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圖解】數位身分證停擺百日總檢討!拉近數位國家的距離,台灣還差什麼?

行政院核定48.9億元換發數位身分證,原預定今年7月展開換發,卻因資安疑慮波折不斷,歷經了8年的長跑,為何仍無法說服外界接受數位身分證?

8年前開始研究、系統換發歷經3次流標,總預算達46億的數位身分證計畫「無限期暫緩」,到底碰上哪些問題?

原規劃今年1月在新竹市試辦,7月開始全面換發的數位身分證,新竹市以資安疑慮於去年12月開第一槍喊卡試辦。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聲浪,行政院不得不在今年1月21日宣布暫緩數位身分證發行計畫,至今已停擺100多天。

數位身分證曾被視為政府數位轉型的基礎,猶如一把提供民眾開啟政府線上服務的「鑰匙」,像是線上公民連署、公民投票、申請各種社福津貼與補助等,甚至是綁定手機後,可以達到一支手機完成各項事務。

過去內政部曾說,數位身分證是世界潮流,2021年將有89%國家、約138國採用數位身分證,當國際都在做,台灣為何卡關?

原因一:資安疑慮,難以建立社會信任

其實政府自2013年開始研擬發行數位身分證,長跑8年時間籌備,歷經馬英九、蔡英文兩任總統,去年度曾一度有機會叩關,沒有人認為數位身份證會喊停,直到去年4月台灣人權促進會發起「反對全面換發晶片身分證」連署活動,緊接著7月中研院舉辦大型研討會探討數位身分證的問題,不得不讓發卡機關內政部戶政司正視問題。

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研討會
去年7月29~30日中研院舉辦「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大型研討會,探討數位足跡、剖繪與監控及戶籍、身分個資與國家安全等相關議題。
圖/ 中研院

但數位身分證不只是從紙本變成塑膠卡,還橫跨科技與法律的討論,以及牽涉後端大量的資料管理。當數位身分證變成一把「鑰匙」後,不只可取得政府所有資料,也容易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而民眾的數位足跡也有被搜集的風險,在網路上從事的所有活動或行為,都有留下個資的風險。

面對網路上資安專家、學者的質疑聲浪,去年12月21日內政部長徐國勇曾找數位政委唐鳳救援、直播解惑數位身分證,但針對缺乏專法、資料使用規範等問題都沒有說明,留下一大堆問號。

面對外界疑慮,內政部長徐國勇一貫掛保證回應:「內政部絕不會監控,數位足跡也不會回傳內政部,」但大眾擔心的是,萬一遭到有心人士攻擊,政府的應對措施是什麼?

內政部長徐國勇與政委唐鳳直播
針對換發數位身分證,去年12月21日內政部長徐國勇曾找數位政委唐鳳攜手開直播向民眾釋疑。
圖/ 臉書直播截圖

參與內政部進行數位身分證測試任務的台科大資安中心主任查士朝表示,數位身分證的晶片技術行之多年,要被攻破不是容易的事,但晶片有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功能,無線讀取確實有風險,「當駭客以超強功率的無線電,透過暴力破解就可以知道你家裡住哪裡、叫什麼名字。」

其次,政策推動程序也有明顯瑕疵,2019年4月內政部委託國巨管理顧問公司執行「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規畫案」,負責系統面、製卡面、作業面、宣傳面等規劃,但相關規劃案細節還未明朗,內政部就急著將印製卡片案、軟硬體系統建置及系統驗證案發包,被質疑程序上本末倒置。

整個數位身分證推動過程,政府最大問題是無法建立社會信任,「 老的官僚體系沒辦法體認到現在的數位身分證有很多資安疑慮外,對數位轉型的了解不夠深入,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劉世芳認為,在使用端,要有完善的法治基礎,才能保障數位人權、資安;從政府治理來看,關於資料治理的法案、法條仍不夠,接下來除了內政部,還要納入國發會、科技部、數位發展部等跨部會討論。

原因二:數據隱私,數位足跡有蒐集監控風險

因此,接下來內政部在制定數位身分證專法上,「資料治理」是政府不容忽視的課題,必須釐清資料搜集、處理、利用的規範與控管。包括「在什麼情況下,身分證可以被讀取」、「可以讀取哪些欄位的資料」都需要被定義清楚。

