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密碼資產及NFT的暴漲談起
2020至2021年我們經歷了一次人類史上最大的疫情及隔離政策,帶來許多問題也對社會活動模式產生深遠的改變,即遠距協作的思維。在2021年初,密碼資產的新聞不斷印入眼簾,各種密碼資產暴漲或看到大企業投入,比特幣並飆升至6萬美元左右,最為驚人的就是一個網路的數位藝術創作《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的NFT數位創作,賣出6930萬美元。
這究竟是泡沫還是一個未來潛在的機會?
這往往是許多看區塊鏈技術和密碼資產活動過程中,常常被提及討論的熱門議題。今年初,在我的朋友圈卻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生態,有部分朋友在2020年見證股市現象將手中許多現金投入股市,並暢談Tesla奇蹟或是相關股市預期;另一批人則是投入密碼資產,或是沉浸在Defi世界的幣圈華爾街。沉浸於不同世界的朋友,有兩種不同的價值選擇,且似乎彼此都有其主要的道理,就如同魔獸世界的聯盟與部落,互相守護自己的價值,只是這兩個世界背後的價值取捨究竟是什麼呢?
本文認為談論這個問題前,應該先觀察比特幣及相關密碼資產時,應先從區塊鏈技術本身的源頭原因及其訴求價值去思考其發展歷史,並進一步思考各種相關的活動及應用,如ICO、Defi的以及近期特別火紅的NFT。從一個「虛擬世界」本身該如何運作和治理的角度思考,而不能一昧將現有社會的制度結構去硬套思考,即以所謂的「實體社會」角度去思考,而因思考一下實體社會本身可能存在的風險,才會發現其背後的本質可能是一套完全不同的價值思維。
比特幣及區塊鏈的源頭談起
在談比特幣及區塊鏈的源頭之前,首先我們得先談談「中心化」的思考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環境,中心化的好處就是具備集中處理的效率及節省他人處理的時間及成本,但中心化最大的問題就是當「中心機構」本身出現問題時,如故障、造假或弊端時,就會對他人造成極大的損害。所以若我們想保有中心化的好處,但在知道這樣的風險前提下,我們該如何根除這樣的弊病呢?
因此,早期的思考就是在賦予特定機構或人員一定的中心化職能時,同時要求他們應該要做好相關的中間人責任,透過國家政治監督、法律制度給予他們義務,希望在保有中心化效率的同時,也能避免上述不好的弊病。如此,就可以發現為何現在我們的金融業須被高度監理,因為金融本身承載的是社會大眾及人們的高度信任。
另一方面關於貨幣的發行則是限於央行並由國家掌控。但縱然有這麼多法規和監督存在,他們仍可能有出現問題的風險,即使由國家依據一套制度及法律對法幣進行調控,但當遇到重大金融危機時,我們仍可以預期會有大量法幣釋出,或是政府失能的狀況,雖然發生機率不一定高,但一發生卻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損害。
所以追溯回比特幣誕生的契機就是從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一群對於既有金融體制有所不滿的密碼龐克們(Cypherpunk)開始,當Satoshi Nakamoto透過一紙白皮書闡述一個將多種技術結合並創建出一個名為區塊鏈(Blockchain)的技術,這個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就是比特幣本身,並且其訴求透過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社群運作亦能達到協作紀錄唯一的資料,出現了一套在去中心化的模式下,也能達到處理一致的效果,避免多重資料的不同。令人驚嘆原來除了一直以來中心化的方法外,也有這樣的協作方式。
而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出現,則是對於上述「中心化」加上「 國家及法律」的制度仍有所疑義,並提出的一種技術解決方案或大型社會實驗,提供給人們選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ICO、Defi本身都有辦法做到無需中介機構就能進行,但是因為人類社會發展使然,還是會有人出現提供中心化的模式給人買幣、賣幣、理財,提供不擅於技術的人們相關服務。這就是密碼資產及區塊鏈有趣的地方,希望透過技術格除掉人為或中心化的弊病,發展過程中為了方便性或彌平技術落差,也會出現各種中心化組織(如中心化的交易所),支持這個社群持續發展,只是這樣的發展可以讓一些事情漸漸變得不那麼中心化。
