisker品牌的第2款電動車。截至目前,全球Ocean SUV預訂已超過12,000輛。 Fisker也計劃在今年稍晚公布此具備量產能力的Ocean原型車。

2-fisker-ocean-rear-3_4.jpg
新創電動車品牌面臨量產無人奧援的窘境。
圖/ fisker

延伸閱讀:美科技圈最新幫派勢力「特斯拉幫」,馬斯克的5個弟兄們將如何撼動電動車產業?

雙方簽署備忘錄後,Fisker和鴻海的團隊將建立多個工作團隊,聚焦在設計,技術,工程和製造等領域。基於市場的快速發展,兩家公司預計在2021年第2季度底前完成協商溝通,並正式簽署合作夥伴協議。

Fisker董事長暨執行長Henrik Fisker表示,「Fisker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要打破傳統汽車的藩籬。決定和鴻海公司攜手推動『Project PEAR』因為雙方不僅有相同的理念,也有很強的互補優勢。我們都致力於在傳統汽車行業中創造新價值,希望打造一種能夠跨越既有界限的電動車,結合最創新的技術服務和完美的設計產品,提供物有所值的組合,同時兌現我們創造世界上最具可持續性車輛的承諾。」

12-fisker-ocean-cliffs-2.jpg
Fisker本來找上福斯談合作。
圖/ fisker

延伸閱讀:鴻華先進首發新產品曝光!率先運用在納智捷,車內只要一鍵就能消除PM2.5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Fisker對於追求完美產品的堅持以及勇於創新的理念,正契合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的想法,我期待雙方的夥伴關係將能創造極大的市場潛力。鴻海進入電動車產業,也代表了資通訊行業的新勢力。未來電動車時代是『得三電系統得天下』,作為資通訊行業的代表,鴻海進軍電動車有兩個主要優勢:第一,是非常優異的上下游供應鏈管理經驗、第二,是過去40多年來積累的電子工程能力及硬軟整合能力。」

鴻海認為,運用資通訊產業在電子零組件以及上下游供應鏈管理的優勢,革新傳統車輛行業的思維,將能幫助現有及潛在的汽車品牌商加速創新、高效的製造流程。

劉揚偉透露:「Fisker下一台量產車,就是基於這樣的速度,從概念到量產預計只要花24個月時程,比傳統造車需要的時間減少一半以上。」

鴻海宣布「3+3」發展策略之後,即不斷在電動車領域拓展潛在的商機,繼2020年與台灣裕隆集團合資成立鴻華先進,以開放平台的理念成立MIH聯盟外,也陸續與拜騰、吉利建立不同形式的商業合作模式。

【數位時代 Podcast】電動車狂潮來襲!特斯拉之外,這些玩家爭相讓車子越開越聰明

關鍵字: #鴻海 #電動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數據驅動體驗升級!全台唯一上櫃電商「美而快」如何打造成長引擎
數據驅動體驗升級!全台唯一上櫃電商「美而快」如何打造成長引擎

當電商市場告別流量紅利,企業的成長路徑也面臨改變。廣告投放的邊際效益不再、社群觸及率下滑,加上第三方 Cookie 的正式退場,使得傳統「廣撒網」的行銷模式失靈。面對變局,擁有百萬會員的服飾集團美而快,在導入直通國際ESi的一站式 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後,有效提升分眾溝通效率與顧客經營精準度,讓數據應用從行銷部門逐步滲透至營運節奏規劃,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新引擎。

流量為王的時代過去,顧客經營必須深化

「這幾年電商獲客成本增加很多,品牌若無法將流量轉為有效會員,很快會失去競爭力。」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指出,在數位廣告成本飆升、新客轉換日益困難的趨勢下,「私域經營」就成了品牌必修課;依賴流量已不夠,如何讓顧客留下、回購、持續互動更是關鍵。

為了深化會員經營,美而快團隊開始深入分析會員行為,區分出長期未購、已回訪未結帳、潛在高價值等類型客群,再依據行為進行對應溝通與內容推播。然而,分眾管理極為繁瑣,需仰賴大量人力與反覆操作,「每天都得手動撈資料、打包受眾、分眾投遞。」王志仁直言,這是一項曠日費時、卻無法逃避的任務。

直通國際
圖/ 數位時代

對此,美而快選擇導入直通國際的客戶數據平台 CDP,以系統思維出發,打造可長期營運、可擴張、可迭代的顧客管理模式。

對美而快而言,導入 CDP 後最直觀的改變就是「效率」。例如:過去每日需手動處理的「180 天未購會員」分眾任務,現在可藉由自動化流程完成,釋放行銷人力,專注策略性規劃。同時,團隊也開始盤點冗餘的 LINE OA 投遞對象,刪除一年以上無回應的 LINE 會員,反而讓開封率與點擊率雙雙提升,ROAS 更一舉翻倍。

打通線上、線下任督二脈,CDP 為 OMO 鋪路

當 CDP 不再只是行銷工具,而是轉變為驅動企業營運的中樞系統,其價值即體現在資料整合、流程優化與策略制定的全面提升。美而快導入直通國際 CDP 後,另一個有感的突破就是線上、線下數據的打通,成功串聯集團旗下多元品牌通路,重構消費者旅程。

以 2023 年底開幕的 UR Living 實體門市為契機,美而快同步推動 App 積點與會員綁定機制,鼓勵實體顧客登入線上會員系統;同時,透過 CDP 將線下交易資料完整回收,不只實現會員輪廓識別,也為 OMO 策略奠定基礎。這套整合機制迅速展現成效——以主力品牌 PAZZO 為例,實體店開幕後,線上會員與營收成長 25%,其中近半新客來自實體通路。

「線下其實是很有效的新客來源,像 PAZZO 的新會員裡,有一半都是從線下來的,」總經理王志仁分享,若從會員結構觀察,不同品牌在線上、線下的表現其實有所差異,例如 PAZZO 線上與線下客群各占一半,而部分新品牌則在線下更具導流優勢。

有了 CDP 整合數據,美而快得以建立「雙向引流、數據貫通」的 OMO 策略,聚焦顧客行為與場域偏好,讓每一個接觸點都更精準、更有價值。

CDP 驅動商品決策,預測力成關鍵競爭力

讓數據真正驅動企業運作,關鍵在於能否跨出行銷部門,擴展至商品、內容與營運等決策核心。對美而快而言,這樣的延伸雖仍在逐步建立,卻已有方向。

服飾業的商品多為非結構化資料,細節如剪裁、材質、風格等變化極大,加上時尚週期更迭快速,除了基本的品類與顏色,很難建立細緻穩定的分類模型。即便如此,美而快仍透過 CDP 進行購物行為分析,掌握哪些商品高瀏覽但未轉換、哪些品項吸引新客,並回饋給內容與商品團隊,作為優化依據。「我們希望透過 CDP 協助商品開發,更細緻地理解交易失敗的新客行為,去改善、去優化,」王志仁表示。

「對零售業來說,不管是 AI 還是數據,最終目標都是『預測』。預測商品熱度、預測顧客行為、預測營收走向——能預測,才能控制成本、降低風險。而『數據』是每天必須做到的基本功。如果沒有奠定基礎,就無從發揮後續價值。」王志仁強調,一步一步把數據的基本功打穩,紮實累積、系統性整合,CDP 才能發揮價值,為預測力打下基礎。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