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品牌特斯拉過去一年寫下電動車驚奇,即便2020年特斯拉交車數、營收都不到豐田的十分之一,但特斯拉市值仍超越豐田,讓外界認知電動車代表未來。
放眼台灣,近來鴻海積極倡議MIH電動車開放平台,透過開放技術規格、彈性模組化,解決傳統汽車業的開發痛點,目前參與成員已突破800家。金庫資本合夥人丁學文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點子,但仍有挑戰待突破。
丁學文從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身上,歸納出4個特斯拉成功的關鍵,提供產業參考。
善用資本語言對話,特斯拉成功4關鍵
第一,有容乃大: 一開始馬斯克告訴外界,特斯拉是科技公司,A輪吸引矽谷創投支持,接著表明自己不會造車,進一步吸引戴姆勒、豐田投資,還曾教特斯拉怎麼造車,後來特斯拉在2010年IPO上市。「馬斯克一直說他不會,並找所有人來當他股東,補足他所欠缺的,」丁學文說。
第二,借力使力: 過去美國前總統川普政府曾說特斯拉是美國驕傲,後來特斯拉跑去中國設廠,當時全世界都說中國想學特斯拉的技術,「但特斯拉利用中國市場降低成本,特斯拉的估值、銷量就上來,並達到轉虧為盈,」丁學文說,這就是借力使力最好典範。
第三,資本運作: 企業必須學會用「資本語言」來對話,丁學文認為,如果企業心胸狹隘,也不懂資本運作,凡是都要控股,也不願跟當地政府談合作,就難以成功。
第四,技術革新: 特斯拉工廠採用世界最大車身壓鑄機來生產車輛,透過「一體成型」技術,大幅減少電動車零件數量,提升產生效率。此外特斯拉的鋁合金都是自己研發,且占據整體車輛3成成本的電池,透過自行研發,以掌控成本。
看待接下來電動車、傳統車廠的競爭,丁學文認為,未來電動車不一定是特斯拉一統天下,純電動車廠特斯拉絕對是龍頭,但傳統車廠則很難說。今年起傳統車廠紛推電動車款,目前歐洲、美國的銷售第一的電動車也不是特斯拉,歐洲是大眾、美國則是福特品牌。
傳統車廠、科技公司、新創,誰會給MIH聯盟單子?
不只國外積極發展電動車,國內鴻海集團提出MIH電動車開放平台,要幫助車廠做電動車「底盤」,找尋業務出海口。
外界好奇特斯拉、傳統車廠、科技公司、新創四大造車勢力,誰會給MIH訂單?丁學文不諱言,傳統車廠不會給MIH訂單,「如果連地基跟車都給你,我(指傳統車廠)不就變成設計師嗎?只負責買沙發。」
至於像百度、蘋果等科技公司,丁學文引用馬斯克的話,「做手機的絕對不能做車,」汽車比智慧手機、智慧手錶複雜,汽車認證要五年,蘋果、Google能等五年嗎?光認證就是一個問題。
至於特斯拉就更不可能給MIH單子,要知道馬斯克在矽谷、車界是出名的「摳」,很會節省成本。
而MIH聯盟會不會成功,最終得看目前與鴻海合作的車廠,如Fisker、拜騰等新創公司,會不會成功翻身。言下之意,MIH聯盟仍充滿挑戰。丁學文語重心長說,「 台灣不能再抱持只要把東西做好,就會有人來買」 的迷思,應從特斯拉身上吸取成功經驗。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