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狀病毒(COVID 19,俗稱武漢肺炎)席捲全球一年過去,全球新創融資也變得更為熱絡。新創資料網站Crunchbase指出,2021年第一季全球新創融資金額達到1,250億美元(約台幣3.5兆),不僅較2020年同期飆升94%,也創下單季歷史新高。
Crunchbase指出,全球新創融資金額在這一季首度突破1,000億美元,也突破2018年第四季締造的920億美元成績。而歷史上第三、第四高的金額則分別是2018年第二季的910億美元,以及2020年第三季的870億美元。
新創融資大舉攀升,銀彈集中瞄準少數公司
若再依階段細看的話,種子及天使投資金額在2021年第一季變化不大,保持在4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略微上升2億美元,不過較上一季下降1億美元,但Crunchbase也提醒,由於種子投資通常較晚才會被納入資料庫,實際金額可能比目前的紀錄來得高。
早期階段投資有非常顯著的增長,較去年同期成長63%至355億美元,也較上一季增長45%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種子投資的趨勢,在投資金額不變甚至攀升,交易數本身並沒有顯著成長,反倒呈現下滑,顯示平均投資金額大幅攀升,「貴精不貴多」的趨勢似乎隱隱浮現。
而後期階段及私募股權投資金額則有更驚人的攀升,較去年同期成長122%至856億美元,也較上一季上升56%。Crunchbase表示,79%以上的資金都流入規模在1億美元以上的交易,較2020年同期的63%有所上升,也較上一季的74%為高。
此外,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在2021年第一季便獲得579億美元融資,幾乎占據整體新創融資的一半,較去年3分之1的比例有明顯成長,更揭露了這股集中火力的創投趨勢。
美國經濟復甦、SPAC崛起上市容易,帶動新創投資浪潮
新創投資持續攀升、甚至創下新高點,理由之一是身為新創最大產地的美國,經濟正在持續復甦。疫苗加速接種、失業問題逐漸緩解,美股三大指數持續上揚,S&P 500及道瓊工業指數更創下歷史新高。
而SPAC的崛起也是促進創投金額成長的可能因素,這種「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可以提供新創更便捷、大量的上市管道,不必經過IPO的層層關卡,透過跟空殼公司的合併掛牌,通常可以在3至6個月內完成,遠比IPO的1至2年還要短。
投資人更容易看見回報,可能也更樂於掏出荷包,這或許就能解釋一部分後期投資成長遠較其他階段顯著的原因。
根據投資公司Accelerate的資料,光是今年第一季就已有296起SPAC上市案件,總共籌集960億美元資金,甚至超過去年一整年IPO總計募得的830億美元。
高漲的創投金額也讓獨角獸的誕生遠比過往迅速。Crunchbase透露,今年第一季就增加了112間獨角獸公司,使總數來到779間。作為比較,2020全年誕生的獨角獸公司為159間。
今年第一季的新創收購也更為頻繁,交易數較2020年同期成長45%至631筆,也較上一季成長27%,不過金額則與上一季幾乎持平為571億美元。這一季最大的收購案件為日本家電大廠日立以96億美元買下美國IT企業GlobalLogic,意圖強化IoT技術,並建立進軍海外的基礎。
另外,第一季全球還有80間由創投支持的企業上市,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中國短影音平台快手,目前市值接近1,500億美元;而有韓國亞馬遜之稱的Coupang,也締造繼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海外公司上市紀錄,目前市值為777億美元。
資料來源:Crunchbase、Accele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