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中,手上一台亞馬遜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一邊看書、一邊在螢幕上做筆記;量販超市裡,高麗菜今日全面漲價,門市人員不必重貼價格,只要在電子貨架標籤的後台統一設定,15分鐘內,全台上百家門市全數更換完畢;醫院病房內,牆上的電子紙看板即時顯示病患各項生理資訊,就算螢幕24小時開著,夜晚也不會傷眼睛、打擾休息⋯⋯。
前述各種案例,都是電子紙的應用場景,而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子紙如今從視覺上看起來,已與傳統紙張幾乎無異,最重要的是耗電量極小、又不傷眼。
從LCD中小尺寸液晶面板起家,而後轉戰電子紙領域的元太科技(後稱元太),早在疫情前,就已經是全球電子紙龍頭大廠,在電子紙市占率高達9成。
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人人宅在家,遠端辦公、線上教育成趨勢,市場對電子書閱讀器及電子筆記的需求節節攀升,促使元太在2020年營收達156.63億元,創下近7年新高;稅後淨利36.03億元,則是9年來的新紀錄。
「無論環境變動,都必須備足庫存出貨」
突如其來的疫情,為全球企業帶來一堂危機應變隨堂考:市場需求驟減,造成產品庫存過剩;若為保守停損而暫停進貨,當市場局勢快速反轉時,有可能備貨不及。
回憶2020年初疫情剛爆發當下,元太總經理甘豐源說,當時根本沒人看得到下半年的需求,更別說是精準預測到後來興起的遠距教學、居家辦公、零接觸商機、宅經濟等趨勢。
元太只是單純地認為,旗下的電子書閱讀器和電子筆記兩大主力產品,是跟著零售市場走,需求始終存在,無論環境如何變動,就是必須得備足庫存給客戶。
因此,即使「COVID-19的衝擊實在太大,為了保險,我們還是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要在兩個月之內恢復量產!」就這樣,在去年農曆年後,產線和物流完全癱瘓的情況下,元太在4月便恢復生產;而後,市場需求開始復甦,甚至更加旺盛。
在紙本媒體趨向數位化的現代,元太看似前景大好,多年來卻也面臨了嚴峻考驗。
2007年,亞馬遜發表史上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採用的正是元太的電子紙螢幕。有了這個指標性客戶之後,其後包括樂天Kobo、台灣的Readmoo讀墨、中國的科大訊飛等,都成了元太的客戶,也確立他們在電子書閱讀器中的重要地位。
通吃國際大單,一台iPad讓經營策略轉彎
然而,甘豐源坦言,在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元太老早就看到了「天花板」。
一來,電子書閱讀器的產品周期長,每年出貨量頂多1,000~2,000萬台,市場的餅太小;再者,2010年第一代iPad問世後,漸漸掀起行動裝置潮流,像是博客來、myBook等平台用iPad、手機就能閱讀。對大部分年輕人或非重度閱讀者來說,看書時間不長,用iPad就夠了、眼睛也不至於太疲憊,但是「這對我們的殺傷力其實很強。」
為了找到新的成長動能,元太從2013年起,便開始進軍各類應用場景,更持續投入研發彩色電子紙技術,像是電子筆記、電子貨架標籤、物流行李標籤、交通運輸看板、零售促銷看板等等。
以電子貨架標籤為例,過去8年間,客戶訂製的數量已高達4億個;疫情期間,超商透過中央系統線上掌控,數小時內就可以讓2,000家店一併換好價格標示。至於各種領域的電子紙看板,目前約有50個城市在戶外試用。
2021年4月,元太更宣布成立「電子紙產業聯盟(EPIA)」,藉此壯大電子紙的應用範圍,打造完整的生態圈,目前會員超過60個,包括京東方、聯想、海信、Wacom等,期望明年能倍增到200家以上。
甘豐源指出,電子書閱讀器原先約占元太營收的90%,但隨著產品趨於多樣化,閱讀器和電子紙筆記占比已降低至60%,未來將朝向和IoT(物聯網)應用5:5對分。
「電子紙能重複使用數百萬次,可以省下多少紙張資源?」甘豐源表示,疫情不只讓元太自身開始數位轉型,隨著環境意識全球化、吹起減碳風潮,元太正好可以在「紙張數位化」上扮演正面推手、提供全球正積極投入的低碳解決方案。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1992年
負責人:董事長李政昊、總經理甘豐源
核心業務:電子紙研發製造及應用
規模:2,700人
成績:2020年營收達153.63億元、年增12.95%,創近7年新高
勝出原因:受惠疫情,電子書及電子筆記需求增加;即時調整產線及物流,避開缺貨潮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