當身分證數位化,在網路上從事的所有活動或行為都會留下痕跡,透過「數位足跡」的蒐集串連,可以鉅細彌遺描繪個人行為。

尤其數位身分證結合自然人憑證的功能,支援健保與社福、護照簽證、公投聯署、國民年金、勞保、育兒津貼等16項業務,若有心人士透過數位身分證取得民眾的數位足跡,不只知道你家兄弟姊妹父母有誰、你的身分證多少,一旦連「自然人憑證區」的資料外洩時,稅收、看什麼病都知道。

原因三:效益不明顯,數位身分證難吸引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推動數位身分證的效益在哪?什麼是非數位身分證不可的功能?政府從未好好對外說明。「沒有分析民眾使用情境與效益,就直接跳到討論數位風險,根本討論不完,」 KPMG安侯數位智能風險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謝昀澤說。

KPMG安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邱述琛建議,政府應與民間單位共同打造使用場域,吸引民眾參與使用。像是新加坡推數位身分證singpass服務,可連結340多個政府及私部門所提供1,400種服務,在新加玻超過250萬人使用singpass App,其中90%以上的用戶每月至少使用一次,使用率相當高。

singpass
新加坡推數位身分證singpass服務,可連結340多個政府及私部門所提供1,400種服務,在新加玻超過250萬人使用singpass App,其中90%以上的用戶每月至少使用一次。
圖/ singpass

當別國從智慧化、數位化的角度來推動服務,但台灣想的是發行一張新的身分證,用「供給」的方式來推動,自然會面臨困境。

不只便利性,非數位身分證不可的理由是?

即便沒有數位身分證,難道沒有其他數位身份識別的方式嗎?其實有的,但使用率都太低。過去內政部推出自然人憑證IC卡、Taiwan FidO,但自然人憑證IC卡僅發行僅789萬張、普及率仍低;而Taiwan FidO行動身份識別App,僅限自然人憑證註冊、綁定數約7萬張,還處於推廣的狀態。

TW FidO APP
Taiwan FidO行動身份識別App,介接個人化資料自主運用平臺MyData、報稅系統等平台。
圖/ TW FidO APP

因此政府才想透過發行數位身分證,一下拉升到2,300萬人使用,奠定數位國家基礎,並推動各項個人化數位服務。但政府沒想到的是,身分證是強迫大家都要有,不免讓人質疑是限制個人選擇的自由。

謝昀澤認為,身分證是國家管理人民的一種工具,但從數位推動角度來看,初期包容、多元很重要,也能分散風險,「數位身份識別在網路世界不會只有一種方式,應由民眾自行選擇使用哪種數位身份識別。」

數位身分證的暫緩發行,是否會拖延台灣轉型數位國家的進程?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認為,數位身分證只是一種工具,重點在提升資料治理的能力,「數位國家的核心是資料(data),反而應先思考如何發揮資料應用的價值,」但目前行政部門和社會大眾,對資料治理還沒有概念。

或許數位身分證爭議只是縮影,台灣在數位國家推動上,不只需要政府跨部門的討論整合,公務員也要提升資安意識,才能獲得社會的支持與信賴。

對此,內政部發言人施伯憲回應:「由於社會上對於數位身分證在資安及隱私保護方面多有建言,並建議制定專法,以保障民眾權益。為回應社會各界的期待,已決定先暫停數位身分識別證之換發作業,在訂定專法取得社會共識後,再依法辦理。」

台灣「數位身分證」推動年表,怎麼走到暫緩這步?

  • 2013年 內政部針對國民身分證附加自然人憑證進行研究
  • 2015年 內政部擬具「晶片國民身分證全面換發計畫」報行政院
  • 2017年7月 內政部舉辦「晶片國民身分證國際研討會」,邀請愛沙尼亞及德國實務界專家、學者交流
  • 2018年12月 國家發展委員會發表「智慧政府發展藍圖」,行政院宣布2020年10月啟動換發
  • 2019年4月立法委員許毓仁召開數位身分證(eID)公聽會
  • 2020年2月 東元電機得標PC晶片卡及印製設備乙式
  • 2020年7月 受疫情影響,內政部宣布全面換發時程延期
  • 2020年11月 中研院發表政策建議書,建議延緩
  • 2019年4月 國巨管理顧問公司得標換發規劃案
  • 2020年6月 中華電信得標換發系統建置及維護案(歷經三次流標)
  • 2020年11月 立法院凍結2021年度預算4億元
  • 2020年12月 新竹市暫緩試辦
  • 2021年1月 行政院宣布暫停換發

責任編輯:吳元熙、林美欣

關鍵字: #數位化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