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五(3/19)就要再來高雄看看投資環境,」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這樣告知《數位時代》,原因無它,因為台灣所擁有的人力素質、成本的優勢,一直是黃崇仁認為半導體能在台深耕的關鍵因素,同時面對全球晶圓產能吃緊,擴廠成為了他認為解決產能的方式,「當然眼前還是先將銅鑼廠處理好,」而他口中的銅鑼廠也將於下週四(3/25)正式動土。
從新竹一路向南延伸,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已經將觸角伸進台南科學園區,去(2020)年一場會議上,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也首度鬆口落腳高雄一事,瞬間讓高雄科學園區成了話題上的主角。不過沒被外界了解的是,封測大廠日月光其實正是以高雄楠梓為基地,站穩全球成為市占第一的半導體下游封測業者,同時配合著外商英特格、先進半導體及穩懋等業者皆將落腳高雄,其實高雄正逐步建構成一個頗具態勢的產業聚落。
陳其邁:投資額破千億,有望帶動高雄產業鏈翻轉
今(16)日一場以「2021加碼投資大高雄產業論壇」的活動上,市長陳其邁也親自蒞臨。
他表示高雄市是台北市的11倍大,有四個醫學中心以及外僑學校,生活品質高之外,行政院宣布5年110億、在高雄打造「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更是國內投資額最大、最完整的5G、AIoT實證場域,「預計將吸引140多家營運商、系統商等廠家進駐,連微軟和亞馬遜都會進駐。」
不只如此,自去年的國巨、穩懋等8家半導體業者半導體產業加碼投資破千億新台幣,今年相關預約投資額也已破千億新台幣,陳其邁表示將帶動南部科技廊道彎道超車,成為全台最有價值的半導體產業聚落。另外,放眼全台灣的科學園區,近3年內要找到完整的土地相對困難,而高雄正是現成、可取用的選項,因此他有信心高雄將帶動南台灣科技產業鏈翻轉。
高雄科學園區優勢:交通便利、水資源充裕
擁有地主優勢的日月光集團資深副總經理周光春,也親自分享了個人的看法。
他表示從地圖來看,高雄往北有楠梓、橋頭、路竹並一路延伸到台南科學園區,往南則有高雄加工出口區、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甚至能延伸到屏東科學園區,更重要的是這些工業區所在的位置,幾乎都有高雄捷運貫穿,「放眼其他科學園區還沒有看到這樣便利的規劃,」這對於各廠商間的交流及員工通勤都有絕佳的優勢。
另一方面,半導體最關心的「缺水」難題,周光春也表示高雄擁有著相比其他科學園區不同的優勢。他指出,高雄所仰賴高屏溪、其源頭來自於玉山,擁有高海拔以及南北流向的優勢,讓高雄產業所使用的水資源不全然受制於降水的多寡;但台南以北的科學園區都因為礙於河川東西流向、短促的緣故無法擷取使用,需要仰賴水庫支援而受限於降水量的多寡,成了產業發展的課題
因此周光春也透露,目前日月光在高雄的員工數約2.5萬人,相比韓國三星4萬人的封測廠仍有一段差距,但在著高雄市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規劃與願景下,配合著5G、AIoT、電動車等趨勢的驅動,希望能以韓國三星為目標超越他們的規模。
黃崇仁:車用晶片缺貨讓人再度見識台灣的重要性
而黃崇仁也透露不排除落腳高雄設廠,面對「缺水」問題,他則認為這不是企業一己之力所能解決的,「需要政府的幫助才是。」
但無論如何,黃崇仁認為,即便現在歐洲、大陸都要自己做半導體,也無需擔心,台灣最大的優勢正是優秀的工程師人才,「矽谷工程師一個年薪要18萬美元(約504萬新台幣),」不過換算台灣工程師的年薪都能請6個,「即便每個台灣工程師的能力是矽谷工程師的75%,但六個工程師一起努力總不會差吧?」
另一方面,黃崇仁也用數字來強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不可取代性。他說全球有將近3/4手機的IC是台灣做的,扣除掉三星就是95%,台灣對全球行動通訊供應鏈的影響力可想而知,而近期車用半導體又是另一個例子。
黃崇仁透露,當時車用半導體向台積電等業者砍單,又因為車用電子即時生產(just-in-time)供應鏈的特性,讓他們在產能滿載的情況下難以重回生產線上,不過一台百萬的雙B名車、半導體成本僅600多美元(約16,800元新台幣),卻因為幾個晶片造成車廠癱瘓、無法出貨,他透露,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就說只能想辦法幫助他們,即便調整訂單順序也要做,這也讓力積電一起出手協助,更讓人看到台灣半導體產業已經到了不可缺乏的地步。
因此,黃崇仁形容這從新竹一路延伸到高屏的西半邊「科技廊帶」,將會是台灣最強的天然屏障,「當包括Google、微軟資料中心甚至是能提供全球驅動新應用科技的技術都在這兒,」兩岸緊張的局勢肯定會因為有這西半邊的科技廊帶而給台灣一個最好的保護,「這些是全球最有價值的東西,」黃崇仁說。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