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疫苗買不到?政府錯在哪?了解過去一年國際各國在疫苗開發與採購上的困境
為什麼疫苗買不到?政府錯在哪?了解過去一年國際各國在疫苗開發與採購上的困境

疫苗採購這議題能吵到這種地步也是令人吃驚,一堆人好像都上禮拜才開始了解全球疫苗的產能與配送狀況及各國採購情況,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開始砲轟政府,要批評政府當然沒問題,但要確定問題點到底在哪裡,而不是靠自己腦補的資訊與邏輯去罵,這樣批評與反駁方只會互相鬼打牆,對於釐清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更遑論去解決問題。

剛好從去年疫情爆發開始就有固定在關注疫苗發展進程,幫大家回顧一下過去一年疫苗發展的歷程,至於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做得好不好,自己判斷吧。

去年歐美疫情爆發後,美國、歐盟、英國等先進國家政府都投入大筆預算給藥廠發展疫苗,並協助藥廠擴充產能,因這些國家都有共識以當時的情況幾乎不可能靠任何限制措施來有效控制病毒的擴散,只有大量施打疫苗達成群體免疫才能真正的對抗疫情,其中又以美國的operation warp speed最積極,一出手就是180億美元。美國、歐盟、英國等先進國家當時與有實力開發疫苗的廠商簽訂雙邊合約,用提前預購的方式來為藥商提供經費,優點就是疫苗成功可以優先使用,但相對的疫苗失敗錢就等於丟水裡了。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當時最被寄予厚望的不是現在大放異彩的輝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指的是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與美國輝瑞藥廠合作研發的疫苗)的BNT162b2或莫德納(Moderna)的mRNA-1273這兩款疫苗,而是牛津大學與AstraZeneca合作開發的AZD1222(俗稱AZ疫苗)。

疫苗_shutterstock_1852683142.jpg
莫德納疫苗mRNA技術,不確定性高、開發成本昂貴。
圖/ ShutterStock

mRNA技術在這次疫情才第一次被用來做疫苗開發,不確定性很高,製造成本昂貴,再加上mRNA非常不穩定,對運輸跟儲存的要求非常高。而Oxford/AstraZeneca疫苗(AZ疫苗)採用的腺病毒載體技術相對成熟,製造成本低廉,對運輸跟儲存環境的要求也沒那麼高,當然更受偏愛。

但去年11月中Phase III數據出來後兩款mRNA疫苗跟AstraZeneca疫苗黃金交叉,臨床實驗數據顯示兩款mRNA疫苗保護力更強,還可以快速針對變種病毒做調整,超乎大家的預期(可以看莫德納跟AstraZeneca的股價走勢對比,莫德納到Phase III數據出來後才開始暴漲)。

之後疫苗開始進入量產並配送,這時候mRNA疫苗易於量產的優勢開始嶄露,配合operation warp speed的支持產能一路暴衝,3月的時候兩家藥廠就蠻有信心可以在上半年完成各自對美國政府2億劑疫苗的出貨,而AstraZeneca歐洲產能出包,原本預計在第一季交貨9,000萬劑疫苗給歐盟,結果最後只出貨了3,000萬劑,歐盟跟英國還就這事吵了起來,叫英國要分享不要自己先用,歐盟甚至直接禁止歐盟生產的疫苗出口

AstraZeneca
AstraZeneca歐洲產能出包,原本預計在第一季交貨9,000萬劑疫苗給歐盟,最後只交了3,000萬劑。
圖/ AstraZeneca

結果就是,美國跟英國施打進度順利,歐盟問題連連。同時,AstraZeneca疫苗出現血栓疑慮,雖然只是零星個案,但也增加對此疫苗的安全顧慮,很多國家暫緩AstraZeneca疫苗的施打,或只開放給老年人施打,因血栓案例主要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同時在另一個角落,以色列正開始大規模接種Pfizer/BNT疫苗(俗稱輝瑞疫苗),二月初就有將近3成的國民完成第一劑接種。以色列在Pfizer/BNT疫苗三期中期報告快出來前才與輝瑞(Pfizer)簽訂供貨合約,但透過提出誘人但條件讓Pfizer優先出貨給以色列,包括承諾快速施打及協助蒐集數據為條件,大幅提高採購單價,並免除疫苗相關的法律責任,以色列開始大規模接種後,並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也證實群體免疫能讓疫情得到良好控制,死亡率與重症率大幅下降,經濟重啟,讓大家對輝瑞-BNT(Pfizer/BNT)疫苗更有信心。

