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產業之所困難,是因為它是一種需要高度信賴的產業。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台灣幾乎沒有成功的軟體產業,一來本土市場不夠大;二來也因此缺乏相關的經驗,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出海很難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再加上語言也是提高難度的關鍵,語言的限制大過於文化限制,只要我們還是講中文為主的情形下,要做海外市場就是這麼難。
在有了網路之後,可以透過台灣研發、海外串接的方式,大幅降低出海的成本。前段日子國外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較為嚴重的期間,軟體業者有更多的理由讓工程師、PM等其他部門參與客戶會議,客戶得到的資訊更多、更清楚,信賴度也能夠提升。
另外,B2B的軟體除了產品力之外,強調的是人際關係。因為客戶可以以一己之力決定要用或不用,關係決定了一切,其他有形無形的數據跟服務都是過程,所謂的人際關係就是「在地」。
對台灣來說,國內市場不大、海外關係與信賴感也不容易累積,那就只能跑得比所有人快、跑得比所有人前面。
台灣軟體創業家,要像海賊王一樣勇敢出海
走在前面的人,前方也許模糊,但是路上的人比較少,相對的你要看得更清楚、膽子要夠大。
要怎麼看得更清楚?要學會往外看,島嶼式的生活模式的確比較困難,生活中就缺少領先的經驗,要學會跳脫舒適圈、同溫層,擴大知識與資訊的來源。
膽子要大,就要勇敢,勇敢是創業最重要的事情。過去台灣人靠製造業賺了很多錢,但是不夠勇敢,全球都在數位創新的時候,我們有些落後了。但現在台灣的軟體創業家,還是要像個海賊王一樣,勇敢地出海。
但是策略上,要避開美國和中國,因為他們太快了。美國還相對好避開,因為他們不會包山包海地做,會專注在大題目;中國現階段出海不是第一選項,主要想先抓住14億人口。
這種情形下,台灣還有空間。但是重點是,要比別人早。軟體公司出海的第一個產品講求「早」,靠先行者優勢累積一批客戶後,第二個產品就會更加順利。
還有一個要提醒的是,台灣新創還沒有感受到軟體是國際戰,面對的是來自全球的競爭對手,所以在規模化跟速度上都還不夠快。去看新創公司的軟體工程師數量,並沒有隨著發展的過程大量擴張,而是開始控管成本,新創每度過一年,危機都應該更大,需要更多人才協助發展才對。
當萬物走向線上,台灣數位產業的醞釀正要爆發
現在已經有不少台灣軟體業者逐步拓展海外市場,也代表台灣數位產業醞釀了一段時間,也漸漸成熟了,從林之晨那代開始往下算,也都過了10多年的時間。
3月底日本上市的Appier的確是一個指標,代表台灣新創出海的能量有了、資本市場也比較成熟,也證明了台灣人才能夠與世界接軌。但不會說因為Appier才有這個正向的發展,而是先有正向的發展才有Appier。未來可以樂觀看待資本市場對新創更大方,像是電子業也在不斷調整,整體投資新創的金額也有望擴大。
我認為之所以有這樣正向的發展,跟電商規模有很大的關係。
台灣正經歷了一個線上與線下的反轉,電商的規模突破了新台幣3,000億元,過去我們維持在1,000~2,000億元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代表萬物走向線上這件事情不只不可逆,而且有一定的規模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電商起來之後,為了精準行銷就需要MarTech(廣告科技),當整個產業營收只有1,000億的時候,是沒有辦法養活MarTech產業,但到了3,000億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大家就有點錢去買武器火拼。
但是,當新創的環境不斷往對的方向發展,很快會發現人才的數量不夠了。
在未來人才有限的情況下,不是每一家新創都能順利找到人,拿到國際資金、成長比較快速、走在前面的贏家會有群聚人才的能力,慢慢下來,未來的人才都會很貴。
所以時間拉長來看,台灣過去4~5年,被認為最壞的創業時機,也許是最好的時候。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