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金融業出現一個有趣的趨勢,不再大聲強調品牌,而是盡可能的「隱身」在各種生活場景背後。去麥當勞買薯條,拿出行動支付付款,背後是台新銀行做的收付平台;打開全家的App買茶葉蛋,其實背後是國泰世華代工的。
這就是熱門的「生態系」策略,金融機構把服務埋進生活各種需要用到錢的地方,雖然隱形了,力量卻更強大。《數位時代》去年就以「決勝新金融」為題製作封面故事,拆解台灣金融業者的生態系策略。未來10年,究竟金融會變成什麼模樣?業者若要做生態圈,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
金融創新教父:未來10年,智慧金融成主流
本周《數位時代》舉辦的「金融科技應用高峰會」上,金融創新教父布雷特·金(Brett King)在紐約透過視訊連線,談到近期有許多重要的大事發生。像是密碼貨幣交易所Coinbase上市,象徵新貨幣市場正式攻入傳統金融體系;NFT(非同質化代幣)熱潮席捲全球,人們終於找到新的方式,去維護數位資產。
「到了2030年,也許就沒有銀行了。」 布雷特·金認為科技巨頭、金融科技公司、銀行,將成為未來10年金融產業的三大玩家,無論是哪一方,都必須把自己當成是一家「科技公司」,來規劃發展策略與開發產品。
布雷特·金認為,透過科技的力量,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發展創新業務,傳統銀行本身也正在經歷一場巨變,全球各國對於金融監管的規範,也正與時俱進的作出相對應調整,仔細回想,10年前要提款,必須要有一張提款卡,現在提款只需要一台手機,甚至可以用靜脈、臉部辨識做驗證,就可以領到錢,我們取得金融服務的方式、體驗都發生了很多變化。
未來10年,布雷特·金預言金融服務會變得更智慧,「現在,是你有需求時去銀行,下一步,是銀行可以主動預測你何時有金融需求。」
想像一下,未來你到全聯買菜,銀行會根據購物的金額,可能會透過智慧眼鏡、手機主動提醒,「跟平常買菜的基準相比,你今天似乎有點超出預算了喔。」;又或者你到百貨公司逛街,想買一隻新手機,銀行也會主動提醒你,「你負擔不起新手機,因為這個月還要付房租。」
金融服務不只是在人們需要時出現,下一步,將能依照個人財務狀況,給出花錢、存錢,甚至是理財的建議,這類的服務將是未來金融產業差異化,以及爭取客戶的價值所在。
純網銀怎樣創新?樂天國際銀行:異業夥伴合作是關鍵
樂天國際銀行是第一家在台灣開業的純網銀,在剛開業階段,每一家業者都只會提供存款、貸款等最基礎服務,要爭取客戶,必須讓消費者有感。
總經理佐伯和彥點出兩大方向,首先,「在地異業夥伴合作」將是關鍵,樂天會跟不同產業的業者合作,讓用戶可以在不同場景中取得樂天的服務;第二點是「溝通」,佐伯和彥認為,儘管金管會希望能夠鬆綁更多金融產品,如:保險等到線上去銷售,但樂天也在觀望純網行可以做到什麼,「所以這會是一個持續溝通的過程。」
根據樂天內部資料,發現台灣用戶相較於日本,在下班時間或假日跳出率相對高,可以推測,或許很多民眾依然認為,銀行服務必須要在上班時間才能進行,或許還沒有那麼習慣線上或自動服務。
「關鍵在流程。」佐伯和彥認為,很多傳統銀行把所有的服務都丟在App 上,琳瑯滿目的功能,對消費者來說實在太複雜,「我們需要重新分析大家的需求,打造對一般人需要的時候,就能簡單上手的產品,讓大家更方便可以使用純網路銀行。」
金融業做生態圈,優勢、挑戰有哪些?
無論是Brett King口中的「智慧金融」,或是樂天國際銀行要做的異業合作,背後成觀的關鍵就是生態系策略,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譚宏認為,金融業業做生態系,本身有著許多優勢。
首先,金融是特許行業,傳統金融業者本身就持有牌照,從銀行、證券到保險所有業務都可以做,自由度比較高,且內部已經有成熟的風險控管機制,以及多年累積的實務經驗,無論要做什麼創新,在面對法規監管的問題時,可以較為得心應手。
此外,傳統金融業更有機會做到虛實通路整合,因為本來就有密集的實體通路(分行),這點是科技業者難以追趕的;最後是客戶信任,金融業處理的是錢,無論是蘋果、Google或是特斯拉推出一個金融服務,對使用者來說,雖然心中覺得很炫,若是要把所有的身家財產都投入,內心還是會三思,但一般人對金融機構都有足夠的信任,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不過也是有挑戰,傳統金融業內部工作機制可能不購敏捷、缺乏創新DNA、數據分析處理的能力也比較弱,需要透過招募多元、跨領域的人才,來提升科技戰力。
生態圈的價值在哪裡?
生態圈時常出現在許多新聞標題上,甚至有點被過去濫用,追根究柢,生態系究竟可以帶給金融業哪些價值?
譚宏分析,第一個好處戶降低獲客成本,透過多元的場景,可以大量增加跟客戶的接處點,例如:在旅遊網站賣保險,透過大規模的操作跟數位化通路,譚宏預估獲客成本能降低至少20%。
第二,是數據的收集與變現,整個商品銷售的流程,金融業者可以透過分析數據做決策,例如要推廣信貸產品時,透過分析數據做精準行銷,而不是透過電話推銷亂槍打鳥;要核貸時,也能透過外部數據,例如在該客戶的同意下,參考他的社群媒體資料,可以強化風險管理,預計可以將行銷效果提升10%~20%成左右。
生態系也可以做到強化客戶關係,透過在生態系中的不同場景,提供客戶個人化的整合式服務,例如:台新先前推出「Richart Life」,整合不同零售品牌的點數、寄杯,能提升客戶黏著度。譚宏分析,強化客戶關可以替業者,將客戶活躍度提升10%。
最後一個好處,是可以提升公司估值,他認為生態圈成長的潛力,讓估值比傳統金融機構樂觀,像是新加坡的領先銀行,估值就比其他金融同業提升5~8成。
金融業者做生態圈要成功,譚宏建議,業者必須有精準的策略定位,利用自身的優勢,選擇適合的場景,才能做做差異化競爭。例如:中國信託因為跟中油有發行聯名卡,於是合作了一款「中油Pay App」,結合支付、點數、繳費等功能,做出行車的生態圈。
譚宏也建議,無論是轉型或生態圈,一定要由高層來推動,並充分授權給下屬,才能快速執行,最重要的是,必須招募多元背景、產業的人才,鼓勵員工創新跟犯錯,並持續導入新科技,才能在未來10年不被取代。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