AstraZeneca產能出包且有安全疑慮,而輝瑞-BNT(Pfizer/BNT)表現出色,有錢買得起輝瑞-BNT(Pfizer/BNT)疫苗的國家就開始搶輝瑞-BNT(Pfizer/BNT)的產能了,免得自己到年底都沒疫苗打。只是輝瑞-BNT(Pfizer/BNT)的產能都被買光了,至少都要等到5、6月歐美打得差不多後才能出貨。今年輝瑞-BNT(Pfizer/BNT)疫苗能出貨30億劑(如公司承諾),而AstraZeneca目前趨勢看來只能完成15億劑的出貨(公司宣稱能出貨30億劑)。

AstraZeneca雖然實際產能遠不如預期,但起碼還是有持續完成疫苗供貨,公司也簽了很多外包合約,印度SII是主要用來交貨COVAX的主力(沒錯,印度也在搞疫苗外交),結果印度前陣子又爆了,疫苗沒辦法出口,又引起了新一波的疫苗採購潮,這時候莫德納(Moderna)在美國也證明了自己,更多國家購買莫德納的疫苗。

回到台灣這邊,台灣第一批採購合約是跟COVAX簽的,於去年9月加入COVAX並在10月初付訂金,採購量476萬劑,當時的時間點疫苗的研發進度還不明朗,在沒有要採用砸大錢分散風險的策略下選擇先跟COVAX簽約確保一線抗疫人員的疫苗供給相當合理(你多買COVAX也不會先給你,COVAX要確保參與國家第一線抗疫人員都盡早獲得疫苗)。之後11月跟AstraZeneca完成1000萬劑疫苗的簽約,這應該是三期中期數據公布前就已經開始談的合約,那個時間點AstraZeneca的疫苗看起來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然後就出現BNT疫苗採購的問題,衛福部採購團隊11月開始了解疫苗的技術細節,應該等到之後數據出來決定採購,並在12月底完成簽約準備,但到1月BNT更改決定暫緩簽約。11月時衛福部購買Pfizer/BNT疫苗的意願跟優先度應該是大於Moderna疫苗的。12底的新聞又透漏台灣已經購買了約2000萬劑疫苗,476萬劑來自COVAX,1000萬劑來自AstraZeneca,500萬劑洽談中暫不公布,之後也證實當時不公布的500萬劑疫苗指的就是Pfizer/BNT疫苗,然後就是今年2月公布購買Moderna疫苗505萬劑了。之後就一路快進到本月跟高端疫苗簽下500萬劑購買合約加500萬劑開口合約。

所以對比起來,台灣買疫苗策略就跟大部分不想砸大錢亂買的國家一樣,先加入COVAX,再買AstraZeneca,然後等mRNA疫苗測試結果出來再買mRNA疫苗,但想買表現得到更好證實的BNT疫苗時不成功。如果今年1月順利跟BNT完成簽約,而且2月數據更完整後有可以進一步加購的選項,或許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了。

寫文至此,大概梳理出台灣疫苗採購策略的問題。問題其實很單純,即在2月跟3月時在買不到BNT疫苗跟知道AstraZeneca產能有問題的前提下,為什麼沒有加買Moderna疫苗做保險?或許當時國產疫苗廠商給出很多樂觀的消息,高端也掛保證今年出貨1000萬劑沒有問題,反正都是等,那就等國產疫苗出來吧。但另外的問題就是,這樣會不會過度押注國產疫苗的成功,畢竟Phase II數據都還沒公佈,變數相當大,怎麼不先確保今年能夠大致施打?

