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面臨廣告營收衰退、鐵粉老化危機⋯你家電視台如何轉型求生?

你能想像未來10~20年,有YouTube、影音串流平台早已足夠,當電視台的存在價值愈來愈低,有一天真的將不復存在嗎?

談起「電視台」,如今你是否無感?你家的電視機也已久未被開啟嗎?不過你真的能想像未來10~20年,當YouTube、影音串流平台取代電視,電視機有一天將不復存在嗎?

營收衰退、人氣迅速下滑,這是電視台目前面臨的尷尬局面;往更長遠來看,中老年的「電視鐵粉」漸漸老去,年輕人也不開電視了,電視台未來的觀眾到底在哪?他們該如何自處,建立起和觀眾的新連結,讓影響力得以延續,不被真正送上「斷頭台」?

4成年輕收視戶逐漸流失、電視廣告大餅也被咬走

若先把電視台的收入結構拆開來看,大致可分為「系統分潤收入」、「電視廣告」、「版權授權費」、「專案」及「新媒體」幾大塊。

其中占最大宗的是「電視廣告」收入,但廣告價碼和熱度與收視率息息相關,因此價碼近年也不斷往下掉。

三立電視節目部資深副總經理王淑娟透露, 電視台整體收視率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近3年,電視台整體收視率下滑約2~3成,年輕觀眾的情形更嚴重,平均下滑3~4成;近5年來,台灣整體電視廣告預算更下滑了近2成。

另一項主要收入,則是系統分潤。「透過有線電視系統,電視台有將近500萬名戶可以分潤,若訂戶每個月上繳費用為500~600元,電視台業者一戶平均可分到7元,換算一個月有3,500萬元、一年則有4~5億元。」羅世宏估算,新聞台倘若能在49~58台的黃金頻段,兩項收入都不會太差。

但是,過去電視台只需要「單向輸出」——我播什麼、觀眾就看什麼,節目內容中的風吹草動,都能引起觀眾討論,輕輕鬆鬆就把觀眾「鎖」在電視機前。但隨著看電視的人遞減,VOD、SVOD⋯⋯選擇愈來愈多,電視台業者不得不開始出擊,讓「電視節目」如同火車頭般,開啟無限延伸的新生意模式。

「你可以把節目想成一個『IP』,電視只是一個『播放平台』,透過不同的平台接觸不同的受眾,表達方式自然也會不一樣,必須得重新排列組合。」前NCC主委詹婷怡說道。

電視台三大類型節目如何「續命」?

電視台內容分為三大類:「新聞」、「綜藝」及「戲劇」,他們各自的「影響力」延續術和IP變現能力,又是什麼?

新聞〉中天轉戰線上,費心經營「粉絲經濟」

一個小小的台灣,就有近10家電視新聞台並存,他們也是電視台中收視最高的內容類型,電視廣告的獲利表現,自然不在話下。但業者也會擔心:如果有一天連新聞台觀眾都大幅衰退,怎麼辦?能不能去網路找觀眾?

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天新聞完全轉移至線上經營後,全業界都在關注,這樣「完全轉線上」的模式究竟可不可行?

中天新聞自下架52台,開始轉戰YouTube後似乎有意開始經營「粉絲經濟」,在播報過程中開放觀眾斗內,並會即時生成感謝榜,主播也會口頭感謝互動外,經常在節目上cosplay或是「邊吃邊播」,相當娛樂化。

早在2月初、被NCC撤照不到半個月,網友的抖內(donate,指贊助)總金額突破300萬元,穩居台灣第一名的寶座;但如今在第三方網站playboard查詢中天的總內累積金額為427.5萬,成長力道明顯減緩。

「他們現在更像是新聞娛樂節目,但又不肯放棄,仍想要製作專業的新聞,有一點『精神分裂』。如果中天願意放下包袱,轉型成為網路娛樂公司,不要再這樣做新聞,而是像《全民大悶鍋》這種節目,或許還有機會!」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坦言。

戲劇〉聯名品牌,民視《娘家》豬腳創5,000萬元業績

但另一方面,台灣相對薄弱之處,正是戲劇。

「參與電視劇的絕大部分都是創作人,我常常感覺只要跟創作人談商業價值、談錢啊,就很銅臭,他們大多都只停留在創作,但都創作完了再去補強它的商業價值,已經來不及了!」王淑娟說道。

以韓劇舉例,《太陽的後裔》、《來自星星的你》走紅後,一定會掀起周邊一連串地爆紅效應:演員紅了、置入商品紅了、取景的觀光景點也紅了,甚至對整個國家的GDP也開始產生貢獻,這往往也是台灣最缺乏的——如何讓戲劇盡可能地創造更高的產值?

在台灣,戲劇最多只能去做一些「延伸應用」。像是三立透過自家的電商平台電購,販售影劇聯名商品,如《一家人》聯名益生菌、《天之驕女》聯名瘦身飲⋯⋯另以本土劇打出一片天下的民視,曾經一度開賣旗下熱門鄉土劇《娘家》豬腳,就賺下5,000萬元業績,維持民視營運的績效。

王淑娟以三立播畢不久、人氣頗高的自製劇《未來媽媽》再舉例,在前期策劃時就「別有用心」。劇中故事絕大部分都發生在茂盛醫院,事實上該醫院是三立的商業合作夥伴,擁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一來可以提供編劇個案參考及田野調查,再者不僅提供了預算,還支援場地拍攝,讓合作價值最大化。隨著《未來媽媽》走紅,王淑娟表示,茂盛醫院的形象口碑、專業度也會再提升。

未來媽媽
《未來媽媽》是三立剛剛播畢的電視劇,在Netflix上的觀看表現也相當不錯。
圖/ Facebook

綜藝〉打造「超級IP」,開發新生意

至於類型最多元的綜藝節目,方式則相當多元:商品置入、景點置入、周邊商品、策展⋯⋯等等。

像是TVBS的經典節目《女人我最大》、《食尚玩家》圈起了自主電商,做起販售實體商品的生意;三立的《全明星運動會》,則把實境節目上升到賽事等級,開放賣票入場,讓節目跟觀眾有進一步連結。

「在這個時代,電視台數位轉型的邏輯,不應該再是我有什麼就丟什麼,反倒要以觀眾為核心,他們在哪、想要什麼,就從這裡出發。」詹婷怡說道。

但根據NCC《109年廣電市場調查》指出,台灣民眾最最主要收視來源,目前還是有線電視,從2019年的56.1%、上升至64.3%;此外,OTT TV的觀看比重也愈來愈高,從10.5%增加到11.4%,占比已經超過一成。

可見雖然剪線潮從2018年開始,但速度並沒有想像快;除此之外,除了五大線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公視)觀看率衰退明顯外,即便與眾多OTT平台競爭,觀眾對有線電視的內容仍可接受。

財力雄厚、產製經驗老道的電視台,在與OTT平台和YouTube競爭下,無疑能做出好內容,只是思維該怎麼轉、方法該怎麼變,才能讓影響得以繼續延伸?成為現在電視台業者們最重要的一戰。

責任編輯:林美欣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