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M1晶片在性能、續航、乃至對軟體生態的顛覆,驚訝了不少人,而搭載M1晶片的MacBook Pro與MacBook Air模具沒有改變,也讓人越發期待2021年發售的新Mac系列產品。
隨著時間的流動,Mac產品的資訊也逐漸曝光,除了先前提到的刪除Touch Bar、Magsafe回歸之外,號稱蘋果最強分析師的郭明錤再次發表報告,表示新MacBook Pro將迎來HDMI介面和SD記憶卡介面。
此外iMac產品也被爆出將回歸多彩設計,結合先前iPhone 12採用直角邊框的設計,蘋果打算大步走向「復古時代」嗎?
也許其中存在著向經典致敬的可能,但將其歸為「設計是一個輪迴」似乎顯得有些單薄,設計輪迴的說法並不完全適用於電子產品。
「設計是一個輪迴」不完全適用於電子產品
HDMI介面和記憶卡介面的回歸,外界大部分認為是蘋果聽取專業使用者的意見所做出的調整,畢竟先前16英寸MacBook Pro就有根據使用者的反饋來調整實體ESC按鍵的傳統。
更多介面的回歸,也和蘋果2016年在MacBook系列產品砍掉USB-A、記憶卡介面等,轉而全面採用USB-C接頭有關。雖然說USB-C有利於統一介面,但配件生態過了5年,仍然算不上完善。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選擇USB-C轉lightning、雙USB-C線等轉接線,就是一項不容易的決定。因為線材也會有專門的規格標準,傳送速率、相容性都是其中之一,能用但不一定好用;對於專業用戶來說,能用和好用的標準就上升了不少,他們往往對傳輸性能、相容性、穩定性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對於經常拍攝的用戶來說,電腦自帶SD記憶卡,還是較為更方便一些。
專業使用者期待的是穩定性,先前全系列砍掉SD介面等對MacBook Pro系列來說,這一步跨得有點大。
M1晶片的出現對於MacBook Pro產品來說也是一個契機,一方面蘋果吸引專業使用者轉向ARM架構所建構的軟體生態,除了M1自身的表現之外,更友善的介面也是不小的助力。
另一方面,M1晶片的表現,也讓改換模具這個做法顯得更適切且合理。
根據iFixit發佈的拆機圖,無論是MacBook Pro或MacBook Air,搭載M1晶片的版本與舊款在內部的配置上並沒有不同,MacBook Air甚至在原來擺放風扇的地方換成了一塊鋁製擴展器。這也說明著,產品內部還有空間可以被高效率地利用。
M1的效能功耗比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不僅續航力提升、熱度表現也不高,而散熱壓力低也有利於蘋果針對MacBook Pro產品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
此外,郭明錤在預測中也提到今年新MacBook Pro將採用和iPhone 12類似的直角邊框設計,這也有利於放下面積比例較高的HDMI介面。
這些介面的回歸,並不符合「設計是一個輪迴」的概念,而是技術發展與用戶需求之間的平衡之舉,而MacBook Pro產品前幾年對蝶式鍵盤、Touch Bar的多方調整也適用於這個解讀。
除此之外,iPhone 12和iPhone 4一樣的直角邊框及玻璃加金屬中框的「三明治」風格,讓不少人認為這是蘋果在向經典致敬。
然而其中有致敬的部分,也有技術發展的部分,像玻璃背蓋的引入,一方面是為了搭配Magsafe,能更好地使用無線充電;另一方面,大猩猩玻璃的抗摔能力提升及蘋果在切割拼接工藝上的成長,讓iPhone 12的金屬中框與螢幕、玻璃背蓋能更精密地貼合,最大程度地追求一體性。
在蘋果產品當中,經典設計的回歸現象並不少見,其中涉及到技術發展的限制,也有蘋果主動為之的原因。
為了促成換機大週期,蘋果也在推波助瀾
說完因技術發展而被動引入的過渡方案,來聊聊蘋果的主動為之,也就是致敬經典設計。
iPhone 12上的直角邊框、iMac傳聞回歸多彩設計都引發了大量討論,畢竟上一款提供多種色彩類型的iMac已經是近二十年前,而從輿論的反應中,大家對於外型的大變化還是抱有較為正面的看法。
