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AirPods不支援無損音質、果粉聽不到!蘋果為何要在Apple Music上推出?
自家的AirPods不支援無損音質、果粉聽不到!蘋果為何要在Apple Music上推出?

蘋果日前宣佈,將為整個Apple Music曲庫提供「無損」音質選項,並推出以杜比全景聲為基礎的「空間音訊」功能。所有無損、空間音訊內容都將直接包含在Apple Music訂閱裡,不再額外收費。

此舉對整個串流音樂產業來說,等同於一項打擊。另一家主打Hi-Fi並提供「高解析無損」的音樂服務Tidal,針對「無損音質」要收取兩倍的訂閱費,每月20美元。而全球使用者量最大的音樂服務Spotify則沒有無損選項。

Apple_iphone12_jbalvin-apple-music-screen_051021.j
圖/ Apple

延伸閱讀:拚完月費、曲庫量後,串流音樂平台下一戰場的「無損音質」是什麼?

Apple Music支援無損音質的消息引發了輿論的熱烈討論。大眾很快地發現, 蘋果自家的耳機、音響產品並不支援「無損」重播 ,包含去年主打「高保真音質」的AirPods Max。隨著爭議蔓延,蘋果近期火速上線了一個Q&A頁面,詳細回答關於「無損音質」的問題,解釋了為何藍牙耳機不能支持無損,並承諾在後續的軟體更新裡讓HomePod音響支持無損。

從iPod時代起,蘋果並未排斥「無損」。蘋果的產品哲學強調輕薄、舒適、無負擔,這與樂迷「為追求音質可以放棄一切」的做法相悖。近幾年,蘋果更是大力推廣無線產品,賣出了超過2億副AirPods,而它們的設計初衷,顯然不是用來「聽無損」。

此時推出「無損」音質,對蘋果來說是「自相矛盾」嗎?它到底意味著什麼?

「反無損」的蘋果

蘋果是一家靠音樂生意起家的公司,但它從未做過Hi-Fi的生意。

20年前,在賈伯斯發佈iPod時,他所關注的核心是「效率」。比較了CD、MP3等播放器,強調iPod的核心優勢在於內建了一塊5G容量的硬碟,能夠儲存1,000首歌。這1,000首歌,肯定不是CD品質的無損音樂。

賈伯斯為iPod訂下的目標很簡單:讓用戶隨身攜帶自己的音樂庫。圍繞著此宗旨,iPod變得更輕薄,容量也變得越來越大。之後幾年,蘋果推出重量僅11g的iPod shuffle,也推出過容量160G、能裝40,000首歌的iPod classic。

GTY_steve_jobs_ipod_nt_131004_33x16_1600.jpg
圖/ 截圖自ABC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何蘋果一直不做無損Hi-Fi的生意。蘋果產品要輕薄便攜、高效易用,而大部分的Hi-Fi裝置,為盡可能實現真實的音質,需要大體積的音訊檔案格式,複雜的解碼、放大器電路、高阻抗耳機,還需要高功率的電源去驅動,最終必然端出笨重的產品。

蘋果注重效率和便攜性,並不代表它不在乎「音質」。2003年,蘋果推出iTunes音樂商店時,放棄了主流的MP3數位聲音格式,並選擇了更先進、壓縮效率更高,但仍屬小眾的AAC編碼。硬體、軟體以及服務,自己掌握整個生態鏈,讓蘋果可以擁抱更先進的技術。

蘋果最早採用了128kbps的位元速率標準,一首4分鐘的歌曲體積大約只有4M。後來,隨著產品儲存容量的增加,蘋果將歌曲封裝的位元速率逐步升級到192、256kbps。

256kbps的位元速率、AAC編碼的音樂,得到了用戶和產業的一致認可。參數上,AAC 256k的音質甚至能優於320k的MP3,人耳基本上很難分辨出320k MP3和無損CD的音質差距,至少在一般的音訊設備上是如此。只有透過優秀的重播設備,經過反覆的對比,才能聽出兩者之間細微的差別。

itunes
圖/ 唐子晴/攝影

自2007年迄今,AAC 256k成了蘋果音樂生態的黃金標準。從iTunes到Apple Music,一用就是14年。

2017年,蘋果在iPhone 7上取消耳機孔,推出AirPods藍牙耳機。Phil Schiller在發佈會上將這一做法稱為「充滿勇氣的決定」,因為蘋果認為無線能帶來更好的體驗。在初代產品的宣傳影片中,Jony Ive說,「 我們相信,未來是無線的。(We believe in a wireless future.)

藍牙無線耳機更難支援重播無損音樂。目前主流藍牙協議支援的最高位元速率大多在328kbps到576 kbps,即便是Sony推出的高位元速率協議LDAC,最2ji
也只支援990kbps,相較於CD無損所需的1411kbps還差了一大截。此外,藍牙的位元速率越大,穩定性和傳輸距離也相對降低、延遲變高,這都會導致體驗上的瑕疵。

AAC音訊編碼是蘋果音樂生態的核心,因此也在AirPods、Beats等自家藍牙耳機上採用了AAC的編碼傳輸方式。這種方式相較於大部分的Android手機連接藍牙耳機,能省去一次解碼、編碼的過程,提升訊號傳輸和轉換的效率,盡可能提供高品質、低延遲的音訊體驗。

無論是iPod時代的輕薄便攜,還是iPhone時代擁抱的無線技術,蘋果是一家強調「音樂體驗」、而非「Hi-Fi參數」的公司。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它是「反對無損」的先鋒。

「支援無損」的蘋果

做音樂生意20年,蘋果也有過幾次關於Hi-Fi的嘗試。

2004年,針對當時CD聽眾的需求,蘋果推出了 Apple Lossless無損編碼格式(ALAC) ,用戶可以將數位CD檔案轉製成iPod支援的格式,放到iPod上聽。iPod和早期iPhone使用的30針介面支援模擬訊號輸出,使用者還可以將iPod外接在音訊放大器上,無損輸出到音響。

2006年,蘋果還推出過一台名為iPod Hi-Fi的音響,售價350美元。但Hi-Fi畢竟是小眾需求,這款音響的定位有些尷尬,和蘋果的產品氣質也不太相符,導致銷售成績不理想。一年多後,iPod Hi-Fi默默停產,而這也是蘋果最後一次嘗試入局Hi-Fi。

雖然早就推出了ALAC無損編碼格式,蘋果卻從未在iTunes商店裡銷售過「無損音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唱片公司不願意。2010年以前,實體CD銷售還是一個熱門的生意,若iTunes所銷售的音樂能達到CD音質,可能會傷害實體CD的銷售。

但隨著實體唱片的銷量逐年縮水,串流媒體早已成為唱片工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對唱片公司來說,將更高音質的音樂授權給蘋果,似乎是一個更好的決定。再加上iPhone的容量越來越大,5G帶來了更快的傳送速率,無損音樂巨大的檔案體積不再為用戶帶來太多的額外負擔。

此次蘋果在Apple Music上即將提供的無損音樂,就是以ALAC編碼格式為基礎。除了CD級別的無損音質外,蘋果還會提供192kHz/24bit的「高解析無損」。這種規格的音訊檔案能容納的「資訊量」,理論上相當於CD的5倍,蘋果裝置本身不支援解碼,使用者需要另接一個外部解碼器才能收聽。

對蘋果來說,只要獲得唱片公司的允許,向使用者提供無損內容也只是「舉手之勞」。蘋果很早之前就請唱片公司提交高規格的「原始數位音源」,其中要求錄音的規格至少要達到44.1kHz、原生24bit的水準。這些母帶都保存在Apple Music的數據庫裡,蘋果只需按無損標準封裝一下,就可以提供給使用者。

在一份早期的技術檔案裡,蘋果解釋了為何要向唱片公司索取高品質的母帶:「隨著技術進步,頻寬、儲存容量、電池壽命和處理器性能都會提升,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母帶的品質優勢,進一步提升音樂體驗。」很明顯地,蘋果早就有提供更高品質音樂的計劃。

對蘋果來說,提供「無損內容」很簡單,但要讓無損內容與自家的軟硬體產品結合就有些困難了。過去十幾年裡,蘋果對音樂做了各種軟硬體方面的優化,它們都是以有損的AAC編碼為基礎實現的。

例如蘋果大力推廣24-bit位元深度的錄音規格。技術上,更大的位元深度意味著聲音可以有更大的動態範圍。不同大小的聲音,能被更精準地記錄下來。

之所以要求聲音有更大的動態範圍,一方面是蘋果在使用AAC編碼壓縮時,能有更大的處理空間。另一方面,也便於蘋果針對不同的產品特性,在硬體方面對聲音進行優化。蘋果在AirPods、Beats耳機和HomePod音響上,都會對音訊訊號進行不同的「適應性處理」,優化頻率響應,提供相容於不同場景的聲音體驗。

Apple_AirPods-Pro_Lifestyle_102819.jpg
圖/ Apple

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目前所有的蘋果耳機、音響幾乎都不支持無損。因為蘋果的音訊體驗都是以AAC為基礎打造的,從母帶標準、編碼封裝,再到藍牙傳輸、提升不同裝置的相容性等,計算音訊的思路已刻進產品的DNA裡。以AirPods Max為例,直接輸入無損音訊的訊號,耳機也會先將它轉換成數位訊號,經過一次運算、優化後再轉成聲音,整個過程無法做到無損。

想要提供更好的音樂體驗,絕不只是「把母帶封裝成無損格式提供使用者」就夠了。關鍵問題在於,如何以更高的錄音、製作、重播標準為基礎,升級聲音體驗。

此次一同推出的「空間音訊」功能就指明了一個方向: 蘋果正在嘗試和杜比合作,將傳統的雙聲道立體聲歌曲升級到5.1聲道

長大成人的Apple Music

像「Apple Music支援無損」這樣的事,以前的蘋果可能不會做。

蘋果向來是最強調「軟硬體服務一體」的公司,為解決一個需求,蘋果通常會自己打造一套解決方案。蘋果創造iPod,用自家的AAC編碼標準,做iTunes Store賣音樂。Apple Music 雖然從發佈之初就支援Android和Windows,但它在Mac、iPhone上,配合AirPods、HomePod能獲得最佳體驗。

如今,蘋果的策略似乎正在轉變。Apple Music的「無損音質」需要配合有線耳機、主動式音響才能獲得理想效果,而最高標準的192KHz甚至需要外部的解碼器。

2018年,提姆.庫克(Tim Cook)在受訪時表示,音樂的重點在於人性和藝術之美。當時他強調Apple Music的歌單都由編輯「人工挑選」,似乎也在暗示蘋果無意投身於音質的軍備競賽。

shutterstock_1069919405_tim cook_apple_限編輯.jpg
圖/ shutterstock

3年後,蘋果、亞馬遜、Google、Spotify等各家音樂服務的用戶成長速度都在放緩,圈地時代瀕臨尾聲,而蘋果並沒有拿下最多領地。截止2020年6月,Apple Music在全球共有7,200萬付費訂閱用戶,相比之下,Spotify有3.45億使用者,1.55億付費訂閱使用者。Apple Music在iPhone普及程度高的市場,如美國、日本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在歐洲,它的用戶成長速度遠不及Spotify。

而Spotify去年斥資數億美元,全力佈局Podcast內容,與主播簽訂獨家分發協議,試圖打造「 聲音內容一站式體驗 」。與此同時,蘋果Podcast在美國的市佔率,自2018年以後從34%降至23.8%。先前剛結束的春季發佈會上,蘋果公佈了一個Podcast付費訂閱功能,算是對市場變化做出了回應。

Apple Music正以更積極的姿態,與對手正面競爭。支持無損、且不額外收費的它,面對Spotify、Tidal等競爭對手時,將會有更多底氣—— Apple Music不只能滿足好蘋果生態圈裡的使用者,也盡可能滿足那些相對小眾、複雜的用戶需求

Spotify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蘋果音樂、Podcast雙市場都被Spotify超車,如何在聲音經濟戰場中找新的突破口?

除了拓寬用戶群體,蘋果也在嘗試與上游打好關係。今年4月,Apple Music向唱片公司、廠牌致信。蘋果在信中闡釋了Apple Music與藝術家的分帳方式,每當使用者播放一首歌,蘋果就會支付藝術家約1美分的版權費,這個費率相當於Spotify的兩到三倍。Spotify因用戶數、播放量更大,為音樂產業帶來了更多收入,但蘋果仍在盡力與唱片公司保持良好關係,至少不能落後於競爭對手。蘋果還承諾,不會搶做唱片公司的流量生意。

從服務的戰略面上看,蘋果逐漸變得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務實」。除了Apple Music開放無損音質,Apple TV也支持亞馬遜、Google的電視盒,三星、LG、Sony的電視,以及PS5和Xbox。它們都變得更加獨立,不再只是蘋果生態裡的一塊拼圖。

這個轉變並非產品上自相矛盾,Apple Music仍與蘋果自家軟硬體緊密結合,甚至比以往結合得更緊密了。即將推出的「空間音訊」功能,需要利用蘋果自研的H1、W1晶片才能實現。蘋果仍在定義需求,但它不再壟斷需求的話語權。

就像20年前,賈伯斯解釋為何要做iPod時曾說,「 我們熱愛音樂(Well,we love music.) 」。但熱愛音樂的不只是蘋果用戶,還有更多的人,而蘋果也正試圖擄獲他們的心。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