看到最後,希望讀者對政府疫苗採購策略有了較完整的看法。我認為,政府的採購策略肯定有需要檢討的地方,但在切入問題時得先了解問題為何,討論起來才會聚焦,而不是無的放矢。政策議題應該是越辯越明,而不是互抹泥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蕭閔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生成式AI來襲、資安成焦點!AWS白皮書揭密金融業上雲契機
生成式AI來襲、資安成焦點!AWS白皮書揭密金融業上雲契機
2025.07.15 |

生成式AI詐欺暴增700%、嵌入式金融快速興起,數位轉型已成金融業不可逆的未來!金融機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與信任危機,從資安、AI應用,到用戶體驗與法遵合規,皆須重新部署,對此,AWS推出《金融科技創新與雲端應用白皮書》,結合全球趨勢與在地洞察,為台灣金融業提供明確的上雲行動方針。

金融詐欺事件因AI暴增,資安成雲端平台要務

隨著生成式AI迅速發展,金融詐欺的門檻大幅降低、手法愈加複雜。Deloitte金融服務中心預估,在「激進」採用GenAI的情境下,2027年電子郵件詐欺損失可能高達115億美元;美國的AI詐欺損失更將從2023年的123億美元,飆升至400億美元。

面對此等威脅,金融業無法再以傳統方式應對。AWS成為眾多金融業者信賴的資安後盾,Bowtie執行長Michael Chan表示:「AWS 擁有最多的安全認證,為我們的客戶和我們帶來其他雲端平台無法提供的安心感。」在生成式AI引發的新風險時代,選擇可信的雲端夥伴至關重要。

圖片1.jpg
圖/ aws

金融業大量部署AI,AWS協助企業提升效率與風控力

白皮書指出,40%的金融企業正積極學習如何部署AI,藉由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改善風險管理、詐騙偵測與投資策略。根據Gartner調查,34%的企業已部署AI應用,22%計畫在未來12個月內部署;IDC則預估,2026年全球AI支出將達3,000億美元,成長速度為一般IT支出的4.2倍。種種跡象指出,AI正快速融入金融核心流程。

為了跟上這波AI浪潮,越來越多金融業者採用AWS解決方案。以拉丁美洲新創銀行Nubank為例,不僅以AWS技術打造完全手機化的信用卡體驗,還成功管理超過7,000萬名客戶。其基礎設施領導者Renan Capaverde直言:「我們能達成目標,很大程度仰賴AWS提供的技術和架構。」

嵌入式金融正夯,AWS技術助銀行敏捷推新服務

應用內支付與嵌入式金融正逐步改變大眾對銀行的想像,根據Deloitte預測,社交平台上的應用內支付市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30%成長,從2024年的191億美元攀升至2030年的945億美元,甚至上看1,971億美元,成為社群商務支付的重要一環。

企業與金融機構要在這場變革中勝出,需倚賴更快速的產品開發與數據分析能力。透過AWS雲端平台與機器學習工具,銀行不但能加速新產品上線、改善用戶體驗,還能即時分析大量交易資料、交叉比對異常行為,強化風險控管能力。

銀行在AWS上營運,年省10兆瓦電力

AWS也能幫助金融業在推動ESG上一臂之力。根據Deloitte與AWS報告,AWS基礎設施的能效比美國企業數據中心高出3.6倍,並計畫於2025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

美國Capital One銀行在全面遷移至AWS後,關閉了8座資料中心,回收了41噸銅和62噸鋼,並從資料中心拆除了總計1,350萬英尺的電纜,總計每年可節省10兆瓦電力,相當於65萬個LED燈泡。

金融機構雲端轉型3階段:策略、導入、維運

Deloitte也在白皮書中建議,金融機構若真的想使用雲端服務,可採三階段策略推動雲端轉型。準備階段時,可確認雲端策略,進行雲適性評估,規劃長期願景;導入階段,金融業就要選擇合適雲技術,規劃雲原生架構,建立治理與搬遷計畫;最終維運時,強化DevOps與自動化,持續優化成本與效益。

台灣金融業上雲關鍵時機!AWS台北區域即將上線

隨著台灣金融法規逐步鬆綁,加上2025年AWS亞太(台北)區域啟用,現在正是台灣金融業上雲的關鍵時刻!屆時將包含3個可用區,支援資料落地、低延遲與高營運韌性,每個區域都具備獨立的電源、散熱與物理安全性,並透過冗餘的超低延遲網路連接,大幅強化災備能力與業務持續性。

此外,AWS台北區域將提供廣泛的核心雲端服務,包括運算、儲存、資料庫、網路、安全、監控等,讓台灣金融機構能在本地部署高效能的雲端應用,並享有國際級的安全與合規標準。

圖片2.gif
圖/ aws

立即下載《金融科技創新與雲端應用白皮書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金融競爭優勢!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