回顧iPhone和Mac產品的發展,會發現每隔幾年蘋果都會對產品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修改,蘋果要將新技術轉換成提升體驗的產品設計,隨之形成的週期也頗具玩味,而外型的大幅修改對於iPhone用戶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換機吸引力。
蘋果為何要按照週期對產品進行大幅修改呢?首先是 為了符合使用者的換機習慣 。隨著手機性能的不斷成長,以及軟體、系統支援平均週期進一步成長,無論是iPhone或Android用戶的換機週期都在成長,2–3年成為了大部分使用者的常態。
透過週期化的大更新節奏,讓蘋果適應了使用者換機週期成長的習慣,而外型的更改、新技術的應用、新通訊協議的支援,則是利用外觀和功能的提升來吸引舊款裝置的使用者,更大程度的刺激市場,進而形成大規模換機的現象。
與此同時,因技術發展而消逝的經典設計回歸,也是吸引老用戶的極佳工具之一。
另一方面, 外觀與功能的提升促使舊用戶換機,也進一步避免了使用者的流失,以確保舊用戶都留在蘋果所建構的生態圈當中 。可以說,週期化的更迭節奏即適應了用戶習慣,也推動了蘋果產品的銷售。
同樣的,此邏輯也可以應用在Mac產品上。電腦發展的歷史遠比智慧型手機要長,「 安迪-比爾定律 」仍未完全失效,硬體性能的成長需要被更加成熟的軟體應用消耗,一增一減之間推動著市場的發展。
輕薄筆電、高性能筆電、桌機,證明了電腦是一個高度分化且成熟的市場,每年新品的性能與軟體的耗能成長都有限,導致換機週期比手機要來得長。
M1晶片的出現就是新一輪週期的預兆,蘋果要在這幾年間完成從MacBook系列到Mac Pro的全系列變更。
長時間的反覆運算週期,讓蘋果能充分的消化新技術,將其轉化為真正能提升使用體驗的產品設計,同時也能適應人們的換機週期,促成更多的銷售。
在產品大週期的背後,是蘋果在技術發展下追求產品設計的最佳解答,甚至是終極形態。
為了追求無線化的未來,輪迴不會停止
產品設計的最佳解答,指的是在某個時期內的技術發展、成本均衡,以及最大程度地滿足幾乎所有人的需求等條件之下,催生出的產品設計。
因此,能夠理解經典設計為何不斷出現在電子產品當中。經典設計被淘汰不一定是不好,也許是因為在追求最佳解答的過程中不再適用,而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經典設計將會是一個好選擇。
回顧蘋果旗下多款產品的歷史,會發現一體化和無線化是蘋果追求的終極目標,自從2008年MacBook Air用上一體成型的外殼工藝後,蘋果就癡迷於將其擴展到更多產品上。
2016年MacBook Pro全系列改用USB-C接頭,顯然也是為了增加產品的一體性;到了手機上,蘋果於iPhone 6實現了一體成型的工藝,雖然之後因無線充電的功能,將背蓋換成玻璃,但蘋果依然在試圖減少拼接痕跡,塑造出一體化的觸感和視覺享受。
自iPhone 11開始,蘋果採用了全新的背蓋工藝,直接在一整塊玻璃上打孔,而非將鏡頭模組與玻璃拼接。
至於對無線化的追求,蘋果也曾多次強調。在AirPods的宣傳影片中,蘋果前首席設計師Jony Ive提到:
「 我們相信,未來將是一個無線的世界。這只是我們邁向真正無線未來的一小步。 」
在瞭解蘋果對產品終極形態的追求後,就能看懂它為何屢次縮減介面,分析師郭明錤針對iPhone的最新預測報告中也提到了,取代lightning接頭的可能是無介面並搭配MagSafe的設計。
iPhone之所以能在無線化這條路上始終堅持,而Mac則是回到原地,這也和雙方不一樣的生態有關。
作為iPhone生態的掌控者,蘋果對配件生態有著生殺大權,MFI認證體系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在砍掉3.5mm接頭時,也端出了AirPods這般優秀的解決方案。
反觀電腦的配件生態,蘋果就沒有這麼大的掌控權了。作為生產力裝置,仍然需要透過大量硬體與外部進行數據交換。
在軟體端,蘋果已經建構出一套基於iCloud的數據傳輸方式,隨著網路傳輸的發展,剩下有待解決的就是硬體問題了。
為了追求無線化的世界,蘋果產品的輪迴發展還在繼續。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文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