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專欄】新創「一卡皮箱」式出海為何行不通了?
【簡立峰專欄】新創「一卡皮箱」式出海為何行不通了?

製造業30年前拎著一卡皮箱在全球找訂單,跟現在台灣新創想要出海,最大的不同在於思維與服務的對象。以前製造業拜訪客戶,皮箱裡裝的是樣品、討論的是成本;到了網路時代就不同了,B2B與B2C各有不一樣的困難點。

B2C,等於是遠距服務當地市場,一直都不是台灣新創強項,光是海外市場要選日本、泰國還是越南都是問題,每一個我們都不夠熟悉。這不是台灣新創的問題,而是我們整個社會對於東南亞都不夠熟悉。

香港、新加坡比較不會有這種問題,先不論語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地都能接觸到很多東南亞民眾,生活經驗也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文化。

而且,製造業時代競爭的是成本,但在網路時代的邏輯卻是反過來的:愈大的企業,出海作戰的成本愈低,科技巨頭去服務一個1,000萬人的市場,演算法都是同一套演算法,幾乎沒有成本、品質還會提高。

shutterstock_網路治理
製造業時代競爭的是成本,但在網路時代的邏輯卻是反過來的:科技巨頭去服務一個1,000萬人的市場,演算法都是同一套演算法,幾乎沒有成本、品質還會提高
圖/ shutterstock

B2B,要克服的是「信賴」。製造業時代至少有個樣品,信賴感相對容易建立。網路或軟體的信賴就是什麼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要敲開企業大門就很困難,因為牽涉到數據。要企業把數據委託給你,有時比實體的東西還更危險,數據代表了更多安全性考量與信賴感。

這也是新創做B2B業務時,要好好強調成功案例的原因,A公司用了你,才有B公司、C公司,比起過去更重視品牌、信賴與信用。

瞄準東南亞的華人,會是新創出海機會點?

如果單論台灣市場,台灣消費者並不像南韓或日本有排他性,日本消費者會優先相信日本企業,南韓則是很重視民族情感。

台灣消費者對外來品牌接受度很高,這的確是優勢,我們不一定是最先進的市場,但絕對是早期市場。所以理論上,台灣應該有辦法吸收各界經驗,有能力創新並輸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代表本地市場被切割了,內需市場有一半被外國品牌拿走,開個玩笑來說,就是家鄉父老對於你的支持沒有這麼強烈。

延伸閱讀:抱怨找不到人才、管理碰壁,應該先反問自己:為何要創業?

有些新創想瞄準東南亞華人,馬來西亞有超過700萬名華人,檳城更有50%是華人。

問題是,這些地方的華人數量仍不夠多,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加起來,也許有機會湊到0.5個台灣市場,卻還是太小;如果目標擴大到整個東南亞的華人,第一個要克服的是太碎片化、布局成本很高。第二個問題是泰國或緬甸的華人文化實際上都已經淡化掉了。

反而隨著東南亞崛起,新住民之子原本應該是台灣最大機會。許多新住民們大約是在20年前大規模地來台,他們的孩子現在以20多歲為最大宗,如果這些人有興趣做東南亞市場,回到爸/媽故鄉做生意,跟台灣能有很好的連結。

shutterstock_394805923_people connection.jpg
簡立峰認為,台灣消費者對外來品牌接受度高,這的確是優勢。我們不一定是最先進的市場,但絕對是早期市場,進而能夠吸收各界經驗、創新並輸出。
圖/ Rawpixel.com via shutterstock

但是,當年台灣沒有鼓勵他們說母語,所以那一批的小孩都不會講母語,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長遠來看,如果能間接透過這些新台灣之子南進,加上政府更鼓勵大家說母語,最終也能發揮影響力。

我認為,這些人都是台灣國際化的重要元素,讓台灣變成更多元的社會,新創團隊也更有機會國際化。國際化不一定是全部講英文,而是各種國家不同文化的交流。

一定要出海才能獲利嗎?

換個方向來說,如果能夠拿到100%的台灣用戶,其實新創也不見得需要出海。

問題是大部分的服務,在台灣都面臨全球品牌競爭,拿台灣消費者來練兵,再往海外走很適合,但若要拿台灣來做主要市場,養大新創是困難的。

也不是每一家新創都要出海,有些不具備出海條件的企業,留在台灣最好。

而台灣新創圈這10年受到矽谷模式的影響很深,遵循著矽谷創投的邏輯去做A、B、C輪的募資。A輪商業驗證、B輪有營收、C輪準備IPO(首次公開發行),不高成長就不可能做到。

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
台灣新創圈這10年受到矽谷模式的影響很深,遵循著矽谷創投的邏輯去做A、B、C輪的募資。A輪商業驗證、B輪有營收、C輪準備IPO(首次公開發行),不高成長就不可能做到。
圖/ 數位時代

高成長代表的是連續多年30%以上的營收成長,但台灣市場就這麼大,不出海就不可能做到。要走矽谷模式,卻又不出海,最終的結果就是停在A輪上不去。

這10年來台灣新創學習了矽谷的創業模式,但結果就是沒有每一個創業團隊都是高成長路線,變得新創在台灣都高估了自己估值,或找不到錢、覺得別人不給你錢。

所以若決定留在台灣,不一定要走矽谷模式。以前台灣人要創業開一家工廠,會先想好要多少錢,先好好借錢、錢湊齊了再來開公司,然後直接獲利,10年前沒有創投之前,大家都是這樣做生意的。

責任編輯:張庭銉

關鍵字: #新創 #簡立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