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松菸三號倉庫,搖曳的燈光、筆直的伸展台,配上節奏感強烈的音樂,這不是服裝發表會的現場,而是MIH聯盟首次的會員聚會(MIH Alliance Member Gathering),執行長鄭顯聰穿著一身黑走上伸展台,「今天是一個輕鬆的場合,大家不要當成是官方活動。」
或許是不熟悉這樣的場合,鄭顯聰剛開場神情略顯緊張與不自在,接著,他向台下的聯盟成員,分享這半年來最新的進展。
外界常常會混淆鴻華先進,跟MIH聯盟之間的關係。
鴻華先進是鴻海與裕隆合資的子公司,MIH電動車開放平台為鴻華所有;MIH聯盟則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組織,以MIH電動車開放平台為基礎,成立的目的,在於讓各個領域的軟硬體合作夥伴,一起共同發展電動車產業,除了讓軟體創新企業擁有發揮的舞台之外,同時也提供傳統汽車供應鏈在軟體定義汽車趨勢下的一個轉型的機會。
去年10月在鴻海科技日上,MIH聯盟正式出現在大眾視野,成立短短不到6個月,截至目前,已經超過1200家聯盟成員。
根據官方資料,參與的廠商橫跨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及北美洲共43個國家地區,產業涵蓋軟硬體、服務等領域(硬體90%、軟體10%),此外,傳統車輛產業佔67%、資通訊產業佔13%、網路軟體產業10%、其他類10%。
最新的進展是,MIH聯盟預計在10月發布New EVKit,並計劃在2022年推出電動大巴(E-bus),2023年C級距電動車(Model-C)就會量產上市。
活動上,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介紹了兩款參考車型,現場也擺放了實體模型車。
這兩款車型平台跟零件,都是可以讓聯盟成員共用的,「以MIH底盤平台為例,有50%到100%的平台元件共用率,可大幅降低開發成本、縮短開放時程。」
舉例來說,廠商可以依照自己的設計,更換不同的車燈、保險桿以及車殼樣式;對供應鏈來說,用規格化、標準化方式開發產品,可以快速將產品銷往海外市場。
李秉彥說,台灣將在2030年將巴士全部電動化,希望透過這款參考車型,替台灣巴士產業注入新活力。未來,還會持續推出更多參考車型,邀請夥伴共同開發。
聯盟成員該如何合作?會中沒答案
MIH聯盟雖然是由鴻海所推動,但未來會以獨立的方式運作,聯盟預計會在6月舉行聯盟大會,並在7月正式成立,
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說,過去鴻海有ICT產業的經驗,未來會以創始成員的身分,繼續待在聯盟中,「重點是替大家找商機、找出海口。」至於未來組織結構運作的方式、是否會上市等相關細節,官方預計會在六月左右對外公布。
首場的會員線下聚會,大家最關心的議題,是MIH聯盟的成員彼此之間該如何合作?以及上千家的廠商該如何整合?超過兩個小時的活動中,花了將近八成的時間,讓各家廠商上台宣傳、播放祝賀影片,都沒有詳細說明細節,無論是現場參與的廠商,或是線上觀看直播的網友,都留下滿頭問號。
《數位時代》訪問了今天與會的MIH聯盟伙伴,廠商則表示沒有料到是這樣夜店風的安排,他們帶著希望理解HOW(聯盟如何運作)的期望而來,但可惜現場談得不多,出席的業者對車聯網也相當關注,對於車聯網在自駕平台上是主要還是次要功能期望有更多瞭解,更希望知道究竟何時會有具體的技術討論。
在鴻海官方提供的新聞資料中,僅有針對「同性質的廠商,該怎麼在聯盟合作呢?」進行說明。
官方的說法是,聯盟中同質性的夥伴,所提供的產品有競爭力比重差異,舉例來說,有性能好價格較高、有著重經濟性實用性的等等,這時將兩家組合在一起時反而成了一種互補的效果可以共同提供不同選擇。在產品真的大同小異時,也提供了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提升產業競爭力。
劉揚偉:要成功必須掌握三大原則
隨著世界主要大國,紛紛提出禁售燃油車的時程,蘋果、小米等科技公司,相繼宣布投入電動車技術研發,未來3~5年將能看到電動車產業爆炸性的成長。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說,MIH聯盟的成立,要非常感謝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如果沒有過去裕隆研發的基礎,就沒有今天的MIH。」
劉揚偉說,過去台灣因為市場小,汽車產業很難做B2C市場,但現在用電動車平台的概念做B2B生意,將人才聚集起來,會是一個非常適合台灣發展電動車的商業模式。
「電動車是台灣的歷史新機遇,」劉揚偉說若是要成功,必須掌握三大原則。
首先是「開放」,透過平台模式,讓成員功能分享資源、改善缺失,避免軟硬體重複投資,還能降低開發成本、縮短開發時程,讓電動車產品更快進入市場。
第二原則是「出海口」,劉揚偉認為MIH聯盟不能只是扮演制定規範的平台,必須要能掌握出海口,讓會員加入後生意變更大。
第三是「中立性」,平台發展要強,就必須維持中立性,MIH聯盟最初雖然是由鴻海催生,但在七月後會變成獨立組織,「2021年是MIH在電動車扎根的原年。」劉揚偉滿懷期待的說。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