所以區塊鏈解決方案方法可行嗎? 一路走來有質疑也有懷疑,甚至是現在進行式,但我們也看到這個所謂的「大型社會實驗」已經運行約10年以上,甚至有人稱他為Web 3.0,包含其下所衍生的應用也陸續開發,也有各種不同的區塊鏈技術變革和變形,希望能創造出一套新的網路規則,而這個變化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和投入,勢必會對既有的生活模式產生影響,有衝突也有變革。
「實體」及「虛擬」,兩個世界的交會與拉扯
一直以來,我們生活在實體的社會之中,對於既有的環境和運作是非常熟悉,因此當比特幣這樣的數位資產出現後,和區塊鏈中去中心化的模式出現後,對於政府或法規以及既有的社會常識就會產生衝擊,而這樣的衝突則是來源於背後「價值」的不同。
而本文所稱「實體」及「虛擬」的世界,就是這兩套不同價值思維下所建構出來的世界。
前者就是我們熟悉的社會環境和運作方式,是建構在「中心化」加上「國家及法律」的制度。如政府發行法幣,並且由許多中心化的機構提供我們所需的服務並且擔負起相關的法律責任,如銀行、證券商、保險、交易所、國家機構等。
而後者,則更強調的是透過網路的開放自由,透過規則的建立讓人們達到合作或協作的目的,是一種建構在「網路、去中心化的社群共治」加上「自我負責」的價值之上。如比特幣、以太坊以及存在其上的各種應用如Defi、NFT等,為了透過技術本身達到信任,卻也可能因此喪失效率,但也期望能透過各種技術方案,解決去中心化下所產生的速度或效率過慢之問題。
因此,兩套制度相同的地方就在於,都在解決社會運作下的「信任」問題,並且以各種制度方式建構。但處理的方式有所不同,實體社會透過中心化,能解決多數人處理的麻煩,但因為權力重大須要透過法律及制度所監管;而虛擬世界,則是一個自由的世界,希望人們彼此能夠平等的協作合力,透過技術和制度的事前建立達到效果,但個人必須對自己有更高的自主性和風險判斷能力,自己的風險自己負責。
本文認為兩個世界要彼此取代或消滅對方是不太可能,因為人本身就存在不同個性和制度偏好,只是哪個模式會成為主流,就要看「整體社會」對於哪種制度的信任更為強烈。而以目前的狀況來說,虛擬世界雖然已經漸漸膨大,但主要的信任仍存在於實體世界之中,因此我們勢必會見到兩個世界的交互拉扯,如今年可以見到以往實體世界的大佬們如投資人、金融機構及政府等,很多開始投入這個「虛擬」世界或研究,金融、藝術及遊戲等領域也開始進入,甚至連域名註冊、人與人的紛爭解決本身都有相關區塊鏈項目發展。
兩個世界都有自己的制度用於解決信任問題,但與過去不同的是:「過去我們只有中心化的選擇,但未來卻有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
所以,你的信心更加信賴什麼?
區塊鏈建構出來的世界,以及密碼資產的出現,帶來去中心化的一種體驗,這中間最有趣的過程想必是讓人們重新思考「貨幣」、「金融」及「人際互動」間的許多基礎假設,貨幣本身是什麼?法幣看起來很真實,但它本質卻可能比比特幣本身更加虛無飄渺; 金融看似要有個中介機構,更本質是背後的供需對應關係;人跟人間以往總要見面才可能產生信任關係,在網路環境下卻可能有些人認為非面對面的方式更加熟悉,還能互動協作且達成一些歷史性的里程碑項目。不過這些問題背後的本質還是在於「人」本身更加傾向於怎麼樣的一種互動模式。
我們已經正式進入資訊時代,未來只會更加虛實不分。在AR/VR、數位法幣、遊戲社交等概念逐漸發展下,未來是以實體社會為主?還是虛擬社會為主?這端看你我的選擇,畢竟人們信心之所在,即為價值之所在,做出選擇的不是政府、專家或是特定的大佬KOL,而是每一個的個體,形成價值信任的地方,後就會衍生出不同的制度如貨幣、金融、政府等各種能滿足人們供需的工具和機構。
本文認為兩者間各有利弊,無法說明孰勝孰劣,但去中心化世界已經以密碼資產為開端向現有世界提出另外一種選擇,未來應該是兩條路線混合的走向,但誰會成為主流難以預測,端看你及未來多數人的信心存在何處?若沒有絕對的信心,那何不兩個世界都各踩一腳進去,了解其中的風險並辨識,以免未來10年後的一天,仍對著兒孫輩說著那句「千金難買早知道」的千古名言。
責任編輯:林佳葦、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