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近日對外宣布,將採購1.5千兆瓦的清潔電力。這些電力來自於全球14個清潔能源專案,包含太陽能、風能電廠。
而這只是計劃的一部分。截至目前,亞馬遜已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和芬蘭簽訂協議,承諾購買10千兆瓦的清潔能源。這使亞馬遜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電力企業買方。
不僅亞馬遜,Google、Facebook和微軟也都在大力投資、購買可再生能源。根據《彭博社》新能源研究部門的數據, 四家巨頭累計公開購買的清潔電力總量已達到25.7千兆瓦,佔全球企業採購總量的30% 。
為什麼科技巨頭要不惜血本地搶購清潔能源,而這背後又暗藏哪些秘密?
清潔能源「踩踏事件」
科技巨頭之所以大規模採購清潔電力,是因為它們有著龐大的用電需求。 過去10年內,各種雲端運算數據中心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耗電大戶 ,且這部分的需求一直在飛速成長。根據《科學》雜誌在2020年刊載的一篇論文估算,目前數據中心所消耗的電力已佔全球總用電量的1%。
一邊是不斷成長的用電需求,一邊是「節能減排」的環境責任。科技巨頭想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就必須採購清潔能源。然而,市面上的清潔能源有限,在爭相購買之下遲早會供給不足。因此,它們也開始規劃未來,投資建設更多清潔電廠,幫助擴大產能。
對此,Google能源事業負責人Michael Terrell表示,「 清潔能源市場正在經歷一場『踩踏事件』 。」
對市值超過兆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燒錢買電、投資建廠都不算什麼難題。 更複雜的問題在於,購入清潔電力、投資可再生能源電廠,就一定能100%地實現減排、拯救地球嗎?
「碳中和」的理論基礎是透過投資清潔能源,來抵消使用化石能源所帶來的碳排放,一步步取代化石能源並實現減排。例如,一座工廠設在東部沿海並仰賴火電營運,它可以在西南方投資、建設一座水電站,創造等量的清潔電力,相當於「抵消」使用火電的碳排放,實現了「碳中和」。
這件事聽起來就像是「借錢」和「還債」的過程,但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想要實現真正的「絕對減排」,必須確保清潔能源可以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實現「物盡其用」,否則就會造成產能的堆積和浪費。而這件事牽涉到電力和工業體系的各個層面,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大工程。
這也是為什麼科技巨頭紛紛選擇從數據中心入手,對自身進行「低碳改造」。數據中心的營運不需要任何「原料」,也不用產出實體產品,在選址上相對自由,不需要考慮交通運輸等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可以建在清潔能源設施附近以便「就地取電」。
然而,這只是實現「絕對減排」大目標的一個小方面。人類在減排的長期目標上,才剛剛跨出第一步。
清潔能源的悖論
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裝機總量」增加了45% ,成為自1999年以來,上升最快的一年。
一方面是因大量資金灌溉進來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受益於技術的發展。包含太陽能光電板在內,相關能源設施的製造、安裝、使用成本都在下降。用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理想,似乎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但與此同時,人類開採、使用化石能源的腳步卻並未停滯,甚至沒有放緩。石油、煤炭、天然氣的開採及使用量仍在加速成長。 目前全球消耗的總能源中,清潔能源的佔比仍停留在20%左右 ,在過去幾年裡,並沒有顯著成長。
想要用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不只是要「發更多電」那麼簡單。大部分清潔能源,包含風電、水電、太陽能等,都存在著時間、空間分佈不均的問題,很難進行人為調節。其實這並不難理解,例如水電站就只能建在有高低落差的河流上,太陽能電廠必須有足夠的光照,且晚上無法輸出電能。
有電力產業人士表示, 想要普及清潔能源,最大的技術難題在於「儲能」 。人們還無法實現大規模、經濟的電能儲存,能源系統仍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作為保障供需平衡的手段。而這就是電力系統無法脫碳的核心原因。
因為具有較大波動性,目前可再生能源仍未實現平價上網。想要實現可再生能源的上網,不僅要保證供需平衡,還要對整個電力系統進行改造與升級。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部分地區實施了「 電力自主定價 」的政策。許多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如雲南、貴州等,電能輸出之後既無法「就地消化」,也無法上網輸送到需要的地區,就容易出現浪費。透過自主定價,地方電網可以降低價格,鼓勵企業入駐當地。貴州也正在利用這一項能源優勢,鼓勵雲端運算等資訊產業的發展。
但事情往往比我們想得還要複雜。本月,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後,雲南、青海、貴州等地區皆開始對當地的比特幣挖礦專案進行打擊、清理。這些地區有大量的比特幣礦場,先前一直利用當地的電力價格優勢來進行挖礦。
而比特幣挖礦所帶來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問題,正變得日益嚴重,根據Digiconomist的數據顯示, 若將比特幣視為一個國家,它的年平均碳排放已列為全球第34位 。
試想看看,企業在東部使用火電進行生產,並在西部投資水電,嘗試彌補自己所造成的「碳排放」,以實現「碳中和」。但這些水電最後卻被用來滋養了比特幣礦場,甚至進一步擴大了碳排放的問題。
近期,中國碳交易市場即將啟動,為社會低碳轉型提供市場化的基礎設施。企業必須透過投資清潔能源、植樹造林等方式,來獲得碳排放指標。但在目前的模型下, 大企業越是投資清潔能源,資本越是湧入,可能會加劇「供需不均衡」的問題,滋生更多類如比特幣礦場一般、遊走在灰色地帶的產業 。
從這個角度來看, 「如何使用清潔能源」可能會是比「投資發電」更關鍵的問題 。
科技巨頭採取更深刻的改革
科技巨頭們紛紛意識到這個問題,它們一邊投資清潔能源,一邊對營運方式進行更深刻的改革,探索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它們招聘了電力產業的前從業人員組成團隊,用更細緻的方式處理能源領域的投資。對清潔能源大力開發的同時,也實現有效率的能源利用。
例如亞馬遜已確保其投資的多家清潔電廠所發出的電量,將在未來1–3年內供應自家的AWS數據中心。自己發電自己用,是實現「物盡其用」最直接的方式。但若只停留在「自產自用」,就難以對上下游產業鏈帶來更深刻的影響。
因此,微軟已開始分析電網上的數據,透過演算法模型,確定在哪些時間、哪些地點,電網上有實際的用電需求缺口。若清潔能源能填補這些用段需求,它便是真的在「有效取代」化石能源。微軟將以此作為依據,決定自己要在哪裡投資清潔電廠。
Google在2017年就實現了紙面上的「碳中和」。但Google也在推動更深刻的改變,Google對旗下營運設施的用電情況進行了精確的分析,找到用電的高峰、低谷。在採購清潔能源時,盡可能做到與需求「精確匹配」。
這些看似是科技巨頭們的「遠方」佈局,其實是在預示一個即將影響許多產業鏈的新變化,且預計在未來幾年內發生。企業採購清潔能源只是「開胃菜」,更重要的是實現自家供應鏈的碳中和,而蘋果已經走到了前面。
蘋果已在全球營運實現了碳中和,今年4月的世界地球日上,蘋果公佈了自己將在2030年實現所有蘋果產品「碳中和」的目標。
蘋果擁有200家核心供應商,覆蓋全球800多家工廠。 蘋果正在推動整個供應鏈轉向用100%的清潔電力 。蘋果會對所有供應商進行能源效率的審計,並對審計結果不理想的供應商提供技術支援。 截至2021年3月,已有超過110家供應商承諾將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來製造蘋果產品 。
去年,蘋果在iPhone和Apple Watch包裝內已不再隨附充電器,藉此減少對地球資源的開採,以及進行加工和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這其實透露出一個可以預見的事實,在蘋果供應鏈「綠化」的趨勢下,許多供應商都可能因為碳中和以及環保不達標而被踢出供應鏈。
但「踢出」只是一個懲罰措施,蘋果更多是與供應商合作,逐漸改進工藝技術以實現碳中和。例如,包含iPhone、Mac電腦在內的許多產品均使用了鋁製外殼。2019年,蘋果已在推動使用「零碳排」鋁材,進而消除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
蘋果和其他科技巨頭製造的「漣漪」也正逐漸擴散開來。去年,中國正式宣佈將力拚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企業也已披露了自家的碳中和計畫。而歐洲跨國企業對碳中和的熱情也已經被點燃,一個「綠色」的世界,正在徐徐展開。
然而,這背後的推動力並不是一腔熱血,而是在更加深刻地洞察時代下的變化。 碳中和不僅僅是能源革命,更是一場深遠的零碳新工業革命,而全球新的經濟體系正在以低碳為基礎來構建 。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全球的綠色通行證並加深競爭優勢,對企業和國家來說都至關重要。
在歷史的大變局下,成為新體系的建設人,而不是被束縛者,是存活下來且活得更好的必要素養。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