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消息,小鵬汽車的自動駕駛硬體研發已經涉入晶片領域。
有相關人士透露,小鵬汽車的自研晶片項目已啟動數月,在中、美兩地同步進行,主要研發自動駕駛的專用晶片。「目前團隊規模不大,大約10人以內。」相關人士稱,「 如果進展順利,小鵬晶片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試產 。」
然而,在2020年第四季的財報會議上,小鵬汽車執行長何小鵬表示「2021年將擴大研發投入,包括與自動駕駛密切相關的硬體。」
在北美,晶片項目的牽線人是小鵬汽車北美營運長Benny Katibian,中國的負責人則是小鵬汽車聯席總裁夏珩。產業人士表示,晶片研發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多地進行是常態。
Benny Katibian與小鵬汽車自動駕駛業務副總裁吳新宙一樣,都來自晶片巨頭高通。加入小鵬汽車後,在自動駕駛中心負責硬體、架構和系統設計等工作,同時維護小鵬汽車與英偉達、高通等晶片企業的合作關係。
而在中國,小鵬汽車也在積極招募晶片技術人才。根據了解,有中國的晶片工程師收到小鵬汽車邀請,「職位要求對晶片項目從立項到執行,做全面的流程管理。」
日前,小鵬汽車執行長在受訪時,對是否自研晶片的問題回應,「目前如果做了,會跟大家說。」
中國三大造車新勢力,紛紛踏入自研領域
特斯拉是車廠自研自動駕駛晶片的「第一人」,利用軟硬體的垂直整合,讓其智慧技術一路領先。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與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研發策略一致,都追求全端自研。「 特斯拉已經做好了,大家照抄作業就行了 。」一位新造車公司高層評價道。
目前,蔚來、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都選擇自行研發軟體和演算法。小鵬汽車從2017年開始搭建自研團隊,目前最大的自研成果——高速自動駕駛導航功能NGP已經交付。蔚來歷經2019年的困頓期,一度擱置了北美的研發進度,並在招募前Momenta研發總監任少卿後,於中國重啟項目。而理想汽車的自動駕駛自研體系,也在2020下半年由技術長王凱牽線推進和完善。
圍繞著自研軟體,三家自動駕駛平台都選擇了英偉達的Orin晶片,後者算力可達200TOPS、功耗45W。
不過,採用第三方計算晶片和自研並不衝突。2016年初,前AMD系統架構師Jim Keller加入特斯拉,擔任Autopilot副總裁,隨後Jim Keller好友Peter Bannon也選擇加盟,特斯拉的自研晶片項目正式啟動。到2019年4月,正式在量產車型上搭載。在這個過程中,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晶片相繼採用了Mobileye的EyeQ3、英偉達Drive PX2等產品,直到自家的晶片成果落地。
根據了解,中國三家車廠皆已不同程度涉入自動駕駛的硬體研發。去年10月,蔚來執行長李斌積極推動自研晶片項目,也招募前小米晶片業務總經理白劍擔任硬體業務副總裁。在今年1月蔚來的年度發布會上,李斌針對自研晶片計劃回應,「自動駕駛晶片不像通用晶片那麼困難,我們會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是否自研晶片,理想汽車的態度尚不明朗,技術長王凱曾表示,英偉達擁有成熟的工具鏈,可幫助車廠快速建立自研演算法。但日前獲悉,王凱帶領的部門已設立一個前沿技術實驗室,不確定是否包含晶片研發。
然而,以智慧技術為首的小鵬汽車,則有更多立場推動晶片自研,該公司的軟體體系已相對成熟,對自動駕駛硬體有更明確的需求和定義。小鵬汽車執行長何小鵬表示,目前已參與到不少硬體層面的設計,也依照我們的長寬高、性能、功能,對光學雷達做出許多調整。
有硬體工程師評論,自研晶片的其中一項好處是 物盡其用 ,「可以將性能、穩定性發揮到最佳化,相較於一般的通用晶片,也能刪減一些用不到的東西,以降低成本。」
而近日剛宣布造車的小米集團,也發布了圖像處理晶片「澎湃C1」。小米創辦人雷軍直言,「 硬體工業大量的技術門檻和累積,最後皆是以晶片形式來體現 。」
技術競賽早已是新造車陣營的常態,而涉入晶片研發,似乎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