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過南韓,一定在機場看過大韓航空(Korean Airlines)、韓亞航(Asiana Airlines)這兩家航空公司,過去32年,他們是南韓航空業兩大龍頭,不過這樣的場景,恐怕很快就會改變。
時間回到去年(2020)11月,大韓航空宣布要收購韓亞航空,大韓航空社長吳基洪(Woo Kee-hong)近日受訪表示,兩家公司預計在2024年可以完成合併,韓亞航空將走入歷史。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數據,2019全年客、貨運總量,大韓及韓亞航空,分別在全球排名第19及第29名,兩家航空公司併購後,排名可以上升到全球第七名,這將是自新冠疫情爆發後,全球首宗大型航空合併案。
未來,究竟會對亞洲航空產業帶來哪些影響,《數位時代》帶你一次看懂。
兩大航空合併,疫情只是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大韓航空與韓亞航走向合併,背後原因,並不是只有疫情影響這麼單純。
1962年成立的大韓航空,是南韓的國家航空公司,地位類似於台灣的華航,在1980年代以前,大韓航空幾乎獨霸南韓航空市場。
隨著經濟發展、出國需求增加,運能已經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加上南韓商界對於大韓航空背後的韓進集團壟斷航空市場,也感到非常不滿意,讓錦湖集團決定,在1988年成立韓亞航,地位類似於台灣的長榮航空,自此開啟兩大航空公司相互競逐的時代。
屬於星空聯盟的韓亞航,總部及國際線樞紐機場位於首爾的仁川國際機場,而國內樞紐則是首爾金浦國際機場,因為服務品質很好,還曾獲選Skytrax評為「五星級航空公司」。
但其實,早在疫情爆發以前,韓亞航就因債務問題造成財務狀況相當差,為減少虧損,母公司錦湖集團在2019年將33.47%股份出售給HDC現代產業,並將旗下老舊的B747-400和B767-300等機型加速除役。
原本以為這些措施可以讓財務止血,想不到2020年全球爆發疫情,加速韓亞航財務惡化速度,現代產業在一年多後,就在2020年9月決定放棄收購韓亞航,擺脫這塊燙手山芋。
為了挽救韓亞航的財務危機,南韓政府在2020年11月16日通過讓國營韓國產業銀行,向大韓航空母公司韓進集團挹注資金8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06億元),協助韓進收購韓亞航。
大韓航空社長:2024年完成合併
大韓航空社長吳基洪最近受訪時表示,唯有透過合併重組,才能夠改善公司的財務結構,並讓公司長期生存下去,預估兩家公司合併需要兩年的時間,要到2024年才能完成,在這之前,兩家航空公司還是會維持獨立運作。
兩家航空公司要合併,牽涉的層面方常廣。首先,大韓航空屬於天合聯盟(SkyTeam)、韓亞航空屬於星空聯盟(Star Alliance),代表會員常客計畫、航線安排都要重新規劃,此外,IT系統、財務、組織營運都需要時間整合。
機隊部分,兩家公司相同機型但不同引擎的飛機,將進行全面性整合,也會淘汰機齡較大的飛機,吳基洪說,初步看來,兩家公司重複性的工作職位,數量約有1,200個,將會透過遇缺不補、退休等方式,來取代裁員。
而這起合併案完成後,除了對兩家公司本身的影響外,又會對亞洲及全球產業帶來哪些衝擊呢?
觀察一:搶攻轉機客,仁川機場更有優勢
朝陽科大飛航系主任盧衍良認為,「依照大韓民族的天性,既然要整併,自然就朝向作到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思考。」最大的改變,就是兩家公司的資源整合,原本對內的競爭關係,也將一致對外,強強聯手,可能侵蝕到亞洲各航空公司的客源。
仁川機場是南韓對外主要的國際機場,最大宗的客源就是轉機客,許多台灣人會經由首爾,轉往歐美等目的地。盧衍良分析,在東亞地區同樣主攻轉機客生意的還有香港赤鱲角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仁川機場的優勢是地理位置緯度較高,服務東北亞轉往北美的旅客,有較大的利基。
除了本身地理上的優勢外,兩家航空公司整併後,在美洲地區的航點數量達290、亞洲航點為80個,加上大韓航空在美國地區的盟友達美航空,將可以組成非常綿密的航線網絡,盧衍良認為,在這樣的趨勢下,可能會形成磁吸現象,讓原本選擇到東京轉機的旅客換到仁川,更加凸顯仁川機場的重要性,南韓在國際航空的地位將更強勢。
回到台灣來說,大韓、韓亞航合併對我國的轉機市場影響並不大,原因是台灣跟韓南韓地理位置不同,形成市場的區隔性。
根據桃機公司數據,台灣轉機客以東南亞轉往北美城市為大宗,占比達到88.48%,國籍航空中,因為長榮航空北美航點較多,根據統計,長榮載運的轉機客占比達9成。
觀察二:亞洲最大廉航將誕生,會對台灣造成影響嗎?
在國家勢力的介入下,不只大韓、韓亞航合併,吳基洪指出,韓進集團旗下的真航空(Jin Air)、韓亞航空旗下子公司釜山航空(Air Busan)、首爾航空(Air Seoul)也都會合併成一間,將成為年總額高達1.7兆韓元的超大型廉價航空企業,也朝著亞洲最大的廉航的目標飛去,是否會重寫亞洲市場的競爭關係?
盧衍良認為,廉價航空的策略就是打價格戰,瞄準的都是四小時航程內的直飛航點,三家航空公司若成功整合,航線雖然會調整,但是瞄準的市場族群不變,「不太可能因此創造出第三國以外的轉機市場。」
此外,廉價航空大部分使用較差的時間帶、選擇二線機場營運,航點多半為不需航權談判的機場,盧衍良認為,未來較可能會有資源整合後降低營運成本的現象,但疫情尚未結束,旅遊市場仍未復甦,未來前景如何、會回到多大的規模,現在較難想像。
根據大韓航空社長吳基洪說法,兩家公司合併要到2024年才能完成,中間還有很多變數,盧衍良就舉例,可能因為兩家公司企業文化差異、內部制度不相容等情況,造成實力不增反減,要說未來對產業影響會有多大,還是要看整合之後的狀況,現在仍言之過早。
參考資料:Asian Aviation、Simple Flying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