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在台灣爆發,政府也祭出了「紓困4.0」來協助營運受到影響的企業。但不像去年,特別針對新創提出「新創事業特別股投資方案」。
因此,創投公會長邱德成(首圖)表示:「新創事業未被認列於受疫情衝擊的商業服務業,再加上新創事業具『尚無營收』之特殊性,將被排除於本次紓困方案。」期望政府在疫情嚴峻下提出適用於新創的紓困補助及貸款方案,維繫新創事業之發展與競爭力。
許多新創仍無營收,不符合營收下滑的補助條件
去年的新創事業特別股投資方案,總額度共匡列了新台幣100億元,自2020年4月6日申請受理以來,截至2020年6月4日止,國發會共收到456件申請案,完成審查388案,通過投資102案,通過投資金額約17.5億元,涵蓋產業包含AR/VR、人工智慧、電商平台、觀光旅遊、民生消費等21項不同產業。
不過,今年的「紓困4.0」還沒有出現特別針對新創的紓困方案。根據財團法人臺北市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針對108家新創的調查發現,如果國發會決定新的特別股投資計畫,有61家企業有興趣申請。
創投公會表示,經濟部提出「企業紓困補助方案」,分商業服務業、會展產業、貿易產業、製造及技術服務業四大類。其中商業服務業的認定,以第一線經營餐飲、美髮、娛樂休閒產業為主,卻完全忽略受衝擊影響的數位經濟服務新創業者。
邱德成說:「提供數位經濟服務的新創業者,並非都在疫情間受益,應擴大商業服務業認列範圍,納入受疫情影響嚴峻的新創業者。」
企業補助的另一個條件,是必須提出2021年5~7月營收衰退50%,許多新創團隊仍處研發階段,並沒有營收進帳,但面對疫情仍有「業務無法推廣」、「合作案延期或終止」、「投資人卻步」等挑戰。
邱德成也建議:「政府應成立 跨部會新創紓困補助專案辦公室 ,審查委員除了各部會代表,亦邀請產業代表、學界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針對這類型態的新創業者進行專案審查。審查通過就提供一定之紓困補助款。」
受影響企業貸款方案,新創也不易申辦
而在貸款方面,經濟部推出紓困貸款方案,分「舊貸展延」、「營運資金貸款」、「受影響企業貸款」三類。其中受影響企業貸款這類,中小企業最高可貸款1.5億元,但多數新創事業在尚無營業額且沒有抵押品之特性,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又無法為新創團隊做十成保證時,銀行端往往不願意核貸。
去年國發會運用國發基金以特別股形式辦理「對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新創事業投資專案」,解決新創難以貸款的困境,但今年此方案並無延續,目前也尚未有替代方案。新創團隊極有可能在資金短缺下難以存活。「新創團隊,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繼續維繫台灣在數位經濟上的創新能量與競爭力。」創投公會表示。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