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掀起音樂界革命的工程師奧滕斯過世了——奧滕斯是領軍團隊發明出卡式錄音帶,讓人們聽音樂越來越方便的關鍵人物。
本月6號,在荷蘭北布拉班特省(North Brabant)的村莊德伊澤爾(Duizel),發明卡式錄音帶並協助CD問世的荷蘭籍工程師奧滕斯(Lou Ottens)在家中逝世,享耆壽94歲。
二戰期間,年少的奧滕斯曾自行組裝收音機
奧滕斯出生於1926年6月21日,自小就對工程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納粹德國佔領荷蘭之後,奧滕斯就曾自行組裝出一台收音機,讓他和父母可以收聽BBC的廣播節目「Radio Oranje」。
(編按:Radio Oranje是BBC在二戰期間的廣播節目,從倫敦播送到被納粹德國佔領的荷蘭,全長約15分鐘,內容包括時事評論、政治演講等。)
其中,為了避開納粹政權使用的電波干擾器,奧滕斯在收音機上頭加裝了定向天線,並將之命名為「德國過濾器」(Germanenfilter)。
爾後,奧滕斯在戰爭期間獲得工程學學位,並於1952年前往比利時哈瑟爾特(Hasselt)的飛利浦(Philips)工廠工作。八年後,他晉升為飛利浦最新成立的產品開發部門負責人。
奧滕斯在擔任負責人一年後,就推出了「EL 3585」。這是飛利浦推出的第一台可攜式磁帶錄音機,且熱銷超過100萬組。
對笨重的盤式錄音帶感到厭煩,才創造出卡式錄音帶
自「EL 3585」推出後又過了兩年,奧滕斯帶領他的團隊一起發明出劃時代的卡式錄音帶。而科技出自於人性,奧滕斯最初發明卡式錄音帶的理由,其實是因為討厭當時笨重又巨大的盤式錄音帶。
「 之所以會發明卡式錄音帶,只是因為對於現有的磁帶錄音機感到厭煩,就是這麼簡單。 」奧滕斯在某次受訪時表示。
在奧滕斯的構想中,卡式錄音帶應該要小到可以放進外套口袋裡,而磁帶也必須密封在盒子裡頭,並非像盤式錄音帶一樣裸露在外,容易弄亂、打結。終於在1963年柏林的一場電子產品博覽會上,第一款卡式錄音帶正式面世,產品旁邊則搭配著令人驚奇的標語:「 比一包香菸還小! 」
與Sony攜手建立標準規格,下一代音樂革命CD隨之而來
這般劃時代的發明隨後被傳到了日本,日本境內也因此出現各種規格的錄音帶複製品,磁帶格式、尺寸不同,播放時間也不一樣,進而造成市場的混亂。
最後在奧滕斯的促成之下,飛利浦和日本索尼(Sony)達成協議,將取得專利的飛利浦錄音帶作為唯一的標準規格,從此以後,卡式錄音帶的風潮在全世界遍地開花,時至今日,這個便利的小盒子已至少熱賣了1,000億個。
1972年,奧滕斯轉任飛利浦物理實驗室(NatLab)的音頻總監,他在那裡參與了CD的製作過程,且與日本Sony建立了合作關係。於是在1980年,直徑12公分的飛利浦–Sony標準CD規格就此誕生,而CD在1982年正式面世後,至今已有至少2,000億片的銷售紀錄。
若要問奧滕斯,他對這兩項劃時代的發明抱持著哪些想法,他總是謙虛地認為自己只是在做喜歡的事:「我們只是一群快樂玩耍的小孩而已。我們並不覺得自己有做任何很偉大的事,這對我們而言,就是一種運動。」
正因如此,奧滕斯甚至沒想過卡式錄音帶會造成新一代的風潮。在2017年的紀錄片《卡式:一個紀錄片的混音帶》(Cassette: A Documentary Mixtape,暫譯)中就可以注意到,即便到了錄音帶已不再盛行的50年後,奧滕斯對於當初的流行似乎仍相當驚訝。
「我們預期它會獲得成功,而不是形成一個革命。」奧滕斯說。
另一方面,對奧滕斯來說,既然如此熱愛發明,他的遺憾自然也和發明有關。他在某次受訪時透露,自己對於Sony發明隨身聽「Walkman」一事感到很傷心。
「居然不是我們(指飛利浦),這件事至今還是讓我很難過。」
懷舊感在作祟!卡式錄音帶重出江湖?
近年來,卡式錄音帶和黑膠唱片似乎開始重新崛起,但身為卡式錄音帶之父,奧滕斯在生前卻不太喜歡這個發展。
「 沒有什麼可以比得上CD的音質 ,」他曾經向荷蘭報紙NRC這麼說:「CD絕對沒有噪音跟雜音。但錄音帶永遠辦不到這一點……我曾經做過很多個播放器,我知道黑膠唱片的音質會跟原本的不一樣。我認為人們主要只是想聽到他們想聽的東西。」
在《卡式:一個紀錄片的混音帶》中,奧滕斯則將卡式錄音帶的新風潮歸因於一種懷舊感——「現在或多或少是在追求一種懷舊感吧,人們出於懷舊感才會喜歡比較差的音質,」奧滕斯這麼說。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