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台灣人的第一張信用卡,有很大的機率是花旗銀行的卡,因為到華納威秀看電影可以打折,去年魏如萱奪下金曲歌后後,花旗也找她代言自家現金回饋卡,這支廣告,許多讀者可能都還有印象。
不過,台灣時間15日晚間傳出重大消息,花旗集團宣布,決定退出包括台灣在內13個國家的消費者金融事業。
所謂的消費金融,指的是包括信用卡、儲蓄、貸款等,提供給個人的金融業務,也就是一般大眾最常跟銀行往來的服務內容。
消息一出震撼金融圈,台灣花旗表示,關於退出消金市場,現階段還沒有確切時間表,在此之前,在台灣的消金業務營運,不會有任何影響。
新任執行長拚改革,花旗:退出13國消金市場,聚焦企金業務
花旗銀行宣布要退出消費金融業務的國家,包括台灣、澳洲、巴林、中國、印度、印尼、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波蘭及俄羅斯這13國。
這項決定,是由今年剛上任的新任花旗執行長佛雷瑟(Jane Fraser)所做出,事實上,佛雷瑟上任面對的,是一連串改革的關卡,花旗過去曾經是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現在營運表現落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及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等對手,佛雷瑟的任務之一就是讓花旗再次強大起來。
佛雷瑟也表示,在這13國退出消金市場的決定,是集團策略的一環,未來會在這13個市場,持續提供包括私人銀行、現金管理部門,以及投資銀行和交易事業等服務。
花旗在這13國退出消金市場的決定,其實並不意外,一直以來花旗的主要獲利來源之一是企業金融,向企業提供貸款、金流處理等服務;而消費金融要獲取客戶,必須要透過開設分行據點,或是在信用卡產品上撒行銷預算,需要耗費的成本比較多,效果卻不一定會很好,佛雷瑟做出放棄部分市場消費金融業務的決定,或許是想替集團瘦身,花更多心力聚焦在賺錢的企業金融上。
發卡量最多外商銀行,200多萬卡友何去何從?台灣花旗:沒有確切時間表
花旗在台灣市場已經深耕60年,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20年底,花旗在台灣的分行有44家;截至今年二月,花旗信用卡在台灣的流通卡數約286萬張卡,是國內第6大發卡銀行,有效卡數約有217萬張卡,是台灣發卡量最大外商銀行。
二月簽帳金額爲156億元,在台灣市場排名一樣是第六,接下來,200多萬卡友何去何從?將成為關注焦點。
業者表示,現在還沒有退出消金市場的確切時間表,在這段期間,花旗在台灣的消費金融營運不會有任何變動,同仁不會有立即的影響,「我們將秉持同樣的精神與熱忱,為我們的消費金融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也確保客戶權益得到保護。」
透過策略的重新調整,接下來在台灣市場,會將資源投資在企業金融、投資銀行、商業金融、金融市場,和財資暨貿易金融事業,「今天集團所發布有關我們在13個市場的消費金融策略調整,完全不會動搖我們對台灣及亞太區的長期承諾。」
台灣花旗在1964年成立辦事處,1965年於台北成立第一家分行,花旗是目前是台灣最大的外商銀行,在190多個國家提供超過140種貨幣的交易,也替700多家跨國公司、1,500多家中小企業和100多家台灣企業集團及金融機構提供銀行服務,過去兩年中,花旗協助客戶從資本市場募集超過50億美元的資金。
截至2020年12月底,台灣花旗稅前盈餘達3.38億美元,從獲利來看,依舊是台灣最大的國際性銀行。業者表示,台灣花旗擁有強健及充裕的資本,2020年資產報酬率(ROA)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分別為1.14%及9.18%,遠高於市場平均值0.59%及7.72%。
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莫兆鴻表示:「近60年,花旗在台灣的營運表現成功亮眼,我們將維持對台灣市場的堅定承諾,致力成為本地與跨國企業客戶、金融機構和公營事業的最佳銀行夥伴。在我們將台灣營運進行轉型以掌握未來成長機會的同時,我們將持續運用花旗獨特的全球網絡和創新能力,提供全方位的企業金融產品及服務,以協助客戶達到永續成長與進步。」
責任編輯